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殿就在這片茶園底下 快報記者 施向輝 攝
南唐二陵還有一些謎團需揭開
南唐二陵找到 疑似「大周后」?
專家認為不能確定,但可以確定陵區內還葬了其他人,他們已向國家文物局申
南唐二陵的陵區內,「沉睡」的不光是烈祖李昪、中主李璟,還有其他人!昨天,在南唐二陵發掘6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發布會上,南京市博物館研究員王志高透露:通過兩個多月的勘探,他們在陵區範圍內又發現了一座古墓,墓坑長7米,寬5米,應該和李家宗室有一定關係。專家透露,60年後再探南唐的帝陵,他們發現了陵區的很多秘密。
入葬懿陵。而李煜國破降宋後被宋太宗毒死,葬於洛陽邙山。蔣贊初說:「據說,清代時有人曾在墓地看見李煜與小周后合葬墓的文字。」
按照當時的長幼規制,大周后的陵墓應該在順陵西偏北一點。蔣贊初說,由於當時南唐國力一天不如一天,所以大周后的懿陵應該比順陵、欽陵都要小。而且被盜掘過。
巧合的是,記者在陵區內發現,順陵的背後是一座山,山上有被勘探的痕跡。順著規整的探溝爬上去,可以看見是一個黃色的坑。這個坑是幹啥用的?暫時還不知。不過,王志高說,他們在陵區內勘探到了另外一個墓葬,墓坑長7米,寬5米。對南唐來說,這個墓算是大的。「我們還發現了磚和瓷片,有一個盜洞。這個盜洞1米多寬,是早期被盜的。」
這個新發現的墓會不會就是大周后?王志高搖頭,「和順陵這麼近,應該和李璟有一定關係,是李氏宗族的一員。但是不是大周后,沒有發掘,沒有文字,不能確定。」王志高的新發現讓人興奮,南唐二陵的陵區內真的不是只有兩個陵,應該是南唐的皇家陵園,除了皇帝外,或許還有皇親國戚的陵。
對這個新發現的陵,蔣贊初說,這個陵不算是小型的。從60年前考古發掘的欽陵和順陵來看,兩位皇帝的陵墓是一個不如一個,一個比一個簡潔。有一種可能,短短的5年內,李煜先後有4個親人離他而去,加上國力衰敗,這讓原本崇尚奢華的李煜,沒有財力為妻子把喪事辦得風風光光。甚至,他都沒辦法讓大周后在陰間住得「豪華」。
也有可能是他夭折的兒子?或是李家什麼重要皇親、功臣?祖堂山是南唐陵區,特別是到晚期,外族入侵,君主控制力不強,葬入陵區的都是一件相當榮耀的事情。專家說,他們正在向國家文物局申請,進行局部試掘,只有考古發掘了,才能還原歷史的真相。
現場
神秘十字探溝
新栽毛竹底下
原是供奉國主靈位的享殿
順陵(李璟墓)西面,是一個大茶園。它東西長90米,南北長64米~74米之間,面積很大。茶園的地上,一條寬約1米左右的十字探溝,向南北、東西方向延伸,看上去很長。探溝內,幾排青磚整齊地排列著,有的青磚一直往上壘砌。看上去,像是古代的牆基。探溝內還有新鮮的黃色泥土,這讓青磚看上去更為顯眼。
這神秘的十字探溝是幹啥用的?南京市博物館研究員王志高說,根據省市文物局的安排,9月下旬,他們進入南唐二陵陵區,對這裡進行再勘探。所謂勘探,不能大面積發掘,只能開點探溝來解剖解剖。「探溝處,其實就是李煜祭祀祖先的地方,這裡原來應該是個規模巨大的享殿。」享殿是供奉靈位,祭祀亡靈的大殿。王志高說,根據現場磚塊以及相關文物碎片,可以斷定,這個大茶園就是當年享殿所在。發現享殿的時候,他們在探溝內發現了多道磚牆,這些磚塊和順陵、欽陵(李昪墓)上的磚塊一致,從壘砌手法來說,當年這個享殿氣勢恢宏,規格很高。
王志高的說法,得到了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教授蔣贊初的認同。當年蔣贊初參與了南唐二陵的考古發掘,蔣贊初回憶說,60年前,他們在順陵西南方100米左右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區域近4000平方米的享殿遺址,後來由於倉促撤出,就沒有對享殿進行考古發掘,再後來,他就聽說享殿遺址上種起了成片的茶樹。
新栽毛竹底下
原是一條千年陵道
陵園內,工人們在分頭忙碌,欽陵前出現了一片毛竹,泥土一看就是新鋪的,毛竹也是新栽的。
「你們要是早來兩天就好了,毛竹下面是一條千年陵道。」園區內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而王志高也告訴記者,他們確實在陵區內找到了一條南唐時期的陵道,這條道路最寬的地方有7.1米,全部用碎石夯實,構築相當考究,陵道旁邊還有排水溝。
王志高說,這不是通往陵區的「神道」,這條道路走向如何、有多長,由於不能考古發掘,仍然是謎。但可以肯定的是,南唐的三位皇帝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粉絲」,「南唐的帝陵都是仿造唐代帝陵構建的,唐代帝陵都是山陵,南唐的帝陵也是山陵。唐代帝陵前有神道,神道上布滿了異獸,比如鴕鳥、長翅膀的馬……估計,南唐皇帝帝陵前也有神道,也有讓大家都感覺奇怪的石獸。」蔣贊初說。
這條千年陵道,讓王志高信心滿滿,他說,接下來,他們會尋找通往陵墓的千年神道,還有那些讓人神往的石獸,也許,這些怪異的石獸就埋在地下。
勘探到的另一墓
「沉睡」的可是大周后?
