外星人將汲取恆星作為能量來源?這並不只是科幻小說的設定

2020-11-22 前瞻網

外星人將汲取恆星作為能量來源?這並不只是科幻小說的設定

 Winnie Lee • 2018-07-06 21:40:22 來源:前瞻網 E3178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一位科學家認為,未來的智慧外星人可能通過收集、儲存和利用恆星的能量而生存下來。

伊利諾州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資深科學家丹·胡珀(Dan Hooper)在一篇新論文中概述了這一概念。

他提出,在未來1000億年左右的時間裡,隨著宇宙繼續膨脹,一個有智慧的外星文明很可能會變得孤立,需要力量。

在論文中,胡珀解釋說這些外星人可能需要用恆星作為替代能源。

胡珀指出,這樣的文明將捕獲恆星並使用戴森球提取其中的能量——這是理論上的結構,最初由科幻作家Olaf Stapledon在他的小說中描述了「造星人」,被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第一次正式提出並推廣,後者在他1960年的論文「尋找人工恆星的紅外輻射來源」中提到。

戴森球是由人造衛星組成的工程結構,本質上是太陽能電池板。

理論上,它們將被用來環繞恆星,包圍它並捕獲它的能量。

圖:一幅戴森球體的圖,存在建造在太陽系中的可能性。

在他的論文中,胡珀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點,他說,一個先進的文明可以「利用收集到的能量,將這些恆星推向文明的中心,在那裡它們將受到引力的束縛,從而免受未來空間擴張的影響。」

在與Space.com網站的對話中,胡珀透露,他之所以探索這種瘋狂的地外文明的可能性,僅僅是因為他「認為這很酷,而且很有趣」。

雖然他只是覺得這個概念很有意思,這樣的論文可能會有第二個目的,胡珀說:因為他的論文提出了這樣一個瘋狂地概念,這可以讓更多人「感覺科學激動人心,尤其是年輕人」,而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對科學有研究,我認為這有很多好處。」他說。

儘管如此,人們仍然可能會對外星文明可能「捕獲」恆星以滿足其能源需求的想法嗤之以鼻。

但塞思·肖斯塔克(Seth Shostak),SETI研究所的資深天文學家,儘管他沒有參與胡珀的研究,但他認為「那些人的眼界不夠開闊」。

論文指出,由於暗能量,宇宙正在膨脹,這個過程還在繼續加速。肖斯塔克在接受Space.com採訪時說:「宇宙膨脹的速度是無限的。」

肖斯塔克補充說,至少對人類來說,「地球上幾乎所有的能量都來自太陽……除了核能。」

肖斯塔克說,因此,隨著空間的擴張,恆星離文明越來越遠,這些群體可能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捕捉和儲存恆星能量,無論這些外星人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種粘稠的灰色變種,還是不太像人類的機器人。

如果有智慧的外星人和我們一樣,「他們會耗盡能量,」肖斯塔克說,「我不認為這設想有什麼瘋狂的。」

胡珀在他的論文中指出,類似的事情可能在大約1000億年之內不會發生。

在這段時間內,由於暗能量,空間將繼續擴張到足以孤立一個文明,而這樣的文明也將需要弄清楚如何建立一個戴森球,胡珀說。

這篇新論文並沒有明確地說理論上的外星人將一定會捕捉到恆星並利用它們的能量。這依然只是理論上的可能性,建立在兩個主要假設上(不包括地外文明是否存在的假設):

