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引力實驗的關鍵載荷—自主研發的星載靜電懸浮加速度計

2020-11-24 新華網客戶端

        20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升空。天舟一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艘貨運飛船,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交會對接,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突破和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關鍵技術。天舟一號空間應用系統還開展了非牛頓引力實驗等四項科學技術實驗。

        據了解,「非牛頓引力實驗檢驗的關鍵技術驗證」項目由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承擔。

        「非牛頓引力實驗檢驗」擬利用微重力環境檢驗微米作用距離下物體之間的引力是否滿足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這是一個純基礎物理實驗。

        為完成對該實驗的關鍵技術驗證,項目組開發了基於皮米級電容傳感和微伏級靜電控制技術的加速度計,稱之為靜電懸浮加速度計,該加速度計是非牛頓引力實驗的技術基礎。

        據悉,該項目利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空間環境,對高精度靜電懸浮加速度計進行在軌檢驗。通常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為1g(9.8m/s2),該項目驗證的靜電懸浮加速度計分辨本領達到10^-11g量級,相對於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可以分辨其小數點後第10位的加速度變化,極其精密。目前也僅有法國等幾個極少數國家掌握了其全部技術。

        與傳統彈簧連接式加速度計相比,靜電懸浮加速度計精度高,技術難度大。

        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從2000年開始,連續攻關,從理論機理、關鍵技術、研製工藝、測試與標定等方面開展系統研究,最終研發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不同測量精度的靜電懸浮加速度計系列產品。

        該項目的高精度靜電懸浮加速度計裝置由兩個設備組成,其中探頭盒實現高精度加速度的測量,電控盒為探頭盒提供電源保障和實現與衛星平臺之間的數據通信功能等。

        非牛頓引力實驗檢驗裝置探頭盒和電控盒

        天舟一號在飛行過程中,靜電懸浮加速度計會受到太空飛行器振動噪聲的幹擾。同時,天舟一號還搭載了由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製的主動隔振裝置,該裝置能夠隔離飛船振動幹擾,為靜電懸浮加速度計提供了一個平穩的實驗平臺。靜電懸浮加速度計和主動隔振裝置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支撐。

