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90年代,湧現出了一大批文學作家,但是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這些文學作家的作品因為不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以至於一度成為「禁書」。
王小波與《黃金時代》的文學魅力
生前無名、死後出名的「最可憐作家」——王小波,其實他長得很醜,蒜頭鼻,厚嘴唇,但是他的文學素養是不可被否認的。
在當時那個時代,網際網路還不發達,想要出版一部作品就只能通過出版社來印刷,但是在當時即使有許多著名的文學大師和大咖代言人,也無法逃脫被對方拒絕退稿的命運。尤其是王小波那描述"性"的作品,在當時可以說是基本沒有出版的。
這部小說從開始寫到最終定稿足足用了20年,可以說是王小波投入最多心血的一部著作,但是這本書的出版可謂是一波三折。
先是手稿送交中國戲劇出版社,受到編劇陳瓊芝的喜愛,但遭到領導拒絕。後來,他山西的好朋友丁冬送給了《黃河》總編輯周山湖,並親自寫信給王小波,高度讚揚《黃金時代》。後來又因為時間節點較為敏感,手稿被轉移到北嶽文藝出版社、《十月》雜誌等出版社。
但是不幸的是,雖然這部作品受到了每個編輯的喜愛,但是他們卻不敢出版,回復都是:這本書很棒,但不敢推。
後來還是因為華夏出版社的編輯趙潔平女士冒著被辭退的風險的秘密出版了這部小說,後來趙潔平女士在之後受到了嚴厲懲處,之後生了一場大病。在同年,王小波也因病去世。
但是《黃金時代》一經問世,它一出世就被讀者搶著買,一度脫銷。
一種充滿藝術的愛情
我們倆吵架時,仍然是不著一絲。在月光下披了一身塑料,倒是閃閃發光。我聽了這話不高興,她也發現了。於是她用和解的口氣說:不管怎麼說,它醜得要命,你承不承認。——《黃金時代》節選
王二與陳清揚之間的愛情是隨性而真實的。他們也是兩者之間非常簡單而單純的肉體分享,打開並探索體內未知的地方。
而當兩人第二次他們在小木屋裡"相愛",彼此之間的關係眾所周知時,他們才擺脫了思想包袱,開始放心大膽的幹。
最後,陳清揚和王二之間的關係被人抓住了,兩人被關在一個小房間裡寫檢討。在這種情景下,陳清揚和王二開始更深入地剖析他們的行為、心態和思想。
兩人一次次地寫,又一次次地撕掉,又一次次地修改。在這種沉重的行為下,兩人終於頓悟了:愛不是肉體上昂貴的"互動",而是靈魂層面上昂貴的交流。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般的身體聯繫不會產生"愛上"的心理反應。 "永不改變的愛"的出現表明兩者是已經從生物學本能產生的吸引,深化為了精神層面的共鳴。
【滑稽語言下顯露的荒誕】
1968年,16歲的王小波在「上山下鄉」的號召中,滿懷憧憬的來到雲南。
本以為能夠在這片江湖中施展抱負的他,卻硬是被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匱乏限制住手腳。
但與不盡人意的處境相伴而來的,還有對生活和人性的細膩思考;這些稱為「寫作養料」的成分,被他全然植入進《黃金時代》中。
凡是與文革狹路相逢的作者,哪怕費盡心思的矯飾,也會在作品中流露出灰暗沉重的時代痕跡;但與那些記憶中的傷痕文學不同,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毫無沮喪和絕望感,反倒充滿了離經叛道的滑稽感。
在一次演講中,魯豫提到王小波,感慨萬分。
從初中時,魯豫就始終牢記語文老師的一句話:讀書就要讀經典,要讀一些好的文學作品。好的文學作品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並且它們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描寫了恆久不變的人性。
對於什麼是人性,那時的魯豫自然是不明白的,直到大學時期,讀了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魯豫突然意識到,好的文學作品原來就是這樣。
她有點懊悔,沒有早點接觸王小波,如果早一點,或許面對世事可以更加通透,然而魯豫又轉念一想,如果早一點讀的話,未必能夠讀懂,因為《黃金時代》中有著鋪天蓋地的性描寫,她或許會把這本書當做「小黃書」來讀。
所以,大學初遇王小波,一切都剛剛好。
王小波的文字有一種詭異的力量
魯豫打了個比方:如果我的人生是一個建築,文學應該在地下一層。聽起來很不重要,不起眼,但它卻是搭起一切的基礎。
而王小波的文字好像是在我的地下一層裡面扔了一些很奇怪的東西,他們有著無堅不摧的那種破壞力,但是又有著超強的癒合力,喚醒能力。
她甚至直言:王小波的文字很解渴。
我想這就像久渴之人,看到一片綠洲,那不只是解渴了,而是看到重生的光。
男生要看王小波,女生要看餘秋雨
《黃金時代》確實打開了很多男生新世界的大門,這是真的。《黃金時代》是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之一。與《銀器時代》和《銅器時代》一起,構成了王小波作品的精髓。
王小波在書中的對「性愛」的描寫不是低俗的,而是高雅的藝術,是對過去世俗的偏見的抵抗。"時代三部曲"代表了王小波對文學的關懷和理解,更是對世俗不滿的精神宣洩,也代表了他渴望達到的藝術水平。
點擊下面連結僅要99元就可購買時代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