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盛綱院士:中國「太赫茲」之父

2020-09-17 人民赤子


劉盛綱院士

難捨難分「電子學

「從1951年我考入浙江大學電機系算起,至今從事電子學已是50多年了,我沒做多少別的事兒,就是專心搞物理電子學的研究,可以說,我與電子學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劉盛綱講起了他結緣電子學的經歷。

1933年12月,劉盛綱生於安徽省合肥市,劉家當時不算殷實,卻也能安然度口。可好景不長,當劉盛綱4歲時,日本侵略者發動了舉世聞名的南京大屠殺,離南京不遠的合肥市亦受到了驚擾,為避戰亂, 劉盛綱隨家人一道開始流亡。

「那段時間真不堪回首,到處是流亡的群眾,頭頂上不時有日軍的飛機亂扔炸彈,我們常常是剛一安頓下來,接著又馬不停蹄另覓新的地方,吃不飽穿不暖那是常事,自然讀書學習幾乎是不可能。」劉盛綱感慨地說。

歷經8年艱辛,抗戰終於取得勝利,劉盛綱一家才回到了家鄉。劉盛綱也進了學校,開始專心學習。飽嘗艱苦的劉盛綱十分珍惜學習機會,他學習十分刻苦努力,成績一直名列班上前茅。1951年劉盛綱以優異成績考入了浙江大學電機系,1953年院系調整至南京工學院。1955年畢業後,劉盛綱積極響應號召,留校擔任助教。1956年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併入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劉盛綱來到了成都。

留校後,劉盛綱發現自己在許多方面還有差距,於是1956年他又開始攻讀前蘇聯專家列別捷夫的研究生並任專業翻譯,1958年5月他順利通過了副博士論文答辯。「如果說本科階段讓我結緣電子學並學習了一些基礎知識,那麼研究生階段則把我引入了電子學更專更深的領域,尤其是蘇專家的治學精神和研究方法給了我極大的影響,為我後來專門從事電子學研究與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及導師列別捷夫, 劉盛綱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自此,劉盛綱完成了電子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成為了一個專門的「電子人」,開始了他一生鍾愛的「電子事業。」

只要心中有了「愛

碩士畢業後,劉盛綱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之中。很快,他在物理電子學領域取得驕人成績。1978年劉盛綱晉升為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前稱),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的學部委員之一。「當時我並不知曉,後來在報刊上才看到這一結果。不久後去北京參加一個學術會,中科院的領導對我說,因為我在電子研究領域做出了成績,他們就組織評選了。」對自己當選院士,劉盛綱並不十分激動,他更看重電子學領域的難題被自己逐一攻克,中國電子學研究正一步步向國際水平靠攏。他說:「從一定意義上說,當選院士後,我感到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因為這份責任,1984年他欣然出任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院長,並於1986年開始任電子科大校長。於是,劉盛綱有了三個重工作一一領導、教學、科研。「那段時間,劉盛綱是學校最忙碌的人之一,每天他都在和時間賽跑。」電子科大的一位老師介紹說,「我們經常看到他剛開完學校的會,就奔赴教室指導學生,下課後他又馬不停蹄趕往實驗室,常常工作到深夜。「那時確實很忙,但也沒辦法,這些事得要人去做,既然在那個崗位上,你就得負起責來。不過每天忙碌著到也充實。」 劉盛綱說。

和時間賽跑,劉盛綱「跑」出了對電子學深深的感情,也「跑」出了不斐的成績。

數十年來,他致力於國的科教事業,成為全國首批工學博士導師及理學(先學)博士導師,在「物理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及光學學科等領域,為國家培養碩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38名,博士後4名。他在電子迴旋脈塞,自由電子雷射與微波電子學及相對論等離子體電子學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相關理論,作出了國際公認的開創性及奠基性的工作。他先後發表學術論文180餘篇,多次被國內外引用,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主題報告。