        空間引力波探測將利用數十萬到上百萬公裡距離的多個太空飛行器編隊組網開展引力波探測。空間引力波探測中,需要達到10^-15m/s2

        以上的高精度測量和控制太空飛行器的加速度擾動,基於電容位移傳感和靜電反饋控制的慣性傳感器成為首選的研製方案。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華中科技大學引力實驗室  中國科普博覽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授權新華網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星「太極一號」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前夕,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順利完成第一階段在軌測試任務,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翻開裡程碑式的嶄新一頁!這顆「星」再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它身上能測定「一隻螞蟻推衛星產生的加速度」、未來實現空間引力波探測的核心設備——「引力參考傳感器」,是由蘭州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五一?
  • 510所揭秘「太極一號」引力參考傳感器:一切從「零」開始
    三代航天人「極限挑戰」 作為「太極一號」上最重要的核心測量設備之一,引力參考傳感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五一〇所空間環境探測載荷中心為主,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合作研製。該項目也是510所「70後」「80後」「90後」三代航天人歷時近20年研究的靜電懸浮加速度測量技術首次在軌應用。
  • GPS北鬥兼容的星載掩星探測技術
    世界氣象組織在2025年發展規劃中已明確提出每天要實現一萬次掩星探測事件,這就需要開展百星級別的掩星探測任務,但到目前為止,掌握掩星大氣探測技術的國家為數並不多,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發的GPS北鬥(BDS)兼容的掩星大氣探測載荷,成功使我國躋身此列,具備了核心科技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 中國空間實驗室上的微重力擾動數據分析
    2017年4月20日,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TZ-1)進入太空,隨後與「天宮二號」(TG-2)中國空間實驗室對接。TZ-1帶有高精度靜電懸浮加速度計系統(ES-ACC)和石英撓性加速度計(Q-ACC)的微重力主動振動系統(MAIS)。這兩種儀器的科學目標是驗證新技術。由於機會難得,這些設備產生的大量數據也同時為分析TG-2和TZ-1上的微重力加速度帶來了更多機會。
  • 68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匯總
    01空間引力波探測1.1 星間雷射幹涉測量系統分析與設計研究內容:星間雷射幹涉測量系統方案;星間雷射幹涉測量系統在軌實驗和評估方案;星間雷射幹涉測量系統總體設計與仿真,包括系統設計、噪聲模型分析、系統全功能數值仿真等。
  • 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精密重力測量大樓及山洞實驗...
    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十二五」期間國家優先支持的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以具備全球毫伽級、基準微伽級的重力數據獲取、評估與應用能力為目標,建設重力測量基準和重力測量物理仿真兩大平臺,建成國際一流、綜合指標國際領先的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為解決固體地球演化、海洋與氣候變化、水資源分布和地質災害研究中的科學問題提供重要支撐,為我國地球科學基礎研究及精密重力儀器研製、測量與應用研究提供必要的實驗條件
  • 【中國科學報】「太極一號」圓滿完成在軌測試實驗
    「太極一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完成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所需載荷和衛星主要關鍵技術的首次在軌驗證,包括高穩定雷射器、超高精度幹涉儀、高靈敏度引力參考傳感器、無拖曳控制技術、微牛級微推進技術、超穩超靜太空飛行器等。
  • 星載空間調製幹涉型超光譜成像儀通過鑑定
    2003年,西安光機所受命為我國「HJ-1-A衛星」研製星載超光譜成像儀。該設備主要承擔環境與災害的監測、評估及定量化分析等任務,廣泛應用於土地沙化、鹽鹼化、石漠化監測;冰雪災害與森林、草原火災探測;國土資源及廣域土地分類調查;植被分類、植樹造林及退耕還林效果評估;農業估產、病蟲害監測及生態環境破壞等領域。
  • 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完美助力「天舟一號」飛行任務
    此次搭載的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共有兩大使命:首先,作為「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光纖IMU(慣性測量單元)的重要組件之一,將主要用於測量飛船飛行過程的線加速度,為飛船確定自身方位提供信息;此外,該產品還是「天舟一號」微重力主動隔振平臺關鍵技術驗證的重要組件,將對載荷六自由度的空間運動作精確測量,幫助平臺精準消除振動。
  • 加速度計原理
    .htm  加速度計,是測量運載體線加速度的儀表。其中,在測量飛機過載的加速度計是最早獲得應用的飛機儀表之一。加速度計本質上是一個一自由度的振蕩系統,須採用阻尼器來改善系統的動態品質。  加速度計的分類和工作原理加速度計的類型較多:按檢測質量的位移方式分類有線性加速度計和擺式加速度計;按支承方式分類有寶石支承、撓性支承、氣浮、液浮、磁懸浮和靜電懸浮等;按測量系統的組成形式分類有開環式和閉環式
  • 中國空間實驗室上的微重力擾動數據分析 | npj Microgravity
  • 航天科工銣原子鐘實現量產: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厚度世界最薄
    :澎湃新聞 11月15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航天科工二院203所了解到,該所自主研發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薄銣原子鐘(下稱超薄鍾)日前已完成研製並實現量產
  • 浩瀚星河遙相望,星間鏈路搭橋梁
    ,是提升衛星導航系統自主運行能力的關鍵。 自上世紀80年代,Ananda等科學家針對GPS提出了自主導航框架,並採用仿真數據對其可行性進行了驗證。隨後,ITT空間與通訊部改進了Ananda的方案,設計了自主導航原型系統,並由美國宇航公司進行了地面驗證試驗,於1990年進行了飛行搭載試驗。
  • 中國空間站將應用自主研發的主動型氫原子鐘
    近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自主研發的空間主動型氫原子鐘,在中國載人航天空間原子鐘項目載荷擇優評比中一舉斬獲頭籌,未來將應用在中國的空間站項目中,於2022年左右完成發射。據悉,空間原子鐘項目是中國載人航天眾多項目中難度和複雜度最高的項目之一,該項目將在外太空建立時間頻率實驗室,驗證在地球表面無法完成的相關科學實驗,如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等。項目採用鍶光鍾、銣噴泉鍾、主動型氫原子鐘共同組建空間原子鐘鍾組。主動型氫鍾將作為核心載荷,長期無間斷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