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一萬年後還能使用的核警告系統?

2020-08-07 新浪探索
如何建立一萬年後還能使用的核警告系統?

深埋在地下的核廢料在幾千年的時間裡都是有害的。那麼,我們現在能否構建一個在遙遠的將來也能被理解的警告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7日消息,我們的面前出現了一條警告。「這不是一個神聖的地方,」你讀著上面的文字,「這裡沒有值得紀念的死者……這裡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這裡的一切都十分危險且令人厭惡。此消息是關於危險的警告。」

  聽起來,這似乎是一種你可能會在一座古老陵墓入口處發現的詛咒。然而,這條信息其實是作為「廢料隔離試驗項目」(Waste Isolation Pilot Project,簡稱WIPP)的「長期核廢料警告」。該項目建造於美國新墨西哥州沙漠下的穩定巖石中,深度達610米,利用龐大而複雜的隧道和洞穴來容納美國軍方最危險的核廢料。

如何建立一萬年後還能使用的核警告系統?

核廢料需要深埋在地下的巨大設施中

  這些核廢料的致命性可以維持超過30萬年的時間,比智人在地球表面上的活動歷史還要長。WIPP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許可證且正在運行的深層地質處置庫。到本世紀20年代中期,芬蘭也將開始運行類似的設施。

  在未來10到20年後,當WIPP的設施存儲滿額的時候,其隧道和洞穴將會倒塌,並用混凝土和土壤封閉起來。目前作為遺址標誌的龐大建築群將被抹去。取而代之的將是「人類社會有意識地跨越時間深淵進行交流的最大規模嘗試」。

  該計劃將用7.6米高的花崗巖柱子作為整個基地(10平方公裡)的外邊界標記。在這個周長內,將有一座高10米、寬30米的土堤,標誌著倉庫的實際佔地面積。在土堤內部,將是另一個由花崗巖柱子組成的方形區域。

  在這個巨大的「禁止進入」標誌的中心是一個房間,裡面包含著關於該場地的信息。為了防止這些信息無法讀取,該項目還設置了備用的信息房,儲存同樣的信息。一個房間埋在6米深的地下,另一個則埋在土堤下方。WIPP的詳細信息將寫在特殊的紙張上,儲存於世界各地的眾多檔案館中。這種紙張上標有必須保存10000年的指令,這也是該儲存設施許可證的年限——似乎相當隨意。

如何建立一萬年後還能使用的核警告系統?

芬蘭也在研究可行的方法,以警告未來幾代人不要隨意闖入其計劃建造的核廢料處理場

  歡迎來到核符號學(nuclear semiotics)的世界。為WIPP提出的宏大前景部分受到了科幻小說的影響。核物理學家、工程師、人類學家、科幻作家、藝術家和其他人士都進入了這個非常廣泛而深奧的研究領域,開始研究未來的人類——以及在人類消失後出現的任何智慧生命——會以何種方式得到關於這些致命遺產的警告。

  遺憾的是,用巨大的混凝土「荊棘」覆蓋儲存遺址的想法沒有被採納。還有人提出,我們可以創造一個能使自身永久存在的「原子祭司」,用傳說和儀式在遺址周圍創造一種世世代代的恐懼感。當然,這種想法也沒有被接受。1981年,語言學家託馬斯·西博克首次使用了「核祭司」(nuclear priesthood)這個詞。還有一個更加離奇的建議:飼養一種暴露在核輻射下會變色的貓,這就是所謂「射線貓」(ray cat)的概念。這種貓就如同「喵星人蓋革計數器」,在幾千年的時間裡,如果它們改變顏色,就相當於向人類發出「趕快逃跑」的警告。很顯然,這個想法過於異想天開,但諷刺的是,現在已經出現了「射線貓運動」,推出了相關的T恤、歌曲和紀錄片。

  在英國牛津郡的鄉村有一間明亮、現代的會議室,讓人絲毫都不會聯想到新墨西哥州的沙漠,或是「原子祭司」的話題,但實際上,它們的關係要比我們想像的緊密得多。這裡是英國原子能管理局和卡勒姆核聚變能源中心(CCFE)的所在地,二戰時曾作為機場。CCFE便是英國的核聚變實驗室。1947年,英國同時也是西歐的第一個核反應堆開始運行,地點是在哈威爾的一個機場舊址。這裡也是英國放射性廢料管理有限公司(RWM)的總部。