他也因此獲得省部級一等獎12次,獲得國家級獎勵5項,其中「環圈結構理論」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電子迴旋脈塞及行波管的線性理論體系」獲國家自然科學獎,1999年獲陳嘉庚獎,2001年獲國家高科技863突出個人貢獻獎。

情到深處愛自濃,根植沃土花更香。幾十年來,劉盛綱用心血和汗水詮釋出他對電子學無限的熱愛,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科學高峰。

活躍的「電子使者

有人說,劉盛綱是我國自己培養出來的國際著名物理電子學家,他堪稱泰鬥級人物:也有人說,對盛綱在物理電子領域是國際國內公的學術帶頭人,他影響著世界物理電子研究的發展……

對此,劉盛綱卻謙虛地說:「這有些過譽了,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做了我熱愛的事。能夠被人認可,可能與我長期致力於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與發展有關吧!」誠如斯言,多年來,劉盛綱努力奔走於國際國內學術團體和高等院校間,在傳遞學術心得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作為一名活躍的「電子使者」,他成為世界物理領域一枚舉足輕重的「旗子」。

劉盛綱是「國際紅外與毫米波會議」、「國際核聚變發展評議會議」、「國際遠紅外會議」、「國際電磁場及離化氣體非熱生物效應會議」、「IEEE國際真空電子學會」五個大型系列國際會議的常設國際會員會委員或會議主席,他曾多次在我國主持召開了大國際會議。他是國際電磁場及離化氣體與生物細胞非熱相互作用研討會發起人之一,是國際K.J.Button獎獎勵委員會成員,國際自由電子雷射獎五人評審委員會成員、美國MIT電磁科學院院士。

同時,他還應邀擔任了美國,德國、韓國、英國等國及國內中國科大,國防大學等十餘所國內外著名大學的客座教授。

「其實,科學的東西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中產生和發展的,關門搞研究是很難有大的成效的,開放社會需要開放的精神,搞學術更需如此。」 劉盛綱這樣解釋他勇當「電子使者」的行動。

劉盛綱在學術上開放的胸襟贏得了國內外同行的尊重和認同。1987年他入圍國際馬可尼獎,2000年被邀請作為國際愛因斯坦科學提名人,2002年受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委員會邀請,成為諾貝爾物理獎提名人,2003年被授予毫米波——紅外線領域國際最高獎K.J.BUTTDN獎(該獎每年只獎給全世界本領域一位傑出的科學家),成為我國第一位獲此殊譽的科學家。

50多年來,劉盛綱辛勤耕耘,永不停息,在中國物理電子領域樹起了一面旗幟,可以說,他已向祖國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2001年,年近70的劉盛綱從校長位置上退了下來,學生們目睹他勞頓半生,勸他歇歇了,但他卻說:「我雖然不擔任領導了,但還可以搞些科研教學工作,國家這麼多年培養我也不容易,我要力盡所能放出自己的光和熱。」

這就是劉盛綱院士,—位和藹的長者,一位儒雅的學者,一位全身心專注於他熱愛的事業的科學家。

人物名片:

劉盛綱是「物理電子學」、「光學」和「光學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真空電子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電子科學技術學科組組長」、國家「863-410」主題專家組成員,特別是對「高功率微波」在「863計劃」中的立項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受聘為本領域全部三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大功率微波電真空器件技術」、「強輻射」、「高功率微波及電磁輻射技術」)的學術委員會主任。

40多年來,劉盛綱長期致力於祖國的科教事業,是全國首批工學碩士、博士導師及理科「光學」博士導師,是電子科技大學物理電子學、光學、等離子體物理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在「物理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及「光學」學科已為國家培養碩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32餘名,博士後4名(其中美國博士生1名,西德留學生1名)。

1955年從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電真空專業畢業並留校任助教;

1956年至1958年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攻讀研究生並任專業翻譯;

1958年獲得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副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

1978年晉升為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4年擔任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副院長;

1986年至2001年4月擔任電子科技大學第一任校長;

1999年獲得第八屆陳嘉庚獎;

