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航空發動機到底怎麼樣,問題在哪裡?

2020-09-05 夢想比心大

相信關心航空工業發展的小夥伴們都聽過一個有意思的結論;我國航空發動機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材料導致的。這樣的說法有些道理,但是有點片面了。我國航空發動機有時候確實會有一些材料上的問題,但是材料上的原因根本不是主要問題,想解決航空發動機這個問題,不能單純的靠發展材料來解決。

說材料差是導致我國航空發動機差的小夥伴,估計是看到過太多的航空發動機故障,因為航空發動機一旦發生故障,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某某零件斷裂或脫落,而一個零件斷裂或脫落就是因為受不了發動機所施加的載荷,單從這一點看,上述結論沒有任何問題。

可是大傢伙仿佛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航空發動機是在高振動環境下工作的。在高振動環境下零件所受的力是忽大忽小的。在這樣的受力環境下,材料很容易就壞了。舉一個例子,一個人拿一根筷子,拉住筷子的兩端向外用力,基本不可能拉斷,但是往中間對摺的話,一下子就斷了。

看到這有人就說了,零件斷裂或脫落就是質量差導致的,因為材料受不了忽大忽小的力,不能在高振動環境下工作,這就是發動機質量差嘛。但是小編想說這個問題不是發展材料可以解決的。

想要解決我國航空發動機的問題,小編認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先找到振動的原點在哪,因為航空發動機一旦產生振動的話,一般情況下都是共振。所以必須要找到振動的原點在哪裡,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航空發動機振動理論上來說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發動機轉子存在不平衡量(就像汽車方向盤會有一點遊動間隙一樣),所以轉子工作起來就會有振動。不是解決動平衡就行的。

航發振動是多種原因導致的,而成因又極其複雜,不僅僅是上述轉子不平衡導致的,所以要從最初設計的時候就要充分考慮各方面原因,不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得從根源上來解決。

不僅要從設計上來改進,還得從裝配上來解決。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國外航發裝配生產線,看著很簡單,就是一把扭力扳手,按照規定的數值擰好就可以了。這可能就是大道至簡吧。

而我國目前裝配過程較為複雜,使用儀器較多,大量依靠熟練工人,但是最後還是可以達到設計目標。

就像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航空動力專家劉大響所說,「一代新材料、一代新發動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材料代表著上限。可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是設計、材料、製造、實驗這四個方面的問題。

我國從多年前就在進行軍民深度融合,目的就是在技術層面上解決一些制約我國發展的問題,相信不久之後就會有好消息傳來,反觀歐美國家之所以發動機比我們先進一點點,只是因為他們比我們起步早,但是這些年經過我國科研人員不懈努力,已經將差距大大縮小,基本達到了同步發展的水平,部分領域甚至有超越。用不了多久我們肯定可以引領航空業發展。

