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會不會被外星生物汙染?這個汙染風險不可輕視!

2020-11-22 騰訊網

在麥可·克萊頓1969年的小說《仙女座菌株》中,一種致命的外星微生物,搭乘一顆被擊落的軍用衛星前往地球,科學家們必須競相遏制它。雖然是虛構的,但劇情探索了美國宇航局(NASA)和世界各國共同關注一個非常真實和長期的問題:太空飛行的人類,或者人造機器,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用地外生命汙染地球,或者在生物上汙染我們訪問的其他星球?

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的前主任,第一位火星項目主任、史丹福大學航空航天學兼職教授斯科特·哈伯德說:這是一種古老的恐懼,在冠狀病毒流行期間又有了新意義。我從人類航天領域的一些同事那裡聽到,他們可以看到,在目前的環境下,普通公眾可能會變得更擔心帶回一些外星微生物、病毒或汙染。哈伯德等合著者發表了《行星保護》(行星隔離)保護地球和其他外星世界免受生物交叉汙染相關的最新研究結果和建議。

行星保護

研究討論了行星保護的悠久歷史,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向太空發射特斯拉跑車(Tesla Roadster)帶來的兩難境地,以及為防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即將到來的火星樣本返回任務的汙染,而採取的預防措施,該任務計劃於今年夏天隨著航天局的毅力號火星車的發射而拉開序幕。對行星保護的擔憂,可以追溯到太空時代的最初幾年。甚至在Sputnik之前,就有一些科學會議討論了空間探索的可能性:a)。

將地球上的微生物帶到其他世界,從而混淆或汙染未來的科學研究:b);將外星生命送回地球,從而可能威脅到我們自己的生物圈:c。前者稱為「前向汙染」,後者被定義為「後向汙染」,這些概念被編纂在1967年的「外層空間條約」(OST)中,包括美國在內的120多個國家已經籤署了該條約。研究指出:新的空間活動、探索、利用空間的參與者的出現,正在提出有關行星保護(PP)的新問題。

新問題

例如太空企業家埃隆·馬斯克(SpaceX),他用獵鷹重型火箭將自己的櫻桃紅色斯拉跑車發射到類似火星的繞太陽軌道上,我們需要一些方法來知道他們是否遵循了適當的行星保護程序。新出現的問題,例如認真規劃人類火星任務,包括馬斯克希望在2024年之前將人送上火星這顆紅色星球的願望。還有小衛星(立方體衛星)的出現和爆炸式增長;此外,一些具有非常複雜行星保護要求的極具挑戰性的新科學任務正在進行中。

如火星樣本送回和歐羅巴快艇前往木星的衛星,與以前相比,可能沒有行星保護問題經驗的國際參與者要多得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世界需要認真規劃新出現的深空商業/創業太空活動。複雜的是,美國宇航局是一個擁有巨大行星保護專業知識的任務機構,但不是像聯邦航空管理局,後者對行星保護知之甚少,但又卻為為商業發射發放許可證。

委員會的結論是:外層空間條約」既適用於國家政府,也適用於私營企業,而且很明顯,美國某些實體需要「持續授權和監督」私人在太空的活動。下一步,隨著人類登陸火星的可能性越來越現實,研究報告建議美國宇航局(NASA)進行研究,看看是否可以在火星上有一個人類可以著陸的「探索區」,如果發生汙染,也不會造成任何傷害。太空衣可能會洩漏或「爆裂」,潛在地釋放出地球上各種微生物,並汙染表面,以供未來的任何科學任務使用。

如何減少生物汙染?

一些大學研究結構和企業正在以非常低的成本,開發具有進入深空潛力的小型太空飛行器,研究強調了對這些小型太空飛行器是否會因行星保護要求的成本而負擔過重的擔憂,例如史丹福大學開發了一些最早的小衛星,稱為立方體衛星。過去預算巨大的任務(如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維京一號和火星二號)能夠使用高溫對整個太空飛行器進行消毒。由於各種原因,這種方法在今天是不可能的。

然而,化學清洗、熱滅菌、減少在高度滅菌的空間輻射環境中花費的時間,巧妙的機械系統組合已被證明在滿足要求方面是有效的。人類顯然不能像機器人那樣清潔,所以需要更多地關注太空衣、人類棲息地以及使用機器人作為助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可以採取哪些行動來防範計劃中的火星樣本返回(MSR)任務中的意外生物汙染?為了控制正向汙染,從地球送來的硬體將被徹底清洗。

將裝載火星2020毅力號火星車上樣本的試管已經在高溫下烘焙。為了防止背部汙染,在返回太空飛行器和火星巖石樣本之間有一個重大的努力來「打破接觸鏈」。例如,計劃採用自主密封和焊接技術來創建三到四個級別的安全殼。在科學界看來,數百萬年前來自火星的巖石,含有能夠感染地球活躍生命形式的可能性極低。但是,MSR返回的樣本將被隔離,並被視為伊波拉病毒,直到被證明是安全的。

