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瀋陽6月27日消息(記者郭淼 郭威)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專制型號總師、瀋陽發動機研究所總設計師劉永泉,作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帶領全所科研人員不斷進行技術探索和提升,實現了航空發動機動力技術的新發展,助力我國現代航空發動機的研製發展邁入新時代,成為新一代航空發動機的領軍人。
(央廣網發 瀋陽發動機研究所提供)
在劉永泉辦公桌最醒目的位置上,擺放著一臺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型渦輪噴氣式發動機——噴發1A的模型。劉永泉說,這個代表著我國航空發動機研究起點的模型正時刻激勵著他,作為新一代航發人,要更加堅定地沿著前人堅持的自主創新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剛剛走出校門的劉永泉懷揣著航空發動機的研發夢進入到了中國航發瀋陽發動機研究所(簡稱動力所)。那時,動力所正在研製「崑崙」發動機。
劉永泉回憶起當時艱苦的環境還是感慨萬千,當時的試車臺都是敞開的,沒有遮擋的,整個周邊都是受噪聲影響的,吵的不行,三公裡以外的居民都能受到試車的影響,心都會有要蹦出來的感覺。另外,冬天到實驗基地大概30公裡,每天是那種大卡車到試驗基地去上班。氣溫低,經常凍得整個人都麻木了。
作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的航空發動機,是當今世界最複雜的工程系統,是一門逼近極限的工程科學,研發難度可想而知。特別是保障國家安全、彰顯強國地位的航空武器裝備「心臟」的大型發動機,更是被發達國家作為戰略性產業高度封鎖。作為一個新手難以進入的行業,它有比較高的門檻,技術上難度大,跟其它的相關產業,比如材料工業,電子、控制等密切相關。需要大量的、長期的積累數據和經驗。現在,發動機試驗一個小時油錢就需要5萬元,一年下來要進行數千個小時的試驗。
(央廣網發 瀋陽發動機研究所提供)
劉永泉在「崑崙」發動機創新研製過程中,在配合團隊進行的無法計數的試驗裡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迅速成為了團隊的技術骨幹和負責人。後來又加入「太行」等發動機的研製,一幹就是34年。從「崑崙」到「太行」,我國的航天發動機實現了自主研製成功到世界最高水準的突破,劉永泉也完成了從一名設計人員到團隊組織核心的轉變。
多年來,在劉永泉的帶領下,動力所科研團隊先後攻克了先進氣動設計、高可靠性結構設計、先進控制技術和先進工藝材料應用等各項技術關鍵;創新性地提出發展整機動力學,解決了國產發動機使用中最重要的振動問題;完成了發動機易損件必換件國產化研製,實現了大修備件的國內自主保障……在完成的多個項目任務中,數十個獲得各級各類科研成果。劉永泉說,幾十年走下來,我國航空發動機的研發已經取得了一些很重要的技術上的突破,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現在,航空發動機的春天來了,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緣。作為從業者,他們需要加強航空發動機相關的基礎研究,在關鍵技術上要有能力開展研究和公關。
對於未來,劉永泉有著明確的規劃,那就是進一步推進信息化技術與發動機核心技術的融合,打造發動機研製精細化工程。讓設計面向製造,提升研發體系的工程實用性,逐步建成統一的、集成的、系統的、工程化的研發體系,從而實現發動機迭代研製的不斷加速。他表示,不僅僅要出一型兩型產品滿足當下所需,能不能形成一支強有力的隊伍,能不能通過產品真正使得我們航空發動機的行業走到世界的前列,從航空大國如何到航空強國,能做什麼,如何做,這是他現在考慮最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