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I:警惕!科學家證實空氣汙染的確會增加新生兒早產風險

2020-12-05 生物谷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

2016年1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據美國CDC數據顯示,早產是引發嬰兒死亡和長期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在美國有十分之一的新生兒都會受到早產的影響;而且空氣汙染引發的公共衛生威脅的增加和嬰兒早產風險增加直接相關,日前已向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州農工大學和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始深入理解空氣汙染暴露和孕婦及新生兒健康之間的密切關聯。

通過開發一種先進的空氣品質模型提供堅實的統計學分析來闡明上述二者之間的關聯,該研究也慢慢為環境流行病學家排除了很多障礙來幫其研究空氣汙染和新生兒早產之間的關係。如今流行病學家已經開始利用並不足以具有代表性的空氣汙染數據來闡明二者之間的關係了,而且大量研究都依賴於來自中央監控所提供的不充足的數據,中央監控既不能提供空氣汙染物的時空變化,也不能對大範圍的不同物種進行監測。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就對當前的一種EPA空氣品質模型進行了改進,以此來預測在較高空間和時間解析度下氣體和微粒汙染物的水平及濃度,這種新型模型能夠預測一系列空氣汙染物,而這是基於對數百個不同的排放源排放率的估計以及大氣中空氣汙染物的物理及化學變化過程的分析。研究者Ying表示,很多模型的一個特點就是其能夠定量化地確定不同來源在引發的總體汙染物濃度中的「貢獻」情況,同時我們也應用了我們所開發的新型模型,來模擬2001年至2009年間在整個美國大陸地表中的不溶性微粒、臭氧、氧化氮類、二氧化硫及一氧化碳的水平。

這些模擬的濃度水平近似於大約20萬名女性在其懷孕整個過程中所接觸的汙染物的水平,本文研究的主要結論是,患哮喘症的女性在懷孕期間,當接觸諸如一氧化碳和氧化亞氮等交通相關的空氣汙染物後,這些女性出現早產的風險就會增加,而且這種風險在女性懷孕初期及懷孕前幾個月都表現地非常明顯。相關研究就為後期研究者們深入探索幫助開發抑制風險個體嬰兒早產的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懷疑空氣汙染能夠增加新生兒早產的風險,然而本文中研究者所開發的新型模型所產生的高時空解析度的數據就能夠幫助眾多研究者們更加精確地確定空氣汙染暴露影響早產風險的最佳時間窗口。當然研究者們所開發的研究模型還能夠幫助理解空氣汙染對公眾健康的影響,對於後期研究者們制定一定的防控策略以及公共衛生健康機構制定方法來有效預防新生兒早產的風險提供了新的希望和線索。(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Preterm birth and air pollution: Critical windows of exposure for women with asthma

Pauline Mendola, PhD, Maeve Wallace, PhD, Beom Seuk Hwang, PhD, Danping Liu, PhD, Candace Robledo, PhD, Tuija Männistö, MD, PhD, Rajeshwari Sundaram, PhD, Seth Sherman, PhD, Qi Ying, PhD, Katherine L. Grantz, MD, MS