至於人類,最初幾次登月任務中的阿波羅太空人被隔離,以確保他們沒有疾病跡象。直到確定月球不構成風險,檢疫就取消了,毫無疑問,從火星返回的人類將遵循這樣的程序。

博科園|研究/來自:史丹福大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地球上燃燒會汙染環境,太陽一直在燃燒,對整個太陽系有汙染嗎?
    地球上化學燃料燃燒會導致汙染,太陽也是因為有物質在燃燒而產生溫度,為什麼沒有造成太陽系汙染呢? 有些人認為如果太陽停止燃燒一分鐘的話,那麼整個太陽系都會陷入黑暗,甚至可能會毀滅,,就比如拿地球來說,如果地球有一分鐘照射不到太陽光,那麼不僅僅只是會變得黑暗寒冷而已,那麼如果是太陽永久性的消失呢,曾經,瑪雅人曾預言了世界末日2012,所幸並沒有實現,瑪雅人曾經預言說在2012年的時候,太陽會在某一天消失,不會再出現,那麼我的太陽消失了有什麼後果呢
  • 龍會不會是外星生物?
    既然關於龍的描繪很多,在地球上又找不到物證,那麼,龍會不會是來自地球之外的外星生物呢?龍的形象最早出現在查海遺址中,地處現在的內蒙古,距今已有8000年。這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所留下的,當時的人們用石塊擺放出龍的形狀,寬度可達2米,長度達到了19.7米。
  • 「變異動物」已跑出車諾比,科學家:外界生物基因會被汙染
    在人類發展核能的歷史上,我們不僅親眼目睹過核武器爆炸的威力給人類帶來的傷痛;也因為嚴重的核洩露事件造成的生態環境汙染問題,現在一直影響著地球,影響著其他生物的生存與進化,甚至未來這種效應還會影響到人類自身。
  • 「變異動物」已跑出車諾比,科學家:外界生物基因會被汙染
    在人類發展核能的歷史上,我們不僅親眼目睹過核武器爆炸的威力給人類帶來的傷痛;也因為嚴重的核洩露事件造成的生態環境汙染問題,現在一直影響著地球,影響著其他生物的生存與進化,甚至未來這種效應還會影響到人類自身。歷史上最為嚴重和慘痛的核事故就是我們熟知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的爆炸。
  • Science:新風險模型凸顯了中國地下水的砷汙染風險
    一種新型的預測地下水汙染物風險的模型將會為人們節省大量的時間與金錢,並在該過程中凸顯出飲用水品質的問題。這一模型目前正在中國投入使用以確定地下水砷汙染的擴散。Luis Rodriguez-Lado博士是該模型設計團隊的一名研究人員,他解釋說:「由於使用了受到汙染的飲用水而導致砷中毒是世界上許多地區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
  • 特稿:地球細菌禍害外星生命?
    然而,美國宇航局旗下的2003年9月號的《天體生物學》雜誌卻提出了一個可能危及人類存亡的問題――如果這些「天外來客」上附有某種人類不可知的宇宙生物,並且在地球的環境下被激活的話,那麼人類和地球上的生物能抵抗這些宇宙生物的入侵嗎?地球會不會上演類似於好萊塢大片《異形》那樣的悲劇?同樣,不可避免地帶著地球上各種微生物的探測器頻頻造訪外太空,會不會給那些星球帶去地球生物災難?
  • 外星生物已來到地球?或出現在40千米高空
    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自2013年以來,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米爾頓·溫賴特(Milton Wainwright)博士一直試圖說服科學界同僚,證實他在地球同溫層發現外星生物。目前,這位倍受爭議的科學家聲稱,地球上空40千米處發現漂浮「地外微生物」的最新證據。溫賴特博士指出,這種微生物DNA測試呈現陽性,它們的質量是從地球上升至該高度微粒的6倍。該微生物包含在可能是智慧外星生物設計的微型金屬球中,起到向地球「播種」外星生命的作用。我們發送氣球和取樣器,並未發現它們攜帶花粉,沒有遭受地球生物汙染,是完全純淨的。
  • 中國近海海鮮的汞汙染風險
    為了降低甲基汞暴露風險,減少人為汞排放全球性條約《公約》已經在2017年正式生效。這個汞汙染,雖然早已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基本屬於危害都知道一點,因為沒有像日本那樣真正經歷過傷痛,大家都沒有正經的危機意識。
  • 鄭爽被熱到「求饒」,呼籲保護環境,減少地球汙染
    鄭爽剛剛就在微博表示"天氣熱的我想哭,我們的地球是不是發燒了,全球在變暖,我的雪糕群化了m77被汙染我該去哪兒"。其實這不僅僅是鄭爽的心聲 更是每一個地球人的心聲。我們發現如今的夏天是越來越熱,時間也越來越長,冬天慢慢地在消失,秋天和春天似乎都不見了,本來的一年四季如今只剩下冬夏了。
  • 地球的頭號殺手——環境汙染
    但是在BBC拍攝的《藍色星球》中這個美麗的代名詞早已變成一鍋飄滿塑料製品的濃湯。拒不完全統計,地球平均每人/每年使用丟棄的塑料製品達136公斤,絕大部分只使用過1次;海洋中塑料碎片的數量多達5萬億枚;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為1:2,照此速度增長,2050年海洋中塑料重量將超過魚類…每年,我們將大約800萬噸的垃圾丟入海洋,這些塑料會將海洋生物緊緊纏住致死。
  • 海洋汙染+過度捕撈,未來的我們會不會無魚可吃
    Daniels, Gene / Wikimedia 那合法漁藥——主要是抗生素,過量使用的風險有多大呢? 首先,抗生素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危害可以忽略。而且抗生素的生物半減期通常以小時計,很容易從人體排出,從魚體排出的速度也大致如此。通常經過一個星期的休藥,藥物殘留量會降為初始值的不到萬分之一。
  • 又一項最新研究:空氣汙染會讓大腦萎縮,增加女性患痴呆症的風險
