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產品如何進行業務全場景的需求梳理?

2020-12-10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業務全場景這個詞我們總能看見,但是為什麼要去做需求梳理呢?我們又該如何進行業務全場景的需求梳理?本文作者圍繞這兩個問題為我們做出了解答,總結出了五個步驟,快來學習和收藏吧。

一、為什麼要做業務全場景的梳理?

主要原因有三點:

1. 方便溝通

比如:在產品設計完成,進入開發後,可能會遇到技術問你為什麼要開發這個功能,可不可以把幾個功能合併成一個功能等等問題。

如果你不能回到業務場景,回到用戶使用產品的場景,不能從用戶使用場景的角度來回答、溝通問題,那麼很多時候會造成溝通的不順暢,以及產品推進受阻的現象。

2. 回到原點思考

我們經常講,產品經理在具體工作的過程中,往往思考的時間要比畫原型圖、寫文檔的時間還要多,才是比較合理的時間分配。

思考什麼?

需要思考的內容很多,但其中有一點一定非常重要,那就是:回到場景,回到原點去思考,思考用戶是在什麼場景下遇到了什麼問題需要解決,沒有基於業務場景而得出的需求,都是閉門造車空想出來的需求。

換句話來講:業務場景是產品往下設計的原點,這點工作沒做好,後面設計出來的產品可能都沒什麼使用價值。

3. 全場景思考,做到需求不遺漏

如果說,我們分析場景、在找需求時,想到哪裡是哪裡,而不是從整體的框架去思考。就容易造成需求有遺漏,產品無法形成閉環。既然業務場景的梳理這麼重要,那應該怎麼做呢?

這裡,我將會從以下5個方面來講:

  1. 場景要素;
  2. 梳理出儘可能詳細的業務流程;
  3. 基於業務流程找到對應的全場景;
  4. 基於全場景找到對應的用戶需求;
  5. 確定邊界(也就是確定哪部分場景需求需要系統支持,哪部分場景需求不需要系統支持,哪部分是手工+系統支持)。

接下來,我將一個一個的講:

二、場景要素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我們經常會講到場景,要還原場景。那麼,一個完整的場景應該包含哪些要素呢?

不同的書籍、資料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根據我的經驗以及相關資料的參考,用場景7要素就可以把一個場景給還原,給講清楚,場景7要素分別為:

1. 用戶

也就是用戶是誰,使用者是誰,可以是一個人、或者是某一類人,比如:小王,創業者,產品經理。

2. 環境

可以是時間,空間、地點等約束條件。比如:星期一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公司的銷售辦公室內。

3. 時機

也就是觸發用戶產生目標的事件或者是影響用戶行為變化的環境。比如:今天上班,明天周末就要放假了;昨天還是大太陽,今天就下雪了。

4. 目標

也就是用戶產生的目標,比如:明年年底前寫完一本書,今天中午午飯吃火鍋。

5. 動作

也就是為了實現目標,採取的一系列動作。比如:打開電腦,打開文件,開始打字;拿出充電器、插上電,給手機充上電。

6. 載體

就是和什麼樣的載體發生了互動;比如:手機,電腦,村委會門口的宣傳欄。

7. 任務

通過一系列動作,完成了任務。比如:炒好了一個菜,爬上了山頂。

場景7要素,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在某一個環境下,出現了某一個時機,然後某人帶著某個目標,通過某個載體,採取一系列的動作,最終完成了任務。

1)案例1:

北京某3A景區經理小王今天早上坐在辦公室,想到最近上新了一套門票系統,想把景區相關門票上傳到系統供遊客查看、購買,於是打開了電腦進入後臺、門票管理模塊,進行了門票信息的添加,門票信息添加完以後,最後點擊提交完成門票的上傳。

這個案例當中,小王是用戶,今天早上在辦公室是環境,最近上新了一套門票系統是時機,想把景區相關門票上傳到系統供遊客查看、購買是目標,電腦是載體,進行了門票相關信息的添加是動作,完成了門票的上傳是任務。

以上場景7要素還可以變成4要素,也就是僅需要4個要素,也能把一個場景給描述清楚。

這4個要素分別是:用戶、環境、時機、事件。用戶、環境、時機的相關解釋,文中已提到;事件的意思是要推動什麼樣的事情就是向前發展。

也就是說,場景4要素裡的「事件」,把場景7要素裡的「目標、動作、載體、任務」給替代了。

2)案例2:

小張是一家做家居裝修公司的銷售,星期一早上到公司上班後,打開CRM系統後臺看到了線索池裡多了一條線索,於是小張在線索池裡把線索領取了。

這個案例中,看到線索後,把線索領取了,就是事件。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做場景需求分析時,以上提到的場景7要素和場景4要素都可以靈活匹配運用。

講完一個完整的場景應該包含哪些要素之後,接下來的所有內容都是圍繞「業務全場景需求應該如何去梳理?」。

三、梳理出儘可能詳細的業務流程圖

講到業務全場景,那不得不先梳理出來主業務流程圖。

因為,業務場景是由某崗位獨立完成、相對獨立、可匯報的業務活動。而業務流程是由不同崗位之間通過協作,滿足外部服務請求的過程。

因此梳理出完整的流程圖,基本上也就覆蓋了需求的全部場景。所以,這個模塊,我們先梳理出儘可能詳細的業務流程。

業務流程梳理有3個關鍵步驟:一聽二問三確定。

  • 一聽,聽客戶的介紹,聽的過程中不要打斷,不要陷入細節,以最簡單的方式把業務主流程梳理出來;
  • 二問,沿著主流程發問,把相關的分支、異常情況,相關規則梳理出來,能加入主流程圖的就加入,加入不了的可以重新畫流程圖,或者是用文字來表示;
  • 三確定,最後給相關的客戶或者業務專家講一遍,做最後的流程確定。

這樣,就儘可能詳細的把業務流程給梳理清楚了。

案例:這裡以一家民宿門店的預訂系統作為案例講解(本篇文章以下的所有案例都會以這家民宿門店為案例講解)

1. 一聽

聽客戶的講解,梳理出主業務流程圖,如下:

2. 二問

根據主流程發問,把相關的異常情況、分支流程、相關規則梳理出來,補充進流程圖(圖中標紅部分則是補充),如下:

其中,有1個異常情況,流程圖中不好加進去,用文字來表示,如下:熟客或者店長朋友提前打電話來預訂,需要工作人員預留房間。

3. 三確定

確定你梳理的民宿預訂系統業務流程,是否有補充或者不同意見。最終,就把住宿預訂系統的業務流程給梳理出來了。

四、基於業務流程找到對應的全場景

基於以上民宿門店業務流程圖,梳理出對應的全場景如下圖:

在梳理業務全場景需求時,我們經常會遇到困惑,到底業務場景的顆粒度多大比較合適。擔心自己做的業務場景分析顆粒度比較大,又或者擔心自己做的顆粒度比較小。

場景顆粒度的標準如何界定,我個人認為《有效需求分析》中,有一段話的界定,我比較認同:一個完整的業務場景應該是獨立的、可匯報的、可暫停的單元。

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講,粒度是由組織分工決定的,就像我梳理出的全場景圖中分的顆粒度一樣。

比如:遊客查看下單;經理確認訂單;遊客收到簡訊通知。這3點我把它分為3個不同的場景,因為這3者分別都是獨立、可匯報、可暫停的單元。

五、基於全場景找到對應的用戶需求

基於以上民宿門店全場景圖,梳理出了對應的全場景需求,如下圖:

補充:畫出來的全場景需求圖中,場景與需求的對應關係是一對多的關係。

也就是一個場景中有多個需求,比如,全場景需求圖中的第一個場景,這個場景中就有:發布房型,管理房型兩個需求。

六、確定邊界

確定邊界,也就是確定哪部分場景需求需要系統支持,哪部分場景需求不需要系統支持,哪部分是手工+系統支持。

為什麼要確定?

有一句話不這樣講嘛:什麼是產品?產品就是有邊界的解決方案。

因此我們需要從梳理出的全場景需求圖中,確定哪部分場景需求需要系統支持,哪部分場景需求不需要系統支持,哪部分是手工+系統支持。

梳理出的結果如下圖:

圖中「加紅」部分需求,不需要系統支持,也就是通過公眾號查看有什麼好吃的不需要系統支持。

圖中的遊客訂單12小時之內,商家未進行訂單確認,需要自動退款,簡訊通知,這個需求就需要系統支持。

其它部分場景需求,需要手工+系統支持。

最後做個總結:

在進行全場景需求梳理時,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來梳理:

  1. 場景要素;
  2. 梳理出儘可能詳細的業務流程;
  3. 基於業務流程找到對應的全場景;
  4. 基於全場景找到對應的用戶需求;
  5. 確定邊界(也就是確定哪部分場景需求需要系統支持,哪部分場景需求不需要系統支持,哪部分是手工+系統支持)。