  徹麗·特威德教授是RWM的首席科學顧問,而主題專家詹姆斯·皮爾森也在這家公司任職;他們的工作是研究如何為英國的核廢料儲存庫選擇合適的標記。這個設施將花費200年的時間來規劃、建造、填充和密封。與世界上其他類似的機構一樣,RWM有義務考慮任何提議地點的標記選項。

如何建立一萬年後還能使用的核警告系統?

錫爾伯裡山被認為是大約4000年前建造的,但是其建造原因尚不可知

  在會議室的屏幕上,顯示了巨石陣附近巨大的史前人造山丘錫爾伯裡丘的圖片。「它的大小是34萬立方米,有4000多年的歷史,」皮爾森說,「關於它的用途存在很大爭議,但基本上無人知曉。它是古代的標記嗎?我們能做得更好嗎?我們是否應該試一試?」錫爾伯裡丘高39.3米,是歐洲最高的史前人造土丘,但其建造目的依然是一個謎。

  人為幹涉特別工作組(Human Interference Task Force)成立於1981年,旨在尋找可行的方法,減少未來人類無意中闖入放射性廢料隔離設施——主要是擬議中位於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附近的尤卡山核廢料儲存庫——的可能性。人們普遍認為,這個工作組開創了核符號學領域。如今,總部位於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核能署(NEA)以一種新的方式繼續著「人為幹涉特別工作組」的工作,儘管後者早已不再存在。NEA在2011年啟動了「記錄、知識和記憶的跨代保存」計劃(Preservation of Records, Knowledge and Memory Across Generations,簡稱RK&M計劃),並於2019年發布了最終報告。NEA是一個政府間機構,致力於推動擁有先進核技術基礎設施的33個國家進行合作。

  「RK&M計劃的目的是研究出有效的手段,來減少人類無意中侵入地質處置庫的可能性,」前NEA放射性廢料管理局副局長、現經合組織核能機構IFNEC技術秘書處負責人格洛麗亞·鄺說,「並增強未來社會做出明智決定的能力。」

  在如何幫助未來人類做出明智決定方面,RK&M計劃提出了許多建議,比如建造圖書館、時空膠囊和物理標記等。「物理標記可以是單個的,像方尖碑一樣的物體,也可以是許多類似簇狀尖刺的物體,在儲存庫現場或者指向現場,」核文化研究小組(Nuclear Culture Research Group)的召集人、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準教授埃勒·卡彭特博士說,「最好不要只豎立一塊會被推倒的巨石,而是應該將成千上萬較小的標記埋在地下,等未來再被發現。他們甚至可以使用散布的藝術品,比如羅馬硬幣。」

  即使在人類可感知的時間裡,這也是一項艱巨的工作,更不用說地質時間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在今天,世界上也只有約6%的人口認得「三葉草標誌」,即黃色背景上三個黑色葉片的圖案,這是電離輻射的標誌。

如何建立一萬年後還能使用的核警告系統?

你可能認為警告核輻射的三葉草標誌十分普及,但事實上,世界上只有不到6%的人口了解這個標誌的含義

  另一項研究發現,在日本東北部,儘管人們仍然理解千年海嘯石碑的意義,但一些當地人還是選擇無視警告,在易受海嘯影響的地區建造房屋。他們在2011年的地震和海嘯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視覺藝術家塞西爾·馬薩特認為,要想讓標識經得起未來的檢驗,它們需要成為「某種核文化的一部分,有自己的紀念物、標誌和儀式。目前我們看到的只有放射性符號。」

  在她的作品《實驗室》中,馬薩特設想了一個創造性的實驗室,它被安置在一系列金屬錐和圓頂中,而這些圓頂就建在核廢料儲存庫之上。她說:「它將把每一代的音樂家、考古學家、作家、經濟學家、藝術家、生物學家和詩人聚集在一起,研究將記憶傳遞給下一代所需的標記。」