    不久前,美國一項涉及 6300 萬人的研究也發現,空氣汙染會讓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病情加重,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2016 年的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發現,汙染空氣中的一種潛在有毒顆粒能夠進入人類的大腦組織。另一項研究發現,在英國倫敦,住宅周圍空氣汙染越嚴重,被診斷為痴呆症的風險越高,兩者存在相關性。
  • 科學家證實空氣汙染的確會增加新生兒早產風險
    BIOON/ --據美國CDC數據顯示,早產是引發嬰兒死亡和長期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在美國有十分之一的新生兒都會受到早產的影響;而且空氣汙染引發的公共衛生威脅的增加和嬰兒早產風險增加直接相關,日前已向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州農工大學和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始深入理解空氣汙染暴露和孕婦及新生兒健康之間的密切關聯
  • 地球環境汙染現狀
    ;12%的哺乳動物和11%的鳥類瀕臨滅絕,每24小時就有150種至200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14億人口的生活環境中沒有汙水排放裝置;全球每年土壤流失達200億立方米;每年全世界的森林正以460萬公頃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
  • 《科學進展》:空氣汙染使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提高11%
    新冠肺炎高危因素之一,長時間暴露在高水平的汙染環境中死亡風險增加。哈佛大學陳氏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教授Francesca Dominici教授介紹,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2.5)直徑小於2.5微米,很容易吸入後進入肺部和血液系統。PM2.5升高與多種疾病相關,包括肺病、心臟病、神經疾病,長期暴露可導致過早死亡。鑑於新冠肺炎也是呼吸系統疾病,那麼大量的空氣微粒對肺功能造成雙重打擊,可能加劇新冠肺炎的重症風險。
  • 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汙染風險分級評價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為更有針對性的解決結果填埋場地下水汙染,有利於分層和合理資源,包括裝配特徵、填埋層脆弱和受體暴露於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分析(AHP)確定指標水平不同重量,採用加權求和法計算填埋場地下水汙染風險指標,地下水風險分為「低」「中」「高」三級,針對他們的風險提議不同的建議。
  • 重磅|《治療用生物製品病毒汙染風險控制要點》正式發布
    該書由國內各方機構和專家共同參與編寫,旨在為藥品監管、研發、生產及檢驗機構的從業技術人員提供生物製品病毒汙染風險控制的相關法規和技術指導,強化治療用生物製品安全理念。作為業內知名的生物製藥領域供應商與合作夥伴,賽多利斯全程參與了該書的編寫,並提供了相關專業內容、數據與經驗。
  • 空氣汙染或會引發糖尿病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9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Diabet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和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在所居住的地方暴露於空氣汙染中或會增加個體患胰島素耐受性的風險
  • 「白色汙染」是什麼?人類犯的錯誤,為何卻讓動物「買單」
    當我們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就需要使用塑膠袋來裝,而這個塑膠袋就是所謂的白色汙染。不得不提,塑料的出現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它具有著先天性的優勢,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的便捷,同時塑料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正因為塑料的生產非常的輕鬆,這也導致了大量塑膠袋的堆積,而造成的環境汙染。
  • 化學品汙染→替代→再汙染,環境友好型替代品研發何日可期?
    化學品綠色開發強調從化學品生產、堆存、運輸、使用、排放和處理處置全生命周期的風險分析、汙染預警與削減,從而實現從根源上防治汙染的發生。自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研究顯示在南極和北極地區存在滴滴涕(DDT)等人工合成有毒化學品汙染,且此類化學品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積性和潛在毒性風險」,可在自然環境中殘留長達數十年,並能通過食物鏈在動物和人體內實現長期累積和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