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實驗室上的微重力擾動數據分析 | npj Microgravity

2020-12-07 科學網
中國空間實驗室上的微重力擾動數據分析 | npj Microgravity

論文標題:Microgravity disturbance analysis on Chinese space laboratory

期刊:npj Microgravity

作者:Wenbo Dong,Wenxiang Duan,Wei Liu,Yongkang Zhang

發表時間:2019/07/08

數字識別碼:10.1038/s41526-019-0078-z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48fmeYOz14lwwfIDLt4A3w

了解太空實驗室平臺的微重力環境至關重要。2017年4月20日,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TZ-1)進入太空,隨後與「天宮二號」(TG-2)中國空間實驗室對接。TZ-1帶有高精度靜電懸浮加速度計系統(ES-ACC)和石英撓性加速度計(Q-ACC)的微重力主動振動系統(MAIS)。這兩種儀器的科學目標是驗證新技術。由於機會難得,這些設備產生的大量數據也同時為分析TG-2和TZ-1上的微重力加速度帶來了更多機會。

圖1:飛船石英撓性加速度計的擾動光譜圖(m/s2/Hz1/2) (上);隔振後石英撓性加速度計的擾動光譜圖(m/s2/Hz1/2) (下)

(1) 組合體對地定向模式 (2) 組合體偏航模式 (3) TZ-1獨立飛行對地定向模式 (4) TZ-1獨立飛行偏航模式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的團隊分析研究了在不同飛行模式下,在TZ-1和TG-2中詳細記錄的有無隔振的微重力加速度數據。在時間頻率-振幅譜圖中綜合分析了加速度數據。在時頻幅譜圖中對加速度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並從中探索出一些具有軌道周期的周期性擾動,以及識別出一些與某些在軌事件相關的信號。這些擾動型號的測量對於中國太空實驗室微重力環境的準確評估,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圖2:放大擾動信號的細節特徵。(a)太陽能電池板的振動特點,(b)(c)天線驅動的振動特點,(d)某特殊負載的振動特點,(e)冷卻風扇和空調的振動特點。