「第一,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將會試圖使其可用的能源最大化;第二,我們目前對暗能量及其對未來宇宙擴張的影響的理解大致是正確的。」 胡珀在文章中寫道。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大膽想法,外星人囤積恆星作為燃料庫,為宇宙飛船提供能量
    外星人是否會從天上偷走星星,然後將它們帶到自己的星系來為巨大的巨型宇宙飛船提供燃料? 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或者是科幻大片,而電影《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中著名的「死星」』也同樣讓科幻迷關注。。天體物理學家Dan Hooper發表的一篇新論文認為,外星人可能利用恆星作為為死星般的巨型宇宙飛船的燃料,這種巨型宇宙飛船同我們通常所說的「戴森球體」有著密切關係,並且外星人可能儲存恆星以備不急之需。
  • 恆星中的鈽是外星人的核廢料堆嗎?
    這些元素不應該存在,它們可能意味著以下三種情況之一:存在我們並不真正期望在自然界中看到的元素,探測超重元素是個錯誤,或者外星人人工製造了這些元素,並將它們拋入這顆恆星。現在,這些元素處於元素周期表的末端,在這個神秘的地方,我們對超鈾元素的化學知之甚少,其中一些元素直到本世紀才在實驗室人工合成。
  • 一顆恆星中的鈽?是外星人的核廢料堆嗎?
    這些元素不應該存在,它們可能意味著以下三種情況之一:存在我們並不真正期望在自然界中看到的元素,探測超重元素是個錯誤,或者外星人人工製造了這些元素,並將它們拋入這顆恆星。現在,這些元素處於元素周期表的末端,在這個神秘的地方,我們對超鈾元素的化學知之甚少,其中一些元素直到本世紀才在實驗室人工合成。
  • 除了《三體》,這幾本科幻小說也值得一看
    三部曲都值得大家看一下,18年的時候好萊塢把《遺落的南境·湮滅》改編拍攝成電影《湮滅》,但個人覺得拍的不是很好,至少作為原著黨很是失望,同時《湮滅》也是號稱打敗了《三體》的一本小說(主要在獲獎方面)。「自由號」發現了黑洞的存在,我們才知道也許宇宙之外還有宇宙,我們只是永恆中一顆微小的沙粒。一切會思考的機器都被摧毀後,宇宙的焦點重回人類之間的爭奪。  行星厄拉科斯——人類夢寐以求、競相搶奪的「香料」的產地,在這裡上演著權術與背叛、恐懼與仇恨、希望與夢想的太空歌劇。人們常常用另一個名字稱呼這顆乾旱的星球——沙丘。
  • 5本百看不厭的硬科幻小說,設定嚴謹劇情硬核,科幻迷不要錯過
    大家好,我是小馬哥,今天給大家推薦5本百看不厭的硬科幻小說,設定嚴謹劇情硬核,科幻迷不要錯過第一本:《深空之下》 作者:最終永恆書評:這是一本很嚴謹的科幻文,地球被外星飛船的燃料倉炸了,倖存人類坐著從月球背面翻出來的一架比金剛狼爪子還硬的外星古董飛船,靠丟核彈爆炸的衝擊力當作動力
  • 科學家談外星人:阿波羅11號登月表明外星人可能不是科幻小說!
    一直以來,外星人這一神秘物種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以及電影裡,但是在現實中仍然有大部人沒有放棄尋找它們的希望!不幸的是大部分關於外星人的線索都是空穴來風,誇大其詞,並未有實質性的證據,而事實是我們目前並沒有外星人的線索!
  • 美國人都在看什麼樣的科幻小說?
    而當第三個物體介入時,這兩者的互動變得更加複雜。小說中「三體文明」就擁有三顆恆星組成的恆星系統,很難預測其運動軌跡,所以常常會出現「亂紀元」。《三體》故事描寫的是在六十年代「文革」時期,「紅岸基地」是一個探索外星人是否存在的絕密基地,直屬中共中央最高層領導。
  • 聊聊《世界大戰》(05版)的背景設定
    《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是大導演史匹柏在2005年推出的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20世紀初的一部同名科幻小說,卡司雲集了阿湯哥、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旁白)等人。影片的特效由夢工廠製作,自然不需要多說,即使放到十多年後的今天看來還是嘆為觀止。
  • 這事兒你信嗎: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文章來源:《知識就是力量》2015年7月刊  在我們先民的記憶中,月球並不遙遠,傳說中身形輕盈的嫦娥就飛到了那裡,而且月球上還有漂亮的宮殿,潔白乖巧的玉兔,以及被罰無休止地砍伐桂花樹的吳剛。只是這神話女子沒法飛回地球,只能住在月球上,與我們遙遙相望。這,可能就是中國科幻小說的萌芽吧?!
  • 5本精彩到難以入眠的科幻小說,設定新穎亮點多,書荒時候看個爽
    大家好,我是小馬哥,今天推薦5本精彩到難以入眠的科幻小說,設定新穎亮點多,書荒時候看個爽!第一本:《甲殼狂潮》 作者:金屬裂紋書評:外星人入侵,從昆蟲巨化變異開始。外星人將自己的流浪星球泊入木星軌道,利用生物技術將地球上的昆蟲變異以對抗地球人。前期是軍隊對抗異蟲,後期是太空戰爭,主角從一個退伍軍人,從事件之始,歸隊入伍南徵北戰。與外星文明交鋒與九天之上,與蟲群激戰與山野地底。人類從絕對的弱勢慢慢在戰爭與犧牲中成長的宏大戰爭史詩。
