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肅網天水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劉東亮)近日,在張家川縣大陽鎮、胡川鎮,麥積區琥珀鎮霍家川村、渭南鎮王新村、花牛鎮董塬村的玉米地裡相繼發現了草地貪夜蛾的幼蟲。天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蟲情動態,全市立即啟動了應急防控預案,採取措施進行防控和集中撲滅,組織技術人員開展拉網式田間普查採取專業測報與群眾測報相結合、燈下監測與性誘監測相結合、系統調查與大田普查相結合等方式,密切監測草地貪夜蛾遷入情況。全市共設立監測點421個,安裝性誘和光誘等監測設備1463個,出動監測人員4500餘人次。
據張家川縣農業部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已發現的幾處防治效果良好,殺蟲效果接近90%,有效控制了草地貪夜蛾的繁殖和危害。武山、秦安等縣區也召開相關會議,多措並舉全面打響草地貪夜蛾防控戰。
目前,張家川縣已對胡川、張川、大陽、龍山等4個鄉(鎮) 的1.1萬多畝不同生態類型的玉米田進行了全面排查,未發現新的草地貪夜蛾幼蟲和為害植株樣。麥積區發生病害的8個鄉鎮18.6畝玉米地通過打防治藥品等措施,蟲害已得到有效控制。根據天水市農業農村局數據,截至目前,全市共舉辦培訓班115次,培訓技術人員及群眾8750餘人次,採購防治農藥23.4噸,累計防治面積3009.5畝,蟲情得到有效控制,沒有造成大面積擴散和損失。
新聞背景:
草地貪夜蛾(學名:Spodoptera frugiperda):是夜蛾科灰翅夜蛾屬的一種蛾。成蟲在夜間活動,在植物葉子頂部產約100粒卵,卵階段是在25℃的溫度下持續3天。新孵出的幼蟲以卵殼本身為食,然後靜置2-10小時。幼蟲即毛毛蟲更喜歡以新葉為食,由於它們的食性習慣,通常會各自找到一片新葉。幼蟲改變皮膚七次,並在最後的一次離開墨囊,穿透0.5釐米深的土壤,在那裡它們變成蛹。蛹階段在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持續約10-12天。成蟲的壽命約為12天,該有害生物的完整周期僅為30天。
該物種可能正發生同域種化,漸分化為分布地區與外形沒有明顯差異的兩個亞型,其幼蟲分別以玉米和水稻為主要食草。
草地貪夜蛾在農業上屬於害蟲,其幼蟲可大量啃食禾本科如水稻、甘蔗和玉米之類細粒禾榖及菊科、十字花科等多種農作物,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其發育的速度會隨著氣溫的提升而變快,一年可繁衍數代,一隻雌蛾即可產下超過1000顆卵。
該物種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具有很強的遷徙能力,雖不能在零攝氏度以下的環境越冬,但仍可於每年氣溫轉暖時遷徙至美國東部與加拿大南部各地,美國歷史上即發生過數起草地貪夜蛾的蟲災。2016年起,草地貪夜蛾散播至非洲、亞洲各國,並於2019年出現在中國內地18個省份與臺灣島,已在多國造成巨大的農業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