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學校開展線上教學一周以來,老師們的線上教學認真投入,孩子在家很充實,一直誇老師們是『好主播』,疫情一點兒也沒耽誤學習。」2月26日,杭電校醫院收到由一位家長寄來的200個口罩和一封感謝信。
看到這封信,副校長徐江榮同樣感到「很欣慰」。線上教學已經開展一段時間了,師生是否已經適應了特殊時期的教學方式,線上教學的效果如何評價?未來這件事將對高等教育產生怎樣的影響?作為教育工作者,徐江榮他們更關心的是疫情對教育的影響。在他們看來,這場突發的疫情加速了在線教學的變革,這場教改「遭遇戰」或將影響並深深嵌入教學改革的歷史進程。
『 從線下到線上帶來教學大挑戰 』
針對疫情期間開網課,學校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還是覺得頗有壓力。「一下子幾萬名學生的授課,從線下到線上,要解決授課平臺、教育信息技術使用、排課表、教師培訓、保障線上教學質量等問題,千頭萬緒而且時間緊。最關鍵的是,大多老師突然改變教學模式,就感覺是一場『遭遇戰』。」教務處長羅志增說。
線上教學首先要「打基礎」。學校花大力氣在教學信息平臺上建課。老師們在超星泛雅平臺上註冊課程、自動對接教務系統選課數據,並上傳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學習視頻、電子教案、學習資料,公布考核辦法。從發通知開始的一周之內,全校1219名教師在平臺上建了2962門次課程。
「平臺建課,相當於為線上教學建了個『身份證』,老師和學生互相找到了。」教務處副處長吳穎表示,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應該是基礎平臺,要服從學校「公開課程考核辦法,公開學生平時成績,公開學生考勤情況」的加強學業管理「三公開」做法。
從線下到線上,最讓老師頭疼的還是教育信息技術運用問題。學校舉辦線上培訓20餘場,包括請上海交通大學的餘建波老師以直播形式,給全校教師做直播課堂實操培訓,單場有1500多位老師在線收看了直播。
除此之外,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還訪談了一些具有豐富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對接平臺運營商技術人員,調研學習同行教學經驗,編訂了《網絡教學平臺相關指南》,並將電子版發給授課教師。
「最近學院教師群可熱鬧了,老師們一邊摸索各個直播平臺使用攻略,一邊向學院裡教學信息技術精通的老師請教,好在每當一個問題拋出,很多人都會一起討論解決。大家對各種平臺的優劣逐漸摸清了。」自動化學院教科辦主任黃越雯告訴記者。
考慮到學校有些老教師沒用過釘釘、騰訊課堂等直播平臺,學校在2月17日開啟「教學試運行周」。
「試運行周第一天簡直是『人荒馬亂』,哪個平臺卡頓了,或者不適合自己,簡直是各種狀況。不過,學生們都是報以理解。」吳穎笑著介紹道,經過教學試運行周,到2月24日正式「網上開學」,老師們基本確定了「直播授課+在線互動」「錄播資料+翻轉課堂」等模式,同時學校為學生提供在線查詢每門課程「上課時間」「採用的在線授課方式」「學習交流群」等核心信息,「這等於是在線教學課堂的課表就形成了,這對開展線上教學管理、質量監督至關重要。」吳穎說。
『 線上教學教師急變「知識主播」 』
線上教學全面開展,接下來就是「確保教學質量」問題。如何讓學生學有所獲,成為擺在學校面前的難題。
中國教科院教師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李威認為,短期內教師要掌握在線教學的技能,有一定困難,學校應該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培訓和輔導。尤其對於一些年紀偏大、教育技術掌握偏弱的教師,應安排年輕教師擔任助教。
學校安排線上教學經驗豐富者做線上教學沙龍的主講,每兩天一次。省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特等獎獲得者、全國青教賽獲獎教師輪番登臺,將自己的線上教學設計、使用直播平臺心得傾囊相授。
本著「成效為道、數據為用、交互為體、直播為用」的原則,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從各個學院徵集經典教學設計案例,設計者根據自己的課程特點,提供了不同的教學設計和應急預案。