#專欄作家#

豐憲飛,微信公眾號:小飛哥筆記,個人微信:f1506620495。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某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合伙人兼運營總監,多個項目「從0到1」項目負責人,擅長戰略、運營、產品的整體規劃及落地執行。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5W2H,幫助你梳理B端產品業務流程
    整個設計過程主要分為以下五個階段:梳理業務流程:主要運用5W2H的方法獲取到現實場景中的實際情況,即使沒有現實場景可以參考,也要進行梳理,不能忽略。針對2C電商類產品,比如:發布商品、選擇商品、購買商品、處理訂單、配送貨品、接收貨品等。針對2B類產品,比如:發布需求、對接需求、籤署合同、支付貨款、履約交付等。
  • 對比C端產品,B端產品如何做需求分析?
    消費級產品普遍是先有產品,才會吸引用戶,帶來收入。因此C端產品經理在開發一款產品前,要考慮清楚產品的商業模式,包括產品的目標用戶的需求及使用場景,推廣模式及產品的盈利模式,調研市場空間及競品情況,避免開發出沒有市場的產品。而B端產品與消費級產品不同,B端產品會基於一些通用的組件,根據客戶特有的需求再定製化開發一部分功能,此類產品一般是先籤署了訂單合同,再進行產品設計。
  • B端產品設計3大流程業務流程圖、功能流程圖、頁面流程圖
    本文介紹了B端產品設計的三個流程圖:業務流程圖、功能流程圖、頁面流程圖,與大家分享!B端產品往往涉及複雜的業務關係和場景,線下業務一般會涉及到採購、銷售、物流、財務、人力、倉管等多個不同的部門和角色。如何用產品支撐B端業務落地是一項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要求產品經理既要有對宏觀的把控能力,又要有對細節的專注力。
  • B端產品如何做競品分析?
    我們做一款C端產品或者做某個功能之前,會先進行市場/競品的調研,通過調研來了解市場容量、行業情況、競品情況;但是B端產品與C端產品不同,由於B端產品的定製化、專業性,我們很難深入了。),然後對其產品進行體驗測試,會更加了解其產品;客戶熱線:偽裝成普通用戶或者產品需求方,獲取對方信息。
  • 以C端產品思維和方法做B端產品?
    特別在各類需求的分析上,C端產品經理主要依賴經驗和「想」,B端產品經理則需要嚴謹的使用各類業務分析方法。是不是感覺C端產品經理和B端產品經理的思維和方法不太相容?所以,本文重點是,如何在B端產品的建設中,融入C端產品設計的思維和方法。或者說 ,C端產品的思維和方法,能為B端產品帶來什麼樣的借鑑價值。
  • 談談B端業務系統的首頁設計
    編輯導語:作為B端業務系統的產品經理,經常收到各類聚焦於具體功能點的業務需求,卻鮮有針對首頁的優化需求;但是當我們滿足了各類業務需求後,用戶仍會吐槽系統難用,老闆也認為對業務提效沒作用;本文是作者關於B端系統的設計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B端和C端產品的區別
    2、業務形態 B端:業務場景複雜:角色多對應的業務場景多,流程差異大: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客戶,需要不同的專業解決方案。 C端:業務場景、邏輯簡單、流程相對標準化:用戶群體比較固定,場景相對簡單,產品要求簡單,流程要求相對統一標準化。
  • C端產品與B端產品 到底有什麼異同
    原標題:C端產品與B端產品,到底有什麼異同一、什麼是C端產品?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C端產品的「需求」,解決的是用戶在生活場景中的需求和痛點。  二、什麼是B端產品?關於「什麼是B端產品」,我的理解是「連接」。B端產品服務於組織,組織的需求不是從單個用戶需求點出發,而是一種生產關係的連接和延伸。在不同的組織架構下,B端產品要解決部門內外、各層級間的信息流轉需求。
  • 2020年,關於B端產品的一些思考
    編輯導讀:B端是近幾年的風口行業,各大企業和巨頭紛紛入場,希望能挖掘出市場的最大價值。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實踐出發,梳理總結了自己在B端產品上的一些思考,與大家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啟發。2020年是我來到創業公司的第一年,一切都是新的,新業務、新市場、新產品。這一年忙忙碌碌,做項目、定產品,沒太多時間思考。
  • 設計師做C端還是B端好?
    編輯導語:對於設計師來說,在工作中所做的產品類型主要是B端項目和C端項目。近些年來,由於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C端用戶增長觸及天花板,流量的紅利逐漸消退,很多企業的業務由C端轉向了B端。從C端設計切換到B端設計,或從B端設計切換到C端設計,都並非易事。今天這篇文章,本文作者就和我們一起聊一聊設計師做C端還是B端好?
  • 你真的懂B端大客戶嗎?來試試這8個棘手的需求問題
