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業務全場景這個詞我們總能看見,但是為什麼要去做需求梳理呢?我們又該如何進行業務全場景的需求梳理?本文作者圍繞這兩個問題為我們做出了解答,總結出了五個步驟,快來學習和收藏吧。
主要原因有三點:
比如:在產品設計完成,進入開發後,可能會遇到技術問你為什麼要開發這個功能,可不可以把幾個功能合併成一個功能等等問題。
如果你不能回到業務場景,回到用戶使用產品的場景,不能從用戶使用場景的角度來回答、溝通問題,那麼很多時候會造成溝通的不順暢,以及產品推進受阻的現象。
我們經常講,產品經理在具體工作的過程中,往往思考的時間要比畫原型圖、寫文檔的時間還要多,才是比較合理的時間分配。
思考什麼?
需要思考的內容很多,但其中有一點一定非常重要,那就是:回到場景,回到原點去思考,思考用戶是在什麼場景下遇到了什麼問題需要解決,沒有基於業務場景而得出的需求,都是閉門造車空想出來的需求。
換句話來講:業務場景是產品往下設計的原點,這點工作沒做好,後面設計出來的產品可能都沒什麼使用價值。
如果說,我們分析場景、在找需求時,想到哪裡是哪裡,而不是從整體的框架去思考。就容易造成需求有遺漏,產品無法形成閉環。既然業務場景的梳理這麼重要,那應該怎麼做呢?
這裡,我將會從以下5個方面來講:
接下來,我將一個一個的講: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我們經常會講到場景,要還原場景。那麼,一個完整的場景應該包含哪些要素呢?
不同的書籍、資料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根據我的經驗以及相關資料的參考,用場景7要素就可以把一個場景給還原,給講清楚,場景7要素分別為:
也就是用戶是誰,使用者是誰,可以是一個人、或者是某一類人,比如:小王,創業者,產品經理。
可以是時間,空間、地點等約束條件。比如:星期一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公司的銷售辦公室內。
也就是觸發用戶產生目標的事件或者是影響用戶行為變化的環境。比如:今天上班,明天周末就要放假了;昨天還是大太陽,今天就下雪了。
也就是用戶產生的目標,比如:明年年底前寫完一本書,今天中午午飯吃火鍋。
也就是為了實現目標,採取的一系列動作。比如:打開電腦,打開文件,開始打字;拿出充電器、插上電,給手機充上電。
就是和什麼樣的載體發生了互動;比如:手機,電腦,村委會門口的宣傳欄。
通過一系列動作,完成了任務。比如:炒好了一個菜,爬上了山頂。
場景7要素,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在某一個環境下,出現了某一個時機,然後某人帶著某個目標,通過某個載體,採取一系列的動作,最終完成了任務。
1)案例1:
北京某3A景區經理小王今天早上坐在辦公室,想到最近上新了一套門票系統,想把景區相關門票上傳到系統供遊客查看、購買,於是打開了電腦進入後臺、門票管理模塊,進行了門票信息的添加,門票信息添加完以後,最後點擊提交完成門票的上傳。
這個案例當中,小王是用戶,今天早上在辦公室是環境,最近上新了一套門票系統是時機,想把景區相關門票上傳到系統供遊客查看、購買是目標,電腦是載體,進行了門票相關信息的添加是動作,完成了門票的上傳是任務。
以上場景7要素還可以變成4要素,也就是僅需要4個要素,也能把一個場景給描述清楚。
這4個要素分別是:用戶、環境、時機、事件。用戶、環境、時機的相關解釋,文中已提到;事件的意思是要推動什麼樣的事情就是向前發展。
也就是說,場景4要素裡的「事件」,把場景7要素裡的「目標、動作、載體、任務」給替代了。
2)案例2:
小張是一家做家居裝修公司的銷售,星期一早上到公司上班後,打開CRM系統後臺看到了線索池裡多了一條線索,於是小張在線索池裡把線索領取了。
這個案例中,看到線索後,把線索領取了,就是事件。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做場景需求分析時,以上提到的場景7要素和場景4要素都可以靈活匹配運用。
講完一個完整的場景應該包含哪些要素之後,接下來的所有內容都是圍繞「業務全場景需求應該如何去梳理?」。
講到業務全場景,那不得不先梳理出來主業務流程圖。
因為,業務場景是由某崗位獨立完成、相對獨立、可匯報的業務活動。而業務流程是由不同崗位之間通過協作,滿足外部服務請求的過程。
因此梳理出完整的流程圖,基本上也就覆蓋了需求的全部場景。所以,這個模塊,我們先梳理出儘可能詳細的業務流程。
業務流程梳理有3個關鍵步驟:一聽二問三確定。
這樣,就儘可能詳細的把業務流程給梳理清楚了。
案例:這裡以一家民宿門店的預訂系統作為案例講解(本篇文章以下的所有案例都會以這家民宿門店為案例講解)
聽客戶的講解,梳理出主業務流程圖,如下:
根據主流程發問,把相關的異常情況、分支流程、相關規則梳理出來,補充進流程圖(圖中標紅部分則是補充),如下:
其中,有1個異常情況,流程圖中不好加進去,用文字來表示,如下:熟客或者店長朋友提前打電話來預訂,需要工作人員預留房間。
確定你梳理的民宿預訂系統業務流程,是否有補充或者不同意見。最終,就把住宿預訂系統的業務流程給梳理出來了。
基於以上民宿門店業務流程圖,梳理出對應的全場景如下圖:
在梳理業務全場景需求時,我們經常會遇到困惑,到底業務場景的顆粒度多大比較合適。擔心自己做的業務場景分析顆粒度比較大,又或者擔心自己做的顆粒度比較小。
場景顆粒度的標準如何界定,我個人認為《有效需求分析》中,有一段話的界定,我比較認同:一個完整的業務場景應該是獨立的、可匯報的、可暫停的單元。
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講,粒度是由組織分工決定的,就像我梳理出的全場景圖中分的顆粒度一樣。
比如:遊客查看下單;經理確認訂單;遊客收到簡訊通知。這3點我把它分為3個不同的場景,因為這3者分別都是獨立、可匯報、可暫停的單元。
基於以上民宿門店全場景圖,梳理出了對應的全場景需求,如下圖:
補充:畫出來的全場景需求圖中,場景與需求的對應關係是一對多的關係。
也就是一個場景中有多個需求,比如,全場景需求圖中的第一個場景,這個場景中就有:發布房型,管理房型兩個需求。
確定邊界,也就是確定哪部分場景需求需要系統支持,哪部分場景需求不需要系統支持,哪部分是手工+系統支持。
為什麼要確定?
有一句話不這樣講嘛:什麼是產品?產品就是有邊界的解決方案。
因此我們需要從梳理出的全場景需求圖中,確定哪部分場景需求需要系統支持,哪部分場景需求不需要系統支持,哪部分是手工+系統支持。
梳理出的結果如下圖:
圖中「加紅」部分需求,不需要系統支持,也就是通過公眾號查看有什麼好吃的不需要系統支持。
圖中的遊客訂單12小時之內,商家未進行訂單確認,需要自動退款,簡訊通知,這個需求就需要系統支持。
其它部分場景需求,需要手工+系統支持。
最後做個總結:
在進行全場景需求梳理時,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來梳理:
豐憲飛,微信公眾號:小飛哥筆記,個人微信:f1506620495。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某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合伙人兼運營總監,多個項目「從0到1」項目負責人,擅長戰略、運營、產品的整體規劃及落地執行。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