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叔勇 文/ 攝
談到蝴蝶詩詞文化中的科學元素,有一首詩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忽略掉的,這便是範成大《秋日田園雜興》的第三首:橘蠹如蠶入化機,枝間垂繭似蓑衣。忽然蛻作多花蝶,翅粉才乾便學飛。
這首詩,對蝴蝶的變態發育做了堪稱歷來最全面最科學的記錄,詩詞中提到了幼蟲、化蛹、羽化等多個發育時期,縱觀中國歷代詩詞,還沒有發現第二首描寫這麼細緻全面的。
範成大是南宋時期著名詩人,他與當時的陸遊、楊萬裡、尤袤一起被後世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範成大曾經做過兩個月的參知政事(副宰相),也曾作為使節到金朝去談判國事,其間抗爭不屈,幾乎被殺。他在出使途中所作七十二首絕句,充滿愛國感情,不僅是詩人自己的見聞記錄,也具有很大的史料價值。
淳熙九年(1182年),範成大退隱到故鄉石湖,以《四時田園雜興》為代表的六十首詩便作於這期間。他懷有報國大志不能實現,同情人民苦難又無能為力,這種思想構成他的詩歌創作的主題,賦予閒適靜美為特徵的中國傳統田園詩以深刻的思想內容,錢鍾書先生評價說範成大可以與陶淵明相提並論,甚至有所超越。
範成大寫與蝴蝶有關的詩約有28首,其中尤以「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最為知名。但這首《秋日田園雜興》其三,也在蝴蝶詩詞文化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這首詩的大意為:橘樹上的蝴蝶幼蟲像蠶一樣正值物化的關鍵時機,枝頭上懸掛的蛹就像蓑衣一樣;突然,它們羽化而出,化作色彩斑斕的蝴蝶,翅膀剛乾就開始學飛行了。
對這首詩的剖析可以先從「多花蝶」著手。以柑橘樹為寄主植物的蝴蝶種類不多,主要有柑橘鳳蝶、玉帶鳳蝶、藍鳳蝶、美鳳蝶等有限幾種,而後面這幾種翅膀的顏色均以藍黑色為基本色,只有柑橘鳳蝶稱得上是多花蝶。所以這首詩所描寫的對象無疑是柑橘鳳蝶的生活史了。
橘蠹,指的是柑橘樹上的蟲子。柑橘樹上的蟲子也有可能是蛾子的幼蟲,柑橘果實中也會有蟲子,但聯繫上下文以及歷代文獻,橘蠹在這裡指的就是柑橘鳳蝶的幼蟲。柑橘鳳蝶的幼蟲和蠶寶寶一樣,發育到5年齡時,就準備化蛹。
柑橘鳳蝶的化蛹時間一般在一天左右。與家蠶不同的是,我們現在一般稱蝴蝶的繭為蝶蛹而非蝶繭。柑橘鳳蝶的蛹在外觀上和蠶繭也有所不同,僅有幾根絲來固定自己的頂部與腰部。蝶蛹的表面沒有絲,是不光滑的,看上去有層疊之感,顏色也有綠色至灰褐色不等,具體顏色則與蝶蛹所處的環境顏色有關,詩人說它像蓑衣還是很形象的。
破蛹而出的羽化過程則很快,一般僅在幾分鐘之內就完成了;然後便是展翅以及等待翅膀乾燥和硬化的過程,大約1~2小時以後,柑橘鳳蝶便可以展翅高飛了。
這首詩描述全面,用詞也堪稱細緻準確,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科學的一首蝴蝶詩了吧。
http://blog.sciencenet.cn/u/mimu
《中國科學報》 (2020-09-24 第8版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