南唐歷時39年,一共3個皇帝。從烈祖李昪,到中主李璟,再到後主李煜,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李煜的晚景悽涼,就連最最心愛的國後大周后,也沒能和他死後共眠。
961年,一代大詞人、南唐後主李煜成了北宋趙匡胤的臣子,去了帝號,稱為「江南國主」。李璟客死南昌,李煜和趙匡胤申請,一定要讓父親葬回南京,並請求恢復父親的帝號。李璟終於埋在了祖堂山,這是他父親身前就選中的陵園。
3年後,大周后辭世。「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大周后卒,次年正月遷靈柩於園寢,陵號曰懿陵,諡昭惠。同年九月,鐘太後卒,葬於順陵」。這段記載說明,在李璟皇后鍾氏下葬順陵時,後主李煜為自己預留了墓地「懿陵」,並且已經修建完成,因大周后先於李煜離世,故先行
新發現
土陵牆保存完好
北側發現古窯
南唐二陵面臨重新規劃
王志高說,他們通過勘探還發現了陵區周圍保存相當完好的陵牆。和高大雄壯的明城牆不同的是,雖然是陵牆,但它們是用土堆起來夯實的。陵牆是方形的,復原後長寬都是895米。「其中85%以上的陵牆都是有跡可尋的。」專家透露說,其實,明代的時候,南唐二陵就陷入了蕭條,甚至明代還有人專門去破壞陵牆,到了解放前,這些陵牆還隱約可見,但這些陵牆最終還是被毀壞了。
南京市文物局的一位負責人透露說,原來南唐二陵規劃的保護範圍是87畝,但陵牆的發現,讓大家意識到這個面積實在太小了,必須重新對陵區範圍進行重新規劃。「多出來的面積,主要是順陵西面的。」
北側發現古窯
帝陵的建造就地取材?
王志高說,他們在陵區北側發現了燒磚用的窯,窯內還有廢棄的磚瓦堆積層。
「這些窯都很小,和明代的御窯相比,要小很多。從外觀看,像小饅頭,我們都叫它小饅頭窯。」王志高說,它們就在陵區附近,很有可能是專供陵區建設用的。有可能,陵墓地下玄宮用的磚瓦,都是這些小饅頭窯燒制的。這種小饅頭窯在陵園的東側也有發現。
揭秘
李昪死於結石?
李昪是南唐的開國皇帝,和很多皇帝一樣,他也追求長生不老。於是李昪開始服用長生不老藥丸,而這種藥,其實不但不能讓人長生不老,相反加速了死亡。李昪由於長期服用丹藥,導致他肚子裡到處都是結石。「李昪是因為吃丹藥導致早死的。他生於888年,死於943,享年55歲。」蔣贊初說。
而祖堂山這個陵區,也是李昪生前相中的。蔣贊初告訴記者,李昪是有考慮的,南唐時期,南京周邊的山頭都已經成了六朝時期的墓葬基地,只有牛首山、祖堂山一片還是空白。而牛首山面積不大,不足以做陵區,於是,李昪選擇了祖堂山。
大周后陵墓或遭報復性盜掘
如果新發現的古墓是大周后的,那麼裡面會有什麼?這個問題讓專家們為難。
公元974年,北宋聯合吳越國一起攻打南唐, 因李璟在位時殺了吳越國幾千人,因此吳越國的士兵們報復性盜掘了南唐所有高級將領的墓,欽陵、順陵、享殿都未能倖免。「或許大周后的懿陵也遭到過報復性的盜掘。」 那大周后陵墓內會不會有李璟贈送的琴呢?這也很難說。據史料記載,南唐4位皇后中,第三位皇后為大周后,原名周薔,小名娥皇。她是後主李煜的第一位皇后。娥皇「通書史,善歌舞,尤工鳳簫琵琶。」一次,周氏彈琵琶為中主李璟祝壽,優美的曲調讓李璟嘆服不已,於是將自己珍愛的燒槽琵琶贈予周氏。在李煜次子夭折後,大周后悲傷過度一病不起,於乾德二年病卒,享年29歲。臨終前,大周后請求李煜將中主李璟所賜的燒槽琵琶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