  2011年,美國藝術家布萊恩•麥戈文•威爾遜和英國坎布裡亞大學的美術教授羅伯特•威廉士走得更遠。「在《坎伯蘭鍊金術》中,我們探索了原子能民間物品、服裝和儀式的力量,旨在創建一個圍繞於坎布裡亞郡核海岸的口述傳統,這樣它們就永遠不會被忘記,」威廉士說道。例如,我們可以在羅伯特·奧本海默(原子彈之父)所穿衣服的啟發下,想像一件「原子牧師」的法衣。隨後,我們可以在坎布裡亞的核廢料儲存庫考古遺址拍攝這位原子牧師,以試驗他們(以及託馬斯·西博克)的想法。

  「藝術家很容易被核工業視為顛覆者,」馬薩特說,「但現在一些工程師、導演,以及開明和有文化的領導人已經認識到了藝術的價值。」

  「關於核工業的討論通常只針對某一特定地點,」卡彭特說,「但作為藝術家,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對核工業的全局看法。不是只關注其中的一部分,而是要關注整個過程,然後就有了一個完整的標記系統。」

  最後,RK&M計劃提出了「系統才是解決方案」的想法。「沒有人敢說那是一個神奇的地點,」參與該項目的詹姆斯•皮爾森說,「最成功的方法將涉及到許多相互補充的系統,比如物理標記結合存儲在眾多檔案中的地點信息。這意味著你將具有縱深防守。如果有一個檔案沒有得到維護,或者起火了,那麼還有備份可用。」

  這些系統也在嘗試將核廢料儲存設施融入未來社會,而不是把人們嚇跑。皮爾森說:「你不必像WIPP目前計劃的那樣,用恐嚇的表情和危險的符號把人們嚇跑。你需要試著告訴人們那裡有什麼,這樣他們就可以在知情的情況下做出決定。」(任天)

