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世界最先進航空發動機
航空發動機可以說是飛機的心臟,在航空業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世界上擁有自主研發航空發動機的國家並不多。飛機發動機是一種高度複雜、高精度的熱力學機械,它作為飛機的心臟,為飛機提供強大的動力。
事實上!它的工作原理是進氣道吸入大量空氣,然後壓縮空氣,進入燃燒室混合汽油燃燒,產生高溫的氣體,通過尾噴管噴出,增加氣動,使發動機產生反向推力,為飛機飛行提供動力。而葉片也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並且這些葉片還需要經受高溫、腐蝕的考驗,所以對材料的要求也很高。所以,一個國家掌握了航空發動機技術,就意味著高精尖製造業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所以!發動機整個機體從軸承到葉片的耐熱材料是最重要的一點,發動機本身的耐熱材料對發動機來說至關重要,因為發動機產生的熱量越高。是制約我國航空發動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內燃機的耐熱材料則體現在工業製造業中。此前我國研發的一款材料,有效的的解決這一技術壁壘,我國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又近了一步。
航空發動機的結構
實際上!目前航空設備的主流是採用7-8推重比為7-8的第三代飛機發動機,如美國的F-15、F-16、F-18,中國的殲10、殲11等戰機,空客A320、波音737等各系列民用飛機。汽輪機的進氣溫度在1680-1750 K左右。
F119發動機由美國 PrateWhitney公司研製(美軍F-22預製構件,世界上第一臺5代機),推重比為10.8,渦輪前進口溫度為1900 K。這種溫度,已經超過了碳鋼幾百度的熔點。所以渦輪葉片材料應具有耐高溫、低蠕變、耐疲勞、良好的力學性能。如果說它是好造的,那麼恐怕現在就沒有別的難事了。
另外,隨著航空發動機渦輪前溫度的不斷升高,原來的單通道空心冷卻葉片的冷卻效果已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研製更加先進、更加複雜的多通道多通道冷卻系統已成為下一代航發系統的關鍵技術。而且每次冷卻方案的優化都是對渦輪葉片設計與製造的重大考驗!冷卻器的發展,仍然無法完全解決,或者滿足材料承載溫度和渦輪前進口溫度的差距。為此,還需要在渦輪葉片的燃氣管道表面噴塗一層熱障塗層TBC。
TBC是通過在零件表面上沉積粘結一層具有低傳熱係數的材料,利用其傳熱特性低的特點,在零件內外表面形成溫降,從而降低零件表面工作溫度(或提高零件的承溫能力)。有數據表明,熱障塗層可以達到50K-150 K的保溫效果。
現在實際應用於渦輪發動機的熱障塗層都是兩層結構:表面陶瓷層,主要起到保溫作用,同時也起到抗腐蝕、衝刷和侵蝕的作用;內部金屬粘結層,主要起到提高金屬基體與陶瓷層物理相容性,增強塗層抗高溫氧化性能的作用。
在金屬基體表面塗裝塗層時,要考慮塗層的粘附性,對金屬基體微觀組織穩定性的影響,以及塗層與金屬熱脹係數的差異可能引起的剝落問題,需要空心葉片金屬材料學科多個領域的相關專家聯合起來,共同研究開發。
因此對熱障塗層進行深入研究是各國首先突破的技術壁壘,這一技術是航空發動機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熱障塗層能顯著降低先進航空發動機葉片的表面溫度,大大延長葉片的工作壽命,提高發動機的推力和效率,因而與葉片冷卻設計技術、單晶高溫合金材料技術並用,是先進航空發動機葉片三大關鍵科技之一。
但是美國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來研究這項技術,即便如此,它的結果還是相當平淡無奇。針對這一問題,專家們認為,熱障塗層可以顯著降低葉片的表面溫度,利用這種技術,可大大降低航空發動機的葉片溫度,有效提高發動機的使用壽命。並且將溫度控制在有效範圍內,能最大限度地提升發動機性能。
但我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認識到了熱障塗層技術的重要性。於是組織專家夜以繼日地研究這一技術。自1996年起,徐惠彬/宮聲凱團隊進行新型梯度粘結層熱障塗層的研究,經過23年的努力,終於取得了這一成果。
熱障塗層的結構體系
據報導,中國一家材料科研團隊研製了一種新的陶瓷熱障塗層,通過後期的進一步完善而獲得成功,將一舉打破國外最高耐熱紀錄,使國產航發進口最高溫度達到1800度,助國產航空發動機推力得到躍升。有關專家表示:隨著技術的成熟,再結合五代單晶高溫合金,將其應用到渦扇-15航空發動機上,中國新一代航空發動機的總體性能將空前優化。
而且,這一次,中國研製的新型稀土鉭酸鹽陶瓷材料熱障塗層與氧化鋯相比,在耐熱性和使用壽命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只有中國科研團參與了這類材料的研究,也就是說,從最初的新型材料的發現,到最終的實用系統的建立,都是由中國點滴建立,擁有完全自主的智慧財產權。
如今,全球主要軍事大國也被中國的這一突破所吸引,開始更加積極地在熱障塗層領域攻堅。世界普遍認為中國的熱障塗層技術必將在世界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
事實上!中國的這項技術一經曝光,西方和歐洲等28個國家要求中國出口這種熱障塗層技術。針對這一點,我們的專家說,技術是我們的,出不來由中國自己決定,沒人能要求我們做什麼。
總結來說,我國每次歷史性突破大國重器,都是幾代中國人辛勤勞動的結晶。並非一朝一夕。而且,所謂行業頂端不過是跨代的領頭羊,有你沒有的東西罷了,但世界從來就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技術的最高點和最低點也在不斷地被洗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會研製出更先進的航天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