相關焦點

  • Diabetes:警惕!空氣汙染或會引發糖尿病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9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Diabet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和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在所居住的地方暴露於空氣汙染中或會增加個體患胰島素耐受性的風險
  • 空氣汙染會縮短新生兒端粒長度
    2018年1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一項關於2004年中國銅梁火力發電站廢氣洩漏的相關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空氣汙染事件發生前出生的孩子相比空氣汙染治理後出生的孩子端粒酶明顯較短。相關結果發表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雜誌上。
  • 北大朱彤和薛濤團隊發現空氣汙染增加流產死胎的風險
    根據全球疾病負擔2019的報導,室內外空氣汙染暴露通過誘發早產等不良出生結局,間接導致了全球每年約48萬的嬰兒死亡。然而空氣汙染是否與妊娠失敗(流產、死胎)等更早期的、更嚴重的不良妊娠結局有關,目前缺乏科學證據。
  • 又一項最新研究:空氣汙染會讓大腦萎縮,增加女性患痴呆症的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空氣汙染(PM2.5)水平每增加 3 毫微克 / 立方米,受試者大腦萎縮的程度更大,相當於老年痴呆症的風險增加 24%。即使在調整了年齡、教育程度、就業、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體育活動和其它可能影響腦萎縮的因素後,這一結論仍然存在。
  • 全球氣候變暖,會使懷孕的風險增加,這是怎麼一回事?
    因此科學家認為,對於高溫事件的出現,我們需要增加多一個對象,那就是除了老人、小孩、以及病人之外,孕婦也要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並且我們要提醒他們,小心高溫環境的影響。這是因為懷著孩子,對人體是有著極大的影響的。
  • ...稱:2019年全球空氣汙染致近50萬嬰兒夭折】近日,《2020年全球...
    2020-10-22 07:17:46來源:FX168 【機構研究稱:2019年全球空氣汙染致近50萬嬰兒夭折】近日,《2020年全球空氣狀況報告》(The State of Global Air Report 2020)新鮮出爐,該報告由美國健康影響研究所(Health Effects Institute)發布。
  • 科學家稱,空氣汙染的不斷增加導致了抑鬱症患病率的上升
    ,人們患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風險大幅度上升了。各個地區的二氧化氮平均水平從每立方米24微克到83微克不等,暴露在空氣中二氧化碳水平每增加3微克/立方米,該地區人們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39%。此外,燃燒燃料、剎車和輪胎灰塵的微小顆粒汙染的增加也會導致更高的患病風險。
  • 孕期補充Ω-3長鏈脂肪酸能降低孕婦早產風險
    近日,一篇發表在Cochrane Library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孕婦在孕期增加Ω-3長鏈脂肪酸的攝入會降低後期早產的可能性,孕婦大多數妊娠會持續38周至42周,但如果嬰兒在37周之前出生,其健康狀況惡化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在澳大利亞,每12個嬰兒中就有1個嬰兒會在37周之前早產。
  • 雙胎早產診治及保健指南(2020年版)
    雙胎妊娠的血容量較單胎大,且膠體滲透壓更低,β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應用於雙胎孕婦時,需要更加警惕母體發生心衰或肺水腫的風險。日本的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納入了從2009—2016年的226例雙胎早產病例,結果提示靜脈應用β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能明顯延長孕周,但同時母體肺水腫發生率高達13.6%,且與總劑量相關,提示β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應用於雙胎早產時更需謹慎[17] (循證證據等級:2+)。
  • 空氣汙染 到底是什麼傷人於無形之間?
    這也是北京今年入冬以來第二次發布空氣重汙染預警。於是,北京的空氣品質以及對人體健康影響再度引發公眾的熱議。空氣中微生物和重金屬會致病嗎對拉森團隊的研究成果,北京市衛計委表示,細菌的耐藥性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耐藥性的增加不意味著致病性的增強。不過,北京等城市空氣成分複雜是不爭的事實。
  • 治療早產的關鍵:糖皮質激素,使用指徵是什麼?如何合理用藥?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新生兒ICU技術的發展大大地降低了新生兒死亡率和病殘率。但在早產的預防和治療方面,卻很遺憾,我們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預防和治療早產方法很多,但效果不一,許多治療是否有效仍有很大的爭議。
  • 預防早產切勿過度治療,半數根據病史進行的宮頸環扎沒必要
    要想預防早產,得先預測哪些孕婦會容易發生早產,目前比較靠譜的預測指標有兩個,一個是早產病史,另外一個是經陰道超聲下對宮頸管長度的測量。孕激素已經有循證證據證實,對有早產史或超聲下測量宮頸短的單胎孕婦使用孕激素可以降低約1/3的早產風險,但對雙胎或足月前胎膜早破者目前尚不支持使用。能夠預防早產的孕激素主要為17α羥己酸孕酮酯、微粒化孕酮凝膠和陰道孕酮凝膠。
  • 準媽媽們注意了:氣候變化不止危害北極熊,還會增加孕期風險!
    根據70餘項國際最新研究表明,全球變暖還增加了懷孕風險,懷孕期間溫度升高與早產和死產的小幅增加有關,這一現象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尤為明顯。 2016年,一項基於對美國5600萬新生兒評估的觀察研究已發現氣溫上升和妊娠期縮短之間存在必然聯繫。
  • 警惕PM2.5風險,除了戴口罩外,還有4招自我防護空氣汙染
    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影響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影響很多,而且一些影響並不會馬上呈現,而是這些汙染物堆積在體內,或者對體內產生微小的變化,逐步對健康形成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對健康危害性更大,而且也不易發覺,尤其是對於老人和兒童來說,空氣汙染的影響更大。
  • 研究證實:越早接觸汙染空氣,孩子可能越肥胖
    研究證實:越早接觸汙染空氣,孩子可能越肥胖 兒童在出生前幾個月暴露於較高的空氣汙染水平和較大的人口密度可能與兒童體重指數(BMI)增加有關。相比之下,居住在綠地較多、土地利用結構更為有利的地區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 239名科學家對WHO發表公開信,警惕新冠病毒空氣傳播風險
    全球32國、共239名科學家下周即將向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公開信,指控世衛忽視新冠病毒會透過「空氣傳播」的風險,《紐約時報》指出,如果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是正確的,那麼即便有採取社交距離措施,民眾在室內仍應該戴上口罩,空調系統也要加裝過濾設施。
  • 《科學進展》:空氣汙染使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提高11%
    新冠肺炎高危因素之一,長時間暴露在高水平的汙染環境中死亡風險增加。哈佛大學陳氏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教授Francesca Dominici教授介紹,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2.5)直徑小於2.5微米,很容易吸入後進入肺部和血液系統。PM2.5升高與多種疾病相關,包括肺病、心臟病、神經疾病,長期暴露可導致過早死亡。鑑於新冠肺炎也是呼吸系統疾病,那麼大量的空氣微粒對肺功能造成雙重打擊,可能加劇新冠肺炎的重症風險。
  • 臺灣每10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 每天約出生55名早產兒
    原標題:臺灣每10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 每天約出生55名早產兒  中新網11月1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每10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每天約出生55名早產兒。今天是世界早產兒日,早產兒基金會和臺當局「衛福部」提出3項政策,目標是早產率10年減半。
  • 擇吉日抱孫子有風險!世界早產日,關愛提前到來的小天使~|早產兒|...
    雖然我們會因孩子的到來而感到莫大的幸福,可不得不說,早產的寶寶存在很多風險:醫學角度上, 胎兒沒有足月, 肺部和大腦的發育都不完善,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首要原因,並且是繼肺炎之後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與此同時,如果沒有足月就提前剖腹產的話,胎盤發育還不成熟,對媽媽子宮的傷害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