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研究人員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

2020-11-24 魅力中國網

水是怎麼變成冰的?近百年前,美國物理學家吉布斯基於簡單假設,給出了 「臨界冰核」這一答案。然而,「臨界冰核」的真實面目卻始終沒人見過。

12月19日凌晨,新一期《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及河北工業大學研究人員的成果。他們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給出了臨界冰核的尺寸和過冷溫度的相互關係。

從「簡單」問題出發

自然界的物質在特定條件下會自發從一個狀態變成另一狀態。例如,低溫下的水會結成冰,這被科學家們稱為「相變」。吉布斯等人提出相變的「經典成核理論」,預言相變需要經過「成核」過程。近年來,這一經典理論受到新實驗證據的質疑。

「比如,過冷水中可以偶然形成不同大小的冰核,當形成的核超過一個臨界尺寸時,臨界核形成,相變才開始自發發生。」該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健君解釋。要證明吉布斯的預言,則必須找到「臨界冰核」。

2010年,王健君鎖定自己的研究領域。「水是怎麼變成冰的,這個聽起來很簡單的問題,其實蘊含了深奧的科學道理。」他告訴《中國科學報》。

事實上,了解水結冰過程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更是有用的知識——作為一個自然界的普遍現象,它不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地球上的氣候、地質及生命,還在化學工業、低溫生物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還和冰淇淋的口感有關係,實驗發現,冰淇淋口味要好,冰晶尺寸大概維持在頭髮絲的一半,大約40微米左右。」王健君說。

來自自然界的啟示

「儘管冰晶普遍存在,但是在分子層面,人類依舊無法真實了解水分子以何種形態相互結合形成『冰核』進而生長成大冰晶的過程。」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美因茨)所長Mischa Bonn指出,「其中的核心問題在於,水分子如何形成『冰核』的微觀過程,即冰晶成核過程。」

長期致力於水結冰過程研究的王健君發現,想通過直接觀察「逮住」臨界冰核並不是那麼容易。

「這個過程發生在一個隨機的瞬間,尺寸又非常小,現有的儀器難以同時觀察到時間、空間尺度這麼小的一個隨機事件。」王健君表示,「那麼只能考慮間接的方法。」

生存在中國北方寒冷地區的一種昆蟲冬尺蠖給了他們啟示。研究人員發現,能在低溫下生存的冬尺蠖攜帶一種「抗凍蛋白」,能夠抑制體內冰晶生長。而另一種作用相反的蛋白「冰晶核蛋白」卻可以高效地促進冰核形成,目前已經被用來當作人工造雪劑。

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結構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尺寸。「抗凍蛋白尺寸約在1~2納米左右,冰晶核蛋白在幾十個納米級。」王健君說。他們由此確定,「尺寸」是決定冰核能不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小顆粒發揮大作用

在定性認識的基礎上,定量關係的測定成為接下來的目標——多大尺寸、在什麼溫度下影響成核過程,成為研究團隊探索的科學問題。

他們設計製備了系列尺寸和化學性質窄分布的氧化石納米材料,研究了不同尺寸氧化石墨烯對成核溫度的影響。

觀察中,研究人員發現,含有8納米尺寸氧化石墨烯的水滴,在攝氏零下27.6度時結冰;含有11納米氧化石墨烯的水滴,在攝氏零下17.6度就開始結冰。最終,他們從一系列的數據中獲得定量關係,當成核溫度和納米氧化石墨烯尺寸的乘積等於200時,水結冰。

也就是說,納米顆粒尺寸在促進冰成核能力方面的尺寸閾值現象是普遍的,與過冷溫度成反比關係,而幾乎不依賴於納米顆粒的種類、表面化學性質等特徵。

此外,研究人員還通過理論計算分析,發現冰成核自由能壘的突變來源於納米片邊界效應導致的臨界冰核形狀的變化。

「實驗可以理解為用尺寸確定的納米顆粒作為尺子,去度量常規辦法不能捕捉到的微小瞬時的臨界冰核:持續降低溫度可使冰核達到臨界尺寸,當這個尺寸恰好與納米顆粒的尺寸相當時,臨界冰核容易形成,並導致宏觀冰晶快速形成可被光學顯微鏡探測到。」論文另一位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周昕解釋道。