2001年獲得國家高科技863突出個人貢獻獎;

2016年獲得國際紅外毫米波太赫茲學會特別貢獻獎。

(資料來源百度詞條)

相關焦點

  • 中國「太赫茲」之父:劉盛綱院士 願以電子終生相託
    院士中科院院士,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導師劉盛綱是「物理電子學1978年劉盛綱晉升為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前稱),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的學部委員之一。「當時我並不知曉,後來在報刊上才看到這一結果。不久後去北京參加一個學術會,中科院的領導對我說,因為我在電子研究領域做出了成績,他們就組織評選了。」對自己當選院士,劉盛綱並不十分激動,他更看重電子學領域的難題被自己逐一攻克,中國電子學研究正一步步向國際水平靠攏。
  •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他曾師從「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淦昌;1980年,他與鄧稼先等一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曾參與了亞洲最大的「閃光-I」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的研製;——他就是中國「太赫茲之父」。2020年5月2日,劉盛綱院士與夫人一起重訪梓潼基地他就是劉盛綱。1933年12月26日,他出生於安徽肥東,是我國著名的電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太赫茲能量產品講解及答疑
    2014年,中國打破歐美國家技術壟斷,成功研發首臺太赫茲人體安檢儀;此前,這種核心技術一直被少數國家壟斷,中國的科技團隊用3年時間打破技術壁壘,實現追趕與超越。輻射能量僅為陽光的1/40,手機的1/1000,據劉盛綱院士等科學家研究表明對人體沒有危害(人群:幾個月大的寶寶可以用,八九十歲的老人也能用,眼睛可以連續照射幾個小時)。4、九效合一:爆破壞細胞、激活惰性細胞、增強自愈力、通經絡淋巴、改善微循環、呵護生命腺、美容護膚、排寒祛溼、軟堅化結。
  • 我國太赫茲研究領域的實驗室概覽(圖)
    在近日陸續公布的「2011年國家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與「2011年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專項」中,其中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史生才研究員作為負責人主持申報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太赫茲超導陣列成像系統」項目成功獲批立項,資助總經費6000萬元,研究期限5年。此外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申報的國家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相干強太赫茲源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項目」也成功獲批立項。
  • 改變世界的太赫茲技術到底有多牛?中國科學院院士揭開太赫茲技術的神秘面紗
    不過,知道太赫茲技術的人卻寥寥無幾了。早在2004年,美國首次提出太赫茲(THz,1012Hz)技術,並且被列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 那麼,太赫茲技術到底是什麼?有何種魅力吸引全球科學家的關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帶著這一系列問題。 近日,記者獨家採訪了我國著名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及從事太赫茲技術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揭開太赫茲技術的神秘面紗。
  • 6G突破口下的太赫茲會是醫學影像的未來嗎?
    我國政府分別在2005和2014年專門召開了 「香山科技會議」 ,制定了我國太赫茲技術的發展藍圖。2016年底,烏魯木齊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合作下聯合打造「太赫茲谷」 。近年來,歐洲、澳大利亞、日韓等許多國家的政府、研究機構、大學和企業都紛紛投入到太赫茲研發的熱潮中。
  • 中國晶片之父倪光南院士
    中國晶片之父倪光南院士,曾被很多人嘲笑。倪光南院士曾經為了製造中國的晶片,放棄了國外高薪的待遇,毅然決然回到祖國的懷抱。當時倪光南院士大力提議做自己的晶片,但是卻遭到了拒絕。孤軍奮戰的倪光南院士無能為力,還被很多人嘲笑。
  • 改變世界的太赫茲技術到底有多牛?院士:各國必爭的前沿技術
    近日,本網記者獨家採訪了我國著名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及從事太赫茲技術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揭開太赫茲技術的神秘面紗。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1/339452.htm  揭開太赫茲的神秘面紗?
