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百年屈辱史後,「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深深刻在國人心裡。於是我們奮力直追,超英趕美。今日之中國,方方面面都已步入了世界先列,但航空發動機之殤卻一直困擾我們。
對於航空發動機的問題,小編也常常遇到軍迷朋友們的追問「發動機解決了嗎?就在吹牛」。我沒有過多地去解釋,因為我懂得航空發動機是一個典型的技術、知識雙密集型高科技產品,也深知在技術一窮二白和國際封鎖的環境下,研發一個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到底有多難。所以,航空發動機的每一次進步就是最大的喜訊,我堅定不久的未來我們會擁有屬於自己的超級發動機。
這不,航空工業一飛院傳來消息,證實了渦扇20航空發動機研發成功的喜訊。在航空人夜以繼日地努力下,6月29日00時57分,項目發動機起動成功,電源和液壓系統加載成功。
一飛院並沒有提及是什麼發動機,為什麼這麼肯定說是渦扇-20?
首先,運-20是一飛院研製的,而運-20之前已經證實了配置上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發動機渦扇-20;
其次,從「電磁幹擾」、「短艙」等字眼可以確定是運-20,一般大型運輸機,才需要渦扇-20這種大涵道比發動機來達到較大的運輸量。
航天人銘記失敗,砥礪前行
從新中國航空工業起步至今,不可否認,我國基本已經實現了從零到世界前沿水平,但發動機之殤也是不可忽略的。在研製航空發動機中,無數座失敗的大山壓在科研軍工人員身上。
1964年,一種新型的全天候高空高速截擊機設想被提出很快就進入研製階段。雖然耗時16年,也頑固地挺過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但由於設計指標過高,發動機跟不上而流產。這就是我們戰鬥機中沒有殲-9的原因。
1971年,殲-13殲擊機的設計方案開始醞釀。儘管殲-13的氣動設計非常超前和使用,但還是擺脫不了發動機的制約,種種方案被槍斃,最終殲-13也無緣祖國的藍天。
1976年,針對針對西沙海戰暴露出中國海軍在作戰中無法得到有效的空中支援的問題,中國南昌飛機製造廠(洪都航空前身)開始研製強-6強擊機。但由於渦扇-6無法定型量產等問題,20世紀80年代被迫下馬。
但這麼慘重的經歷壓不垮我們堅韌的航天人,反而成為他們的動力。在國內的一片質疑聲和國外技術封鎖中,渦扇-20的成功研發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渦扇-20研發成功有何意義?
第一,減少支出,搶佔國際市場份額
據2011年統計,球航空發動機市場規模約750億美元,國內年均航空發動機市場需求是1000億元,而我國中航發動機公司的市場產值僅為200億元人民幣(約合30.76億美元)。
渦扇-20的研發成功,可以取代國內一直使用的俄制D30和CFM56-5C型號的發動機,減少國內支出,甚至搶佔這些發動機的國際市場。
第二,提高運-20等大型軍用運輸機的綜合實力
一直以來,我國戰略運輸機噸位都比不上國外的先進運輸機,換上渦輪-20後,運20最大起飛重量將提升到246.4噸,其最大載重能提升26.4噸。
這不僅讓運-20的綜合性能提升了,可以翻越更高的高原地區,還是以後研發更先進發動機的鏡子。
無論是失敗或是成功,航空工業的每一道工序都滿懷著我們航空人的堅毅和汗水,每一次進步都值得我們為其歡呼!
來源|軍武酷
無錫軍地協同公共服務平臺
(一網四中心)
運營單位:
五軍防務科技(無錫)股份有限公司
五軍防務科技(無錫)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軍地協同產業管理和服務的公司,受無錫市政府委託,參與了無錫軍地協同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並承擔運營和管理職能。
五軍防務著力採用創新化思維整合軍地優質資源,最大限度解決參軍企業面臨的問題與困難,為加快推進「高技術船舶及海工裝備」「集成電路」「兩機專項」「智能製造」「新材料」「物聯網+」等產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和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