相關焦點

  • 人類消失一萬年後,一切都不見了,只有它還在
    最早發現人類出現是在15萬年前,但是我們所發現人類的遺蹟是在一萬年前,那麼在這之間的十萬年中,並沒有發現人類的進化或者遺蹟,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想。沒錯,也許人類出現過了很多次。這也是被學者提出」史前論「的原因。
  • 地球一萬年後將發生什麼?
    雖然科學家還無法確定未來幾千年或幾百萬年後,究竟會發生什麼,但他們已經試圖用今天可用的信息和技術描繪未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網際網路上做了一些調查,收集了一個過於遙遠未來的簡短時間表。一萬年以後地球上的冰塊融化,就是需要這麼長的時間。這時候海平面將上升3到4米。
  • 地球一萬年後將發生什麼
    根據一項名為世界末日論的估計,人類有95%的可能將在一萬年後滅絕。但如果人類存活下來,一萬年後,人類之間就不會有區域性的基因變異。這並不是說所有人看起來都將會。一樣,但那些這是藍眼睛和棕色眼睛的特徵,都會均勻的分布在地球上。
  • 如果太陽現在突然熄滅,15萬年後人類才覺察,地球上人類會撐多久
    那麼在太陽熄滅後,我們還能存活多久呢?很多朋友會覺得,太陽的光從太陽表面出發抵達地球需要8分多鐘的時間。那麼如果太陽突然熄滅了,我們在8分多鐘以後才會得知太陽熄滅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可以認為光在這裡就像是一個到處碰壁的小球,在經歷了無數次碰壁後終於逃出了輻射區最終來到了太陽的表面。太陽光要逃出輻射區需要多久呢?答案會讓我們感到吃驚。科學家認為這個過程需要15萬年的時間。
  • 核廢料被掩埋在地下,1萬年後人類如何識別該地點呢?
    埋在地下深處的核廢料將具有數千年的毒性,1萬年後人類如何識別該地點呢?如何建立一個永久的可理解的核廢料警示?"這個地方不是一個充滿榮譽的地方,""這裡沒有受人尊敬的死者……這裡沒有價值。這裡的東西對我們來說是危險和令人厭惡的。此警示信息是有關危險的警告。
  • 有一種甜瓜它們竟然在沙漠中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不僅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建立自己的棲息地,而且構成了沙漠完整生態系統的基礎。沙漠並不以最舒適的棲息地而聞名,但即使如此, 納米比沙漠也是極端惡劣的。 它已經至少存在了5500萬年了,而過去的500萬年裡甚至更久它都處於極度乾旱或乾燥的狀態。年平均降水量僅有10釐米,有時幾年都不下雨。因此 ,乾燥的沙質土壤很容易被沙漠強風吹走,而且它只含有非常少量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
  • 一個黑洞1000萬年後靠近地球,到時候地球的命運會如何?
    一個黑洞1000萬年後靠近地球,到時候地球的命運會如何?黑洞是我們人類在宇宙中發現的最神秘的天體,而且黑洞在宇宙中也是非常可怕的存在,畢竟黑洞能夠吞噬宇宙中的一切物質,黑洞在很早的時候就被科學家提出來了,但是科學家一直都沒有找到黑洞的存在,直到後來人類的科技發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我們才找到了黑洞的存在,我們的太陽系是沒有黑洞的,黑洞一般都在銀河系和其它的星系,在銀河系的中心有一個質量超級大的黑洞,這個黑洞的引力也是非常強大的,如果有一個黑洞出現在地球的旁邊,那麼地球的命運會如何呢
  • 核廢料被掩埋在地下,1萬年後人類如何識別該地點呢?
    埋在地下深處的核廢料將具有數千年的毒性,1萬年後人類如何識別該地點呢?如何建立一個永久的可理解的核廢料警示?該倡議提出了一些建議,例如如何在將來幫助人類做出明智的決定,例如圖書館,時間膠囊和物理標記。「物理標記物可以是核廢站點上的單個物體,如方尖碑,也可以是許許多多的尖狀物,」倫敦大學戈德史密斯學院核文化研究小組召集人埃勒·卡彭特(Ele Carpenter)博士說,「最好不要是一個可能被推倒的建築物,而是要有成千上萬的小標記埋在地下,以便以後被發現,如羅馬硬幣。」
  • 廈門將初步建立雷電預報系統
    昨日,廈門舉行全市氣象會議透露,今年廈門將初步建立雷電預報系統,有沒有雷電,以後可以提前2小時預報。除了發布雷電的趨勢預報外,還能預測雷電危險存在的範圍,提醒空曠處的人們躲避雷擊,減少雷電電擊市民的事故。  據了解,目前廈門發布的雷電預報只是告訴大家:未來一段時間是不是有雷電的可能,而且是與天氣預報一起發布,比如告訴大家:是不是有「雷陣雨」的天氣。
  • FANUC 如何使用LADDER III軟體建立IO LINK i文件
    我們使用FANUC LADDER III軟體基本都是用於編輯PMC程序的,那麼使用軟體可以建立IO LINK i相關的IO配置文件嗎?打開LADDER IIII軟體後,點擊軟體菜單欄中「新建」按鍵,在系統彈出的新建畫面中,選擇「I/O LINK i」,在I/O LINK i新建畫面中,填寫新建文件名稱,選擇文件存放路徑後,點擊「確認」;系統自動進入到IO LINK i設定畫面,雙擊左側菜單欄中的「I/O LINK i」,進入到IO LINK i編輯界面,可以進行IO地址的分配了;在IO LINK
  • 一萬年後,人類未來的走向是怎樣的?或許地球不再是地球!