  • 【3·15特別報導】4萬元理療儀「小神吹」用太赫茲技術治多種病...
    一款名為綠韻細胞理療儀的產品,售價近4萬元,其經銷商提供的產品資料宣稱採用了前沿的太赫茲量子波技術,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但中科院院士姚建銓表示,目前太赫茲不能用於治療任何疾病,「治病是胡鬧」。此理療儀在網絡上也飽受消費者詬病。
  • 張杰院士團隊在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7月19日訊(記者黃辛)記者今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天文系張杰院士研究團隊基於相對論雷射等離子體的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
  • 第五屆全國太赫茲學術交流會上,專家呼籲:打造太赫茲國防科技與...
    科技日報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隨著太赫茲基礎器件日趨進步、功率性能等指標穩步提升,國內太赫茲領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太赫茲通信、太赫茲雷達、太赫茲生物特徵識別、太赫茲安防檢測等應用應運而生,波譜儀、安檢儀等正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  這也使得在國防科技大學舉辦的此次會議匯集了包括吳一戎、呂躍廣、崔鐵軍3位院士在內的,全國近400多名從事太赫茲技術研究的知名專家和優秀學子。
  • 太赫茲首次應用於人參皂苷精準測量
    我國太赫茲技術已從理論研究發展到技術應用階段太赫茲首次應用於人參皂苷精準測量本報訊 (記者霍一夫)日前,從產業計量(上海)論壇上獲悉,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松林領銜的太赫茲科研團隊,將太赫茲技術首次應用於人參皂苷的精準定性與定量檢測,可有效識別西洋參的不同產地,解決了現有藥典液相質譜法專業技術要求高
  • 王大珩院士:請不要再叫我「中國光學之父」
    他在1986年與另3位中科院院士聯名提出發展我國高技術的建議,即「863」計劃。1992年,他與其他5位中科院院士倡議並促成中國工程院成立。1999年,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為發展高技術奔波倡議 1986年,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的王大珩獲悉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時,立即與中科院院士陳芳允商議,並聯合另兩位中科院院士王淦昌和楊嘉墀,討論《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
  • 太赫茲技術識別「地溝油」?只需10秒
    昨天開幕的產業計量(上海)論壇透露,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松林領銜的太赫茲科研團隊,首次將太赫茲技術用於人參皂苷的精準定性與定量檢測,可有效識別西洋參的不同產地。此舉解決了現有藥典液相質譜法專業技術要求高、耗時長、專業儀器成本高、損耗樣本等難題,為高級藥材的新計量工作提供新方法。
  • 太赫茲技術如何賦能循環新發展格局?這個論壇深度探討
    據悉,該次大會是繼華訊方舟連續舉辦三屆太赫茲國際論壇之後的又一次盛會。太赫茲國際論壇是繼美德之後,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國際太赫茲論壇。 中國著名科學創新家、中國量子事業主要推動者、啟迪未來戰略發展委員會主任、啟迪創新研究院院長、華訊方舟戰略委員會主任彭頃砡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我國太赫茲事業的發展,他認為太赫茲和量子從至少是與西方同一起點上形成了從波和粒兩個方面助推我國科學更上一層樓,同時詳細介紹了啟迪和華訊將深度融合,共創Ka/THz創新鏈、生態鏈的相關舉措。
  • 黃峻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感人故事
    黃峻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感人故事 2019-12-05 1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神奇的太赫茲:有了它,西洋參不再真假難辨
    此次論壇大咖雲集,參與者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計量委員會委員、中國航空研究院研究員等眾多產業計量領域「執牛耳者」,涉及的議題涵蓋當今最前端、最尖端的產業計量技術,其中尤以「太赫茲」技術及其應用引人矚目。
  • 第五屆全國太赫茲科學技術與應用學術交流會在長沙召開
    10月15日,在長沙舉行的第五屆全國太赫茲科學技術與應用學術交流會開幕式上,擔任大會主席的中科院院士吳一戎表示,太赫茲技術及應用的發展已進入關鍵時期,亟須各行各業合力打造國防科技創新與戰略科技產業發展高效銜接的樞紐,共同推進太赫茲技術及應用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