  • 豆瓣8.2科幻小說神作,從未見過如此悲慘的外星人
    這是科幻電影史上第一次採用偽紀錄片的手法,其目的是使看似虛假的科幻小說呈現出真實的質感。同時,我們還採訪了威庫斯,他的父母和妻子,各種專家學者,甚至路人,使感受到材料荒誕而悽涼。一部科幻電影成為當年的「黑馬」,投資3000萬美元,獲得2.1億美元的票房。
  • 科學家搜索1000萬顆恆星,未發現外星人技術籤名,但並不失望
    當我們想到外星人的形象時,或許出現在腦海中的是小灰人、小綠人,黑色的大眼睛、光禿禿的頭,或許能通過心靈感應過程彼此交談等等。而且很多科幻電影告訴我們,大部分來到地球的外星人都是有惡意的,會掠奪地球資源及滅絕人類。但外星人要想抵達地球,必須要有長距離穿越星際空間的能力。
  • 科學家搜索1000萬顆恆星,沒有發現外星人的技術籤名,但並不失望
    當我們想到外星人的形象時,或許出現在腦海中的是小灰人、小綠人,黑色的大眼睛、光禿禿的頭,或許能通過心靈感應過程彼此交談等等。而且很多科幻電影告訴我們,大部分來到地球的外星人都是有惡意的,會掠奪地球資源及滅絕人類。但外星人要想抵達地球,必須要有長距離穿越星際空間的能力。
  • 人類對時間的終極想像,都在這九部科幻作品的設定裡
    有人高呼過癮,認為這是在一部在視覺呈現、敘事結構、背景設定等方面再次創新的大片,一遍看不懂必須多看幾遍。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差強人意有損諾蘭聲名的玩票性質的差片,人物沒立住,既無動機也無激情,都是「工具人」,情節冗長,等等。但無論評價高低,諾蘭在影片中提出的時間逆流,卻是科幻世界高概念的一大突破,尤其是時間鉗形攻擊,導致許多觀眾都沒有徹底理解。
  • 電影《降臨》背後的科幻神作:看外星人降臨如何顛覆人類語言觀
    ,但是看硬科幻小說的人卻不多,隨著國內科幻文學領域領軍人物劉慈欣在2015獲得雨果獎,國內對科幻小說的熱情才開始被點燃。,但是由於小說能量密度太大,而且物理學和語言學概念太多,如果細講起來又未免沉長。由於一直無法確定外星人來到地球的真正目的,中國、俄羅斯等四國決定對外星人發起進攻,美方亦決定放棄研究將全部人員撤離,在這個節骨眼上,露易絲終於明白了外星人的意圖。劇情其實也並不複雜,但關鍵的是小說裡的那些驚人腦洞和對此合乎邏輯的細緻解釋。
  •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近日,劉慈欣做客中新網訪談節目,暢談了《三體》的創作過程,並分享了他對科幻小說的理解。  寫好科幻小說的關鍵是有科幻思維方式  劉慈欣在訪談中表示,之所以走上科幻寫作的道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科幻閱讀愛好者。在他看來,科幻小說是一個類型很豐富的文學題材,很難一概而論。
  • 科幻小說《時間大劫案》等讀後:放心靈一條生路,給自己一杯酒
    很難相像,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時候,這部小說就問世了。當時的清朝,舉國上下,愚蒙頑昧,而英國,已經有作家把科幻故事編到了火星。國民科學素養的視野,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啊。這部小說,開創了外星人入侵題材的先河。人族面對外來入侵時的恐慌,社會秩序的崩潰,人類劣性的暴露,時局的動蕩,人類的渺小,人性中愛與勇敢的閃光點,……均有細緻描述。
  • 從國產科幻小說《摘星》看如何用有限角色增強小說層次感
    再沒有空間去讓各式人物輪番登場、互動以推動故事情節,反而要力求在把僅有的人物塑造妥當的前提下將故事敘述完整、表達清楚,且能吸引讀者,這對作者才是真正的考驗。這一點上,國產科幻小說《摘星》可謂一流。縱覽整書,這種特意將故事局限於有限的空間與人物之間的設定,非常像本格派推理小說的特點。讀者們都知道,本格派推理小說之所以有這樣約定俗成的特點,是為了讓作者可以專注於構建匪夷所思的犯罪手法,也讓讀者可以心無旁騖享受推理的燒腦快感,而不必擔心忽然出現其他角色引入的可能性。
  • 傳統科幻小說難覓出路
    從這些年雨果獎入圍作品來看,現在美國很多科幻、奇幻類小說更關心現實問題,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人工智慧對社會的影響、生物學對社會倫理的影響等等,並圍繞這些主題,採取了不同於以往的敘事結構和寫作風格。  當然,仍有一些堅持傳統風格的科幻小說,比如美國系列作品《蒼穹浩瀚:利維坦覺醒》。
  • 讓你震驚的那些短篇科幻小說
    隨後他發現好友發明了微型生物晶片,將其注入自己的血液,身體逐漸被生物晶片改造。主角意識到這種生物晶片已發展出智能,為阻止其擴散將好友殺害——但太遲了,他也被感染了。最終,他和妻子被改造成另一種生物。《血裡的音樂》是典型的生物類科技強設定小說。在國內發表時正好是生物科技主題科幻小說在國內大受歡迎的時候。後來作者將小說擴寫成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