作為該領域的專家,Mischa Bonn對這項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研究團隊通過對實驗材料表面進行納米化的處理,發現『冰核』臨界尺寸的直徑約為10納米左右,這是水分子聚集形成冰晶結構,並快速形成大冰晶所需的最小臨界尺寸。」

這一成果大大加深了對水結冰這一重要相變現象的微觀機制的理解,也在人為控冰應用方面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引。(甘曉 程唯珈 李丹)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
    水結冰是自然界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它不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地球上的氣候、地質及生命,還在化學工業、低溫生物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掌握冰的形成過程將會給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如細胞和組織的低溫凍存,維持疫苗在生產和輸運過程中的高活性等。
  • 百年預言「臨界冰核」證實!我國科學家捕捉到水結冰的關鍵一瞬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麼水究竟是怎麼變成冰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上百年來卻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如今,中國科學家在實驗上「再現」了水結冰的過程,揭示了這一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證實了經典臨界冰核理論的百年預言。
  •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臨界冰核的存在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陸成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然界中水結冰等相變現象非常普遍。19日,《自然》發表了一項關於自然界中相變成核現象的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化學所和國科大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給出了臨界冰核的尺寸和過冷溫度的關係,這一成果與經典成核理論預言高度契合。 美國物理化學家吉布斯等人100多年前基於熱力學原理,提出的相變「經典成核理論」認為,水結冰這類相變需要經過一個成核過程。例如,水過冷形成小冰核,只有當形成的冰核偶然超過臨界尺寸,形成臨界核時,相變才能自發發生。
  •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臨界冰核」存在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給出了「臨界冰核」的尺寸和過冷溫度的關係,從而證實了「經典成核理論」的預言。研究成果19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低溫下水結冰的現象再常見不過,但微觀層面上「水變冰」的具體過程卻不為人所知。近百年前,科學家吉布斯等人基於熱力學原理,提出相變的「經典成核理論」,認為如水結冰這類相變需經過一個成核過程,水過冷形成小冰核,僅當形成的冰核偶然超過臨界尺寸(即「臨界冰核」)時,相變才能自發發生。
  • 《Nature》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臨界冰核」存在
    12月19日凌晨,新一期《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及河北工業大學研究人員的成果。他們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給出了臨界冰核的尺寸和過冷溫度的相互關係。吉布斯(Gibbs)等人近百年前基於熱力學原理,提出相變的「經典成核理論」,認為如水結冰這類相變需經過一個成核過程。例如,水過冷形成小冰核,僅當形成的冰核偶然超過臨界尺寸,即形成臨界核時,相變才能自發發生。近數十年來,隨著微觀探測技術的發展,證實了經典成核理論的許多推論,但也發現了一些超出其預期的結果。
  • 中國學者證實「臨界冰核」真實存在
    水是怎麼變成冰的?近百年前,美國物理學家吉布斯基於簡單假設,給出了 「臨界冰核」這一答案。然而,「臨界冰核」的真實面目卻始終沒人見過。  12月19日凌晨,新一期《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及河北工業大學研究人員的成果。
  • 百年理論預言被證實,「臨界冰核」被我國科學家成功捕獲
    如果要符合吉布斯的理論,那麼就一定需要找到「臨界冰核」的存在。簡單來說,過冷水(0℃以下的液態水)中可以偶然形成不同大小的納米尺度的冰核。不過,不是所有的冰核都能變成宏觀的冰晶,僅僅當形成的冰核大小超過臨界尺寸時,即形成臨界冰核時,水才會開始結冰。
  • 中國科學家「再現」水結冰過程 首次證實「水變冰」百年理論預言