相關焦點

  • 到底是什麼原因在阻礙我國航空發動機發展?過幾年或將遍地開花
    聊起我國的航空製造業,讓國人驕傲的產品非常的多,比如說我們的20家族、國產大飛機C—919、以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殲—10。可以非常自豪的說一句,我國在航空領域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是一說起航空發動機,依舊是國人心中的痛。
  • 我國航空發動機發展陷入困境,現狀如何?
    在我國的航空領域一直存在一個說法,那就是航空的發動機會存在很大的問題,也就導致了我國的航空發展一直停滯不前,所以想要我國航空迅速發展起來,就必須要解決航空發動機的問題。而在前段時間,有人說我國航空發動機主要是因為材料不好,但這種說法其實有些片面,因為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不能僅靠發展材料來解決問題。
  • 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發展情況探討
    這是2020年中國人民奪取新冠肺炎疫情勝利的生動寫照,我國航空發動機自主研製亦是如此。 建國之初,黨中央、毛主席高度重視航空工業,新中國航空工業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誕生。在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航空工業在國防建設上總是佔據領先地位。
  • 好消息,我國航空發動機技術突破,渦扇15發動機反超了
    我國當然也不例外,雖然在有些地方的發展比不上西方國家,但是,我國一直堅持著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不管是在經濟或是科技上,我國從未停止過發展的腳步。尤其是在我國航空軍事這兩方面,因為起步較晚,所以很多關鍵零件還是得靠進口才行,就拿我國生產的殲-20來說,雖然早已投入軍隊使用,但是,由於核心技術還未被我國攻破,所以,到現在為止還沒能批量生產。
  • 國產航空發動機渦扇20試飛成功!我國航發的井噴時代或已來臨
    其實在2015年航空發動機就正式被作為國家重點發展工程,隨後在次年便成立了航空發動機集團,以便統攬全局,集中資金和優勢力量,從頂層針對國產航空發動機,以每年高達上千億的資金投入為我國的大飛機C919,大型運輸機運20等研發大推重比國產航空發動機。
  • 高性能航空發動機到底有多難造
    航空發動機由於研製難度高、技術含量高、產業回報高的特點,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目前全世界能獨立製造且技術成熟的發航空發動機的只有4個國家: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四個國家,美國以通用和普惠為代表,英國以羅羅公司為主,俄羅斯聯合發動機製造公司以及法國塞峰公司。
  • 全球能造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其實僅有5個
    這些航空裝備的「心臟」集體亮相,振奮人心。目前七大系列航空發動機、輔助動力裝置和傳動系統已經廣泛配裝於我國各類軍用飛機、直升機上。更多的人關心,什麼時候我國自主研發的大飛機能夠用上自主研發的「中國心」?我國航空發動機研製有哪些突破、還面臨哪些困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採訪。
  • 中國航空發動機弱在哪兒
    2005年12月,我國自行研製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推力、高推重比渦輪風扇發動機「太行」設計定型,標誌著我國已經繼美、英、俄、法之後,成為世界第五個具備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能力的國家,實現了航空發動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從渦噴向渦扇的跨越,從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邁進。    但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以及研發高性能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緊迫性。
  • 造業上的皇冠,航空發動機
    於是就發明出了噴氣式發動機,噴氣式發動機同樣有進氣、加壓、燃燒和排氣四階段,但不再是活塞式發動機「咣當咣當」的在哪裡上下運動,而是氣體依次流經噴氣發動機的各個部分,完成活塞式發動機4個階段的工作。1974年,耗時4年零8個月之後,普惠研製出F100發動機,推重比達到8,裝配於F-15 和F-16型戰機。大家也看到了,F100的研製時間也就4年多,很短。一般航空發動機研製都是以10年為單位,後面F100出現很多飛行安全性問題。於是F110出來了!
  • 中國國產航空發動機終於傳來好消息
    對於航空發動機的問題,小編也常常遇到軍迷朋友們的追問「發動機解決了嗎?就在吹牛」。我沒有過多地去解釋,因為我懂得航空發動機是一個典型的技術、知識雙密集型高科技產品,也深知在技術一窮二白和國際封鎖的環境下,研發一個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到底有多難。所以,航空發動機的每一次進步就是最大的喜訊,我堅定不久的未來我們會擁有屬於自己的超級發動機。
  • 永遠的大飛機夢——四十年前首飛的運十,到底怎麼樣?
    我國研製了十多年,本計劃2014年首飛,2016年交付航線使用的C-919飛機,現在依舊被卡在適航證上,而最新的消息是2021年交付首架C919單通道客機,希望不再延後!運十到底有多大?有人說運十飛機是參考波音707飛機逆向仿製測繪而來,因運十與波音707外觀極為相似。波音707的載客量達219人,運十最大載客量180人,而C919的19代表的是190座。不過運十仿製波音707這一說法早就遭到波音公司的否定。
  • 我國航空發動機研製「核心國企」最認可的16所大學,4所不是985
    很多人都知道,航空發動機是一種極其複雜的高精尖設備,研製難度非常大,目前只有美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有能力製造。近些年,我國航空產業雖然發展迅速,但航空發動機的研製卻依舊非常落後,這使得我國相當一部分航空發動機要依賴進口,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國已經開始加大力度研製航空發動機。
  • 清華大學航空發動機研究院揭牌成立
    清華大學航空發動機研究院將以「夯實基礎,引領未來」為宗旨,實施 「軍民深度融合」和「開放合作」發展戰略,探尋我國航空發動機自主研發技術路線,為實現下一代「高、遠、快、智」航空發動機提供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力爭成為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航空發動機理論技術創新基地和高端人才培養基地。
  • 為什麼給了圖紙也造不出,航空發動機難在哪裡
    關注國產發動機的朋友想必都聽說過這樣一個論斷:航空發動機性能不行是因為材料不行!材料問題的確是制約國產航發性能的一個因素,但問題並不僅僅在材料方面,而是多方面的。現行標準下,要求民用航空發動機必須能夠在極端工況條件下,持續穩定工作3萬小時以上。這就要求在產品開發階段,要進行大量的實驗驗證。其中,有兩個實驗必不可少,分別是吞冰實驗、拋鳥實驗。
  • 我國航空發動機提升至戰略高度,國產化勢在必行,2股或受益
    工信部近日在上海調研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研製等產業時強調,要加快創新步伐,把我國的大飛機、航空發動機和集成電路產業搞上去;努力實現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加快產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 寧可賠錢,也禁止向我國出口航空發動機,如今與大訂單擦肩而過
    我們國家現在和世界多國都保持著良好的貿易關係,而且這些國家中都非常依賴中國市場,但有些國家在合作中卻一直在背後耍小動作,有這麼一個國家,寧可賠錢,也禁止向我國出口航空發動機,如今與大訂單擦肩而過。,世界目光再次聚焦到我國身上,在C929大飛機出現後,更是讓很多國家看到了我們國家對於航空發動機的需求,他們認為中國市場潛力巨大,都想來到我國市場分一杯羹。
  • 新一代航空發動機的領軍人——劉永泉
    央廣網瀋陽6月27日消息(記者郭淼 郭威)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專制型號總師、瀋陽發動機研究所總設計師劉永泉,作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帶領全所科研人員不斷進行技術探索和提升,實現了航空發動機動力技術的新發展,助力我國現代航空發動機的研製發展邁入新時代,成為新一代航空發動機的領軍人。
  • 中國航空發動機公司成立 瞄準航空發動機自主創新
    中國航空發動機公司成立 瞄準航空發動機自主創新 原標題:   航空發動機何時能夠實現「中國造」?近日,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
  • 航空發動機龍頭航發動力
    今天我們首先一起來梳理航發動力,公司主要業務分為三類:航空發動機及衍生產品、外貿出口轉包業務、非航空產品及其他業務。主要產品和服務有軍民用航空發動機整機及部件、民用航空發動機零部件生產與出口、軍民用燃氣輪機、軍民用航空發動機維修保障服務。
  • 中國航空發動機獲得突破
    據外媒報導,中國最近成功地測試了一款16倍音速的航空發動機。「姜宗林」教授帶隊完成了原型機風洞試驗,其成果發表在11月28日出版的《中國航空學報》上。圖:中國的16倍音速航空發動機 圖片來自網絡16倍音速意味著每小時12000公裡。如果裝在飛機上,可在兩小時內到達地球上任何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