    編輯導語:在與B端客戶交流的過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問題,在產品的不同風格階段,客戶都會提出很多需求,而對於客戶的需求產品經理需要有判斷以及解決的能力;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B端大客戶的需求問題的解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2021年換工作,要做一下階段性知識總結,另外跟Jira社區馬暢老師聊到C端產品經理在B端的不適應,由此想到B端大客戶交付中棘手的需求問題。
  • B端的靈活用研方法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以下是自己做B端產品經驗的一些看法和總結,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討,共同進步。話不多說,請您過目,多多指教哦~~^_^1. B端產品的特點1.1 產品分類公司管理服務,常見的HR系統、OA系統。公司業務運營服務,包括供應鏈系統、ERP系統、財務系統、運輸系統、生產系統等各種業務處理系統。
  • 乾貨分享|B端產品的指標設計思路
    編輯導語: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靠指標進行判斷,在B端產品中也是如此,指標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分析和推理,特別是對平臺和業務進行分析時可以用到;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B端產品的指標設計思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深度解析B端用戶畫像從理解到建立
    導致的結果就是建立的用戶畫像與業務場景的關聯甚微無法對垂直業務進行有效賦能、目標客戶鎖定出現偏差導致無法創造真正的用戶價值,間接的導致產品無法創造商業價值等一系列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討論如何更為精準地建立B端用戶畫像,從而能更好的為你的設計進行決策,為產品打下優良的準備基礎。
  • 微信不能承受之痛:B端即時通訊產品設計
    本文從北京鐵路局12.6事故出發,詳細分析了「消息」和「指令」的定義,引出了B端即時通訊工具的核心特徵,並介紹了B端即時通訊工具如何構建,最後列舉了市面上典型的產品案例。痛定思痛,希望將事故的教訓轉化為具體的行動;並祝願善良的人一生平安。
  • 以SaaS產品為例,通過場景和價值判斷需求
    與C端產品不同,SaaS產品通過挖掘並實現業務場景中的需求而存在。那麼做產品前,我們又要如何挖掘需求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回歸場景與價值判斷兩部分做起。在做SaaS產品的過程中,需求並不是憑空產生,而是業務鏈條中實實在在的場景中的需求。
  • 關於B端狀態流轉的思考
    編輯導讀:本文作者從狀態的定義出發,結合案例對狀態的作用進行了解讀,並詳細梳理了狀態流轉設計的方法和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與大家分享,希望通過此文能夠加深你對狀態流轉這一步驟的認識。最近接到了這樣的需求:我們的業務後臺是供業務方創建和維護業務內容的。業務方在創建、變更、完成和中止業務時,需要對不同的業務進展進行變更,由部門主管和其他部門人員協同進行審批。
  • B端APP產品的端內運營:資源位、PUSH
    導語:就B端APP產品的產品運營崗來講,APP端內運營主要包括資源位與PUSH的常規運營。本文作者主要從這兩方面入手,對主要展現形式和內容進行了梳理說明,並分享了自己的幾點看法,與大家分享。二樓展示形式:一般為矩形寬圖形式;展示路徑:位於首頁,用戶下拉界面再鬆開時可看見該內容;展示內容:產品功能、平臺活動、內容資訊等,可做創意發揮(類似淘寶二樓,但B端APP產品的二樓較為常規);視覺要點:大字標題;畫面元素一般充滿整個畫布;數據情況:點擊率為100%
  • 產品從業乾貨-基礎技能篇:如何優雅的駕馭需求?
    、更新策略及實戰case產品經理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需求,面對來自各方雜亂無章的需求,我們需要進行統一管理。A類需求池原則上是產品總監或一級產品負責人維護,A類需求池需要向產品內部進行實時同步、隨時查閱、協同編輯,共同維護,作為團隊的「公有資源」使用。實務中,產品總監或一級產品負責人需要每周、每月、每季度與產品組同事內部集體Review——指導產品團隊持續的完善需求、聚類整理需求、有序解決需求。如有必要還需與業務領導一起討論技術開發是否有必要或者啟動優先級及時間窗口設定。
  • B端運營:產品商業化過程中,運營要做什麼?
    近幾年隨著企業服務的發展,越來越多同學投身B端運營工作。作者從事B端運營崗位5年,經歷了新產品/成熟產品/廢棄產品線存量維護的多個階段。本文想從一個產品誕生至成熟,以產品發展進度軸的方式,介紹B端運營相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