    一萬年後,人類或將面臨這2大難題,地球會變成什麼模樣?地球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人類未來的走向是一個謎題。在人類尚未進入科技時代前,內心極度渴望飛入外太空,可各方面受到了限制,無法抵達。科技的力量是無窮大的,人類每天都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足不出戶就能買到心儀的產品,還能吃到自己喜愛的食物,這一切都是科技的功勞。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人類越來越肆無忌憚,雖然成為地球上的主人,做出的一切行為卻不像主人的模樣,各種問題大肆湧現,全球氣候變暖、亂砍亂伐、海洋汙染等問題,都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原本生機勃勃的地球早已壓得喘不過氣。
  • 人類滅絕5000萬年後
    隨著人類這種優勢物種的消失,世界上的動物將進入一個長達數萬年的進化混亂期,人類的滅絕會促使許多新物種出現。比如,在人類滅絕5000萬年後,生命世界一定會進化出一種全新的動物體系。 人類時代之後5000萬年的世界地圖,板塊運動讓大陸位置和地形地貌產生了變化。相對於現在已經46億歲的地球而言,5000萬年並不算長。
  • 100萬年後的人類是啥樣?科學家設想,人類或成為「宇宙之神」!
    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數萬年的時間了,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我們逐步進化出了適應環境的能力,最終倖存下來成為了地球上的高等智慧。在近200年的時間中,我們也突破了科技水平的限制,創造了璀璨的科技文明,建立了輝煌有秩序的文明制度。有人曾經提出過這樣的看法,人類已經站到了食物鏈的頂端,是否意味著我們的進化已經停止了呢?
  • 70萬年前人類起源於何種生物?這70萬年來人類又是如何進化?
    從真正意義上的人類的出現到現代文明,這10萬年間的人類歷史是如何變遷的?但在一萬年前,不知何種因素導致了其他人類物種在地球上消失了。而在現代人類的DNA檢測中,則發現了尼安德特人和其他人類的少許基因。那麼這些跟我們有一定血緣關係的物種親戚的消失,是因為輸掉了爭奪資源的戰鬥,還是因為發生了一系列小規模的種族清洗呢?今天的我們不得而知。但唯一能肯定的是,最後只有「我們」倖存下來了。古人類的生活早在28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工具了。
  • 北鬥導航銣原子鐘,如何做到每300萬年只差1秒?
    那問題就來了,衛星是如何做到時間的絕對精確的呢?據說我國的北鬥衛星系統做到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沒有聽錯是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是不是唬我?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人類現階段是怎麼做到對這些時間做計算的呢?或者做對比的呢?這些時間差又跟誰作為標準呢?沒有參照物又如何說有差異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北鬥衛星的銣原子300萬年只差一秒鐘,它是如何做到的?要知道有誤差,那得先有參照物。
  •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湖泊復甦需要多久?1000 萬年!
    2.52 億年前,地球上到處都是濃烈的臭雞蛋味,嚴重的生態危機讓地球上 80% 的海洋生物和 75%的陸地生物滅絕 ……失去生機的地球,了無生氣的湖泊,是如何復甦的?用了多長時間?答案是:1000 萬年。
  • 美發明家設計出「萬年時鐘」,不需外力能用一萬年,原理是什麼?
    30年,而手機應用時長就更短了,因為碎屏和更換新機的原因,大多數手機使用一般不超過3年,但是現在有一個名為「萬年時鐘」的機械時鐘據說可以在不需要更多外力的情況下使用10000年,它的原理是什麼?最初,希利斯考慮將電源作為「萬年時鐘」的動力,就像1840年開始實驗的「牛津電鈴」一樣,180年後的今天電鈴仍在敲擊,繼續幾百年應該不成問題,但仍然無法能夠讓時鐘運行一萬年,由於無法滿足要求,這套方案很快被拒絕。
  • 使用熱阻的概念來建立一個系統的熱等效網絡,並確定與其等效的連結...
    使用熱阻的概念來建立一個系統的熱等效網絡,並確定與其等效的連結環境熱阻 李倩 發表於 2018-08-20 18:30:36 又是一年七夕佳節,連電和熱在Sigrity™橋梁的聯結下都發誓永不分離了,小編卻還是孤零零的單身狗一隻
  • 終極鬥羅:白衣青年身份確認是依子塵,那他是如何活了一萬年的?
    終極鬥羅:白衣青年基本確認是依子塵,那他是如何活了一萬年的?在《終極鬥羅11》中,隱藏了一個特別小的細節,這個細節存在於海神閣副閣主汪天羽的一句話中,但這個細節也算是揭開了之前,跟在海神閣閣主身邊白衣青年的身份,如果白衣青年真的是依子塵,那他是如何活了一萬年的呢?
  • 如何使用洪水預警系統和工業物聯網傳感器監測水位
    工業物聯網傳感器能否幫助智慧城市建立有效的洪水預警系統?  幸運的是,現在的技術讓快速部署環境監測解決方案變得更加容易。在本文中,我們將關注物聯網設備如何監測洪水預警系統的水位。  物聯網水位傳感器如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