「總共有28個案例,線上教學時不管遇到什麼問題,案例基本都有提及,看了之後,心裡不慌,根據自己的摸索,發現在線教學是另一片天地。」材環學院盧紅偉老師告訴記者。
對於大多老師越來越傾向「直播授課+在線互動」的教學模式,曾獲得過浙江省高校第九屆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特等獎的盧科青老師認為,老師很投入的直播可以把自己和學生的狀態調整上來,讓課堂的狀態飽滿,有儀式感,學生看到老師這麼投入,更容易有代入感,不太好意思開小差。盧科青也提到,直播的弊端是,現在的大多直播平臺老師直播時看不到學生,不能像線下面對面教學一樣通過眼神看到學生的吸收情況,所以「直播與互動的結合很關鍵」。
對此,機械工程學院2018級學生孟健深有感觸:「盧老師會在直播中每隔5分鐘左右,通過雨課堂向學生推送限時1分鐘左右的選擇題,讓我們作答,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檢驗學生的接受程度。同時他會穿插一些主觀討論題,讓我們開啟彈幕或投稿,課堂氛圍真的很棒。」
教近現代史的範江濤老師,一直是學校「最受學生喜愛的教師」,每學期他的課,都有不少學生「二刷」「三刷」。「轉戰」線上教學的範江濤,依然是「網紅教師」。電子信息學院2019級學生錢永穎說,範老師線上教學的手段很豐富,雖然他沒有開攝像頭,可是同學們依然聽得如痴如醉。他的課備得很細緻,每學期課件素材都要大量更新,課堂中小視頻、故事、段子、辯論、深層分析等層出不窮。這樣的網課總嫌時間過得太快。
「網課對老師的要求很高,傳統課堂師生面對面,老師念書的都有,可是網課老師這樣幹,學生會不買帳。我理解的授課直播,不靠顏值,要靠老師的內功。老師在那裡講,學生不厭倦,就好比一個優秀的廣播主持人,或者說評書的人,其中對內容呈現、編排形式手段的要求很高。」範江濤說。
『 挑戰中蘊藏著教學變革的機遇 』
教師在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後逐漸體會到「虛實結合的好處」。可是當疫情結束師生歸校,線上教學還能保留多少,這倒成了問題。
電子信息學院的陳龍老師領銜的《現代數字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獲評為浙江省金課,併入駐中國大學MOOC,被很多老師在教學中採用。「我們開發的課程資源裡,有視頻庫、作業庫、試題庫,有學生發帖處以及論壇,在線考試、過程性評價都有,完全可以適應現在的在線教學使用。對我們這些一直在摸索線上教學改革的老師而言,這次大規模線上教學,是一個很好的推進教學改革的機遇,教學改革一定要多吸納線上教學的好東西。」陳龍說。
李威表示,之前國家和各地建設的各類免費的慕課資源、精品課程資源應該充分利用起來。「趁著這一次全校師生在線教學的契機,我們要一邊推進教學,一邊加強在線教學資源平臺建設,把已有在線教學資源盤活。」羅志增表示。
「現在的學生都是網絡原住民,教室裡老師讓學生自由提問參與討論,學生一般不願意,可是線上教學,學生們卻很願意通過鍵盤提問回答,彈幕、表情包也會讓課堂活泛起來,這樣有助於老師評估學生接受程度,互動反而好起來。這也是教學改革的機遇。」範江濤老師說。
李威認為,在線教學工作不僅是應對疫情的短期行為,更是一場長期的教學革命。高校教學管理部門應當利用這一契機,通過支持性、激勵性的措施,引導和鼓勵更多教師向「線上線下」雙師角色轉型,促進在線教育在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改革等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疫情發生,提出了師生在家開展線上教學的任務,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在線教學的遭遇戰。但我們也要把挑戰轉化為機遇,大力推進在線教育研究和實踐,加強在線教育資源和平臺建設,即便是疫情結束返校上課,也不能停止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探索推進的步伐。」徐江榮表示。
來 源 | 《中國教育報》
文 字 | 徐 倩 程振偉
排 版 | 王開心
責 編 | 樓 威
出品: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
原標題:《《中國教育報》點讚我校「雲課」:線上教育嵌入高校教改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