圖3:安裝在TZ-1上的MAIS 和 ES-ACC

該研究是我國空間實驗室首次給出在軌局部載荷的擾動振動幅值和頻率點的準確值,對科學實驗項目了解軌道上擾動的工作狀態和隔振儀器設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摘要:Many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in space; therefore, it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the microgravity environment of a space laboratory. The first Chinese cargo ship, Tianzhou-1 (TZ-1), entered space on 20 April, 2017 and later joined with the Tiangong-2 (TG-2) Chinese space laboratory. TZ-1 carried a high-precision electrostatic suspension accelerometer system (ES-ACC) for measuring the microgravity acceleration on the spacecraft and a microgravity-active vibration system (MAIS), which contained flexible quartz accelerometers (Q-ACC). The ES-ACC was able to provide a reduced-disturbance environment for the MAIS. The purpose of these two instruments was to validate novel technologies and as an opportunity to record the microgravity acceleration of TZ-1 and TG-2 in detail during spacecraft operation in different flight modes, with or without vibration isolation. The acceleration data we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in a time–frequency–amplitude spectrogram. Some periodical disturbances with orbital period and irregular signals related to certain in-orbit events were observed. After reducing those disturbances, the microgravity levels on TZ-1 and TG-2 could be resolved to better than 10−6 m/s2 in the root mean square in the frequency of 0.01–10 Hz. These accurate measurements aboard the Chinese space laboratory will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to optimize working conditions for scientific experiments.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空間實驗室上的微重力擾動數據分析
    原文以 Microgravity disturbance analysis on Chinese space laboratory 為標題發布在npj Microgravity期刊了解太空實驗室平臺的微重力環境至關重要。
  • 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
    載人空間實驗室、空間站 與微重力返回式衛星不同的是,載人任務中的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實驗增加了人的因素,可以大大提高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實驗的效率,並應對隨機的實驗現象,因此可以做更高級和更複雜的實驗,但是其成本也大大地提高。
  • 前沿 | 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
    載人空間實驗室、空間站與微重力返回式衛星不同的是,載人任務中的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實驗增加了人的因素,可以大大提高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實驗的效率,並應對隨機的實驗現象,因此可以做更高級和更複雜的實驗,但是其成本也大大地提高。因此,為載人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論證適合的、科學目標重大的實驗任務,是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團隊面對的重要挑戰。
  • 微重力胚胎幹細胞定向分化一大步 太空移民一小步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清華大學紀家葵團隊 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編者按:剛剛發射成功的天舟一號,除了要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還要開展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的任務。
  • 微重力燃料電池內氣液兩相流動與電性能研究獲進展
    但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中,燃料電池內部伴有電化學反應的兩相流動將呈現出和地面常重力環境迥然不同的特性,不僅對燃料電池氣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而且還直接影響到燃料電池的電性能及其穩定運行,成為航天用燃料電池技術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之一。另一方面,即使對於地面常重力環境中的燃料電池應用而言,重力同樣對其內部兩相流特徵並進而對其電性能有重要影響。
  • 微重力環境下胚胎幹細胞定向分化的一大步 太空移民的一小步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單位,代表中國科學院抓總負責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的規劃、實施及成果產出與推廣,具體承擔工程研製的組織管理,系統設計、集成、測試,可靠性保障,在軌技術支持,有效載荷運控管理,數據獲取及應用成果的推廣服務等系統技術支持、支撐、保障、服務工作。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人類通過使用空間運載器進行太空飛行和對宇宙深處的探索已經有許多年的歷史。然而,受微重力、宇宙射線等多種環境因素影響,長期空間飛行任務往往造成航天員多方面的生理壓力,包括骨損傷、肌肉萎縮、心血管功能失調、神經知覺改變、視覺損傷以及免疫系統紊亂。
  • 什麼是「微重力」?
    2016年4月6日凌晨,中國微重力衛星「實踐十號」發射升空,據說其目的是利用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進行科學研究。那麼,這裡說的「微重力」是什麼呢? 小編答 科學上講的「微重力」,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失重」。在微重力環境下,有效重力水平極低,僅為地球表面重力的百萬分之一。嚴格地講,有效重力要達到這個數值才算是微重力。
  • npj: 分析機器學習模型-加速材料的基礎認識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科學家的主要作用是從數據中提取基礎知識。材料科學中機器學習的目標是通過自動識別關鍵數據之間的關係來獲得科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從而加速基礎科學研究。
  • 香港中文大學李剛教授團隊闡述微重力環境對血管內皮祖細胞的調控作用及臨床應用潛能
    隨著「空間醫學」概念的產生,微重力環境對人體機能的調控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前人研究已證實,在特定條件下微重力環境可激發血管相關幹/祖細胞促組織再生潛能,但相關機制尚不明確。microgravity promote angiogenesis and bone fracturehealing的研究論文。
  • 美專家攻克微重力光解水,可配合旋轉人造重力
    許多空間機構和私人公司已經有了在未來數年內將人類送上火星的計劃。然而,對於人類來說在太空中生存較長一段時間並不容易。目前,長距離的太空旅行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如何為太空人提供足夠的氧氣,並提供足夠的燃料為複雜的電子設備提供動力。
  • SJ-10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微重力科學及生命科學
    2016年4月6日,專門用於微重力物理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實驗的中國第24顆返回式衛星「實踐十號」(SJ-10)發射成功。12天後,衛星的返回艙與留軌艙分離,並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回收;衛星留軌艙繼續在軌開展了一周的燃燒和流體物理實驗。SJ-10號衛星的任務是通過衛星在近地軌道運行提供的長時間微重力環境開展微重力科學實驗研究。
  • 科學家:細菌在微重力下變異更快,更具有致病性
    2020年7月,中國發射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載有軌道器、著陸器和火星車的長徵五號從海南省起飛,將於明年年初登陸火星表面。同樣,7月19日阿聯火星任務的發射,也標誌著阿拉伯世界進軍星際太空旅行。繼中國和阿聯發射火星探測器之後,7月30日,美國宇航局的「毅力號」號也即將從佛羅裡達啟程。
  • 深空輻射、微重力、幽閉空間 火星之旅危險知多少
    執行火星探索任務的太空人將不得不長期與深空輻射、微重力、幽閉空間、與世隔絕等壓力作鬥爭。畢竟,就目前的技術而言,太空人到達火星至少需要6個月時間,而返回地球也需要同樣長的時間。因此,他們必須做好準備,克服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挑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正努力在本世紀30年代將太空人送上火星之前,降低其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
  • 盤點黑科技太空微重力列印研究現狀
    任務成功發射,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的國家。夢想不再虛妄,理想因此實現。太空中獨一無二的微重力環境是科學家們趨之若鶩的實驗寶地,例如在微重力環境下運行高性能冷原子鐘、進行胚胎幹細胞培養、研究晶體生長等,都是在地球上難以完成的任務。
  • 「實踐十號」微重力下的新科研
    這些空間返回樣品和在軌實驗數據等經過科學家的處理和分析,已經產生了一批成果。已取得到的科學部分科學研究成果有:顆粒物質團簇形成機制是包括研究星際塵埃行為及深空探測等微重力科學研究的重要問題。此次空間實驗得到了單倉中顆粒氣體氣-液相轉變的相圖,並得到了顆粒氣體自由冷卻的規律,為相轉變條件的確定、團簇生成原因和其他理論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實驗支持。在世界上首次觀察到微重力環境下顆粒氣體的「麥克斯韋妖」現象,為顆粒耗散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實驗依據。
  • 微重力衛星升天:說說大家對微重力的幾大誤解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寒木釣萌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016年4月6日凌晨,中國微重力衛星「實踐十號」成功升空,其目的是利用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進行科學研究。這個微重力又是怎麼回事?還有,在微重力環境下,有哪些神奇的效應?微重力環境下的大不同太空環境與地面截然不同,很多地面上的經驗決不能輕易照搬到太空,否則將可能帶來災難。而人類要進軍太空,就要深入研究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各種與眾不同的現象,並掌握其規律以便在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方面獲得新突破。
  • 梁晗組報導大規模腫瘤藥物蛋白擾動效應篩選數據集
    考慮到基因型與表現型二者的搜索空間均十分龐大,基因擾動實驗往往局限在單一調控者或特定靶標的範圍之內。相反,統計關聯分析的極佳延展性在多組學數據快速積累的背景下成為了大規模闡釋基因型——表現型連接的常用手段,經典案例包括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表達數量性狀基因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