    中國科學家「再現」水結冰過程 首次證實「水變冰」百年理論預言 中國青年報 | 2019-12-23 15:57:44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麼水究竟是怎麼變成冰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上百年來卻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 水是怎麼變成冰的?中國學者用科學回答了該問題!證實「臨界冰核...
    圖片來源網絡水是怎麼變成冰的?近百年前,美國物理學家吉布斯基於簡單假設,給出了 「臨界冰核」這一答案。然而,「臨界冰核」的真實面目卻始終沒人見過。12月19日凌晨,新一期《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及河北工業大學研究人員的成果。
  • 水變冰的原理,《自然》:「臨界冰核」
    近100年以前,美國物理學家吉布斯等人,提出了一種「經典成核理論」來解釋「相變」現象。這一理論預言,或許水在變成冰的過程中,需要經歷一個關鍵的時刻,就是「臨界冰核」。然而,「臨界冰核」到底是什麼樣的,近100年來沒有人見到過。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員王健君,從2010年起,花了近10年的時間來研究「水是怎麼變成冰的」這個問題。
  • 從微觀探測水結冰過程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給出了「臨界冰核」的尺寸和過冷溫度的關係,從而證實了「經典成核理論」的預言。研究成果19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百年理論預言被證實!我國科學家捕捉到水結冰的關鍵一瞬
    儘管冰晶如此普遍的存在,但是,在分子層面,人類依舊無法真實了解水分子以何種形態相互結合形成「冰核」進而生長成宏觀大冰晶的過程。12月19日,《自然》發表了一項關於自然界中相變成核現象的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化學所和國科大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給出了臨界冰核的尺寸和過冷溫度的關係,這一成果與經典成核理論預言高度契合。根據熱力學,水分子在溶液中會不停地進行熱運動;當溫度低於冰點,水分子會趨向進行有序的排列。冰核的形成就是水分子的無序熱運動和水分子有序排列的競爭結果。
  • 中科院化學所&國科大Nature:首次證實了「臨界冰核」的存在!
    也有「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等名語,從古至今,水在人類的繁衍生息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眾所周知,水存在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狀態。受氣溫變化的影響,水變成冰的現象無處不在,例如現在的中國北方「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景觀。該現象除了影響氣候外,也影響著化學工業、低溫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等領域。
  • 水如何變成冰?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百年理論預言
    水如何變成冰?如今,中國科學家在實驗上「再現」了水結冰的過程,揭示了這一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證實了經典臨界冰核理論的百年預言。  12月19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由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王健君、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昕團隊領銜完成的科研成果。這也是科學界首次在實驗中證實臨界冰核的存在。
  • 艾莎公主是怎麼「點水成冰」的?
    需要形成「臨界核」。一百多年前,美國物理化學家吉布斯等人提出了 「經典成核理論」:認為水結冰這類相變需要經過成核過程。具體地說:過冷水中可以偶然形成不同大小的納米尺度的冰核。不過,不是所有的冰核都能變成宏觀的冰晶,僅僅當形成的冰核大小超過臨界尺寸時,即形成臨界冰核時,水才會開始結冰。
  • 艾莎公主是怎麼「點水成冰」的?這篇Nature文章會給你答案
    不過,不是所有的冰核都能變成宏觀的冰晶,僅僅當形成的冰核大小超過臨界尺寸時,即形成臨界冰核時,水才會開始結冰。所以,冰的形成可以被分為形成冰核及生長兩個過程。其中,生成冰核不但是冰形成的起始,還決定著結冰的速度。
  • nature:10℃水也能結冰,有時零下27度卻不結冰,怎麼回事?
    來源:趣之化學公眾號我們知道水在0攝氏度開始結冰,但是在0攝氏度以上會不會結冰呢?水究竟是如何結冰的呢?最新發表在《自然》雜誌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揭開謎團。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用納米級的氧化石墨烯解開了這一謎團。當一滴水結成冰時,它通常從一個微小