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飼餵初乳的重要性大家都認識到了,但對初乳和全乳巴殺的必要性可能還不太重視,尤其在我們布病和結核沒有淨化的情況下,巴氏殺菌的應用就更加必不可少。下面就巴氏殺菌的意義和作用分述如下。
一、巴氏殺菌在傳染病防治方面的意義
牛的許多傳染病是可以通過初乳和常乳垂直傳播的,比如布病、結核、付結核、李氏桿菌病等。巴氏殺菌能切斷這些疾病的傳播途徑。尤其是現在我國有很多牧場存在布魯氏菌病,從牛傳給人的情況也不在少數。通過對初乳和鮮奶的巴氏殺菌無疑對降低這些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浄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美國,雖然沒有布魯氏菌病和結核病,但存在付結核病,所以在美國對初乳的巴殺相當重視和普遍。
這裡需要注意兩點:
第一,布病是一種持續性感染人畜傳染病,以細胞免疫為主,用膠體金快速檢測試紙檢出抗體陽性並不意味病原菌得到清除,相反,檢測出陽性說明是頭病牛。
第二,有些人認為檢測結果為陽性的初乳或常乳經過巴殺後應該為陰性,這是不對的。經過巴殺後抗體還應該是陽性,但其中的布魯氏菌己被殺死,不再具有傳染性。膠體金檢測的是抗體不是病原。
二、巴氏殺菌能大大降低初乳和全乳中的細菌數,降低犢牛發病率
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和細菌總數是決定初乳質量的兩個重要因素。細菌數過大能導致犢牛發病率提高。廢棄奶中細菌數更有過高的概率美國I0WA大學在2011年從12個洲27個牧場,採集892個初乳樣品,品種有荷斯坦,也有娟姍。初乳從擠出到飼餵細菌數平均增加了2.4倍。飼餵犢牛時初乳細菌數平均值為55萬CFU.遠高於美國的初乳標準10萬。細菌數高於10萬、50萬和100萬的樣本分別為46%、27%、17%。
汙染來源:剛擠出的初乳可能菌數可能在10萬以下,但在擠奶和更換容器的過程以及儲藏過程中以及溫度的影響,初乳每20分鐘數量增加一培。這是因為初乳相比常乳來講是更加容易汙染和變質。
三、初乳的巴殺方法不同於常乳巴殺
有半數左右的初乳飼餵時細菌數是不合格的(大於10萬)。初乳的巴殺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但如果按傳統的巴殺方法,一是會使其結塊或凝固變稠,二是會損失32%的免疫球蛋白。正確的方法應是60攝氏度60分鐘。初乳巴氏殺菌的作用主要有三個:
1.殺死致病微生物。
2.保持球蛋白含量不變。
3.增進犢牛對球蛋白的吸收。
實驗證明巴殺處理過的初乳,犢牛對免疫球蛋白吸收率增加,出生後24小時後血清蛋白含量高。原因是處理後的初乳時後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提高。原因是處理後的初乳中細菌數顯著下降,降低了其對球蛋白吸收的影響。
四、初乳巴殺需要注意事項
1.溫度不要高於60攝氏度,否則會造成一部分免疫球蛋白的變性。
2.定期化驗監測巴殺前後樣本,看巴殺效果如何。2萬以下為可接受目標準。
3.注意初乳的操作以及保存環節。要冰冷保存。
五、酸化奶不能代替巴氏殺菌
國內有的牧場使用酸化奶飼餵犢牛,用於群飼餵模式,這樣犢牛可以吃到更
多的奶,起到加強飼餵的作用,同時節省人力成本。但是,很多人認為酸化奶能夠起到殺菌的作用。其實酸化奶的H值約為4到4.5,只能起到抑制細菌增殖
的作用,不能殺死細菌,所以不能代替巴氏殺菌,在美國這類商品化產品稱為穩定劑,只起到防止牛奶腐敗變質的作用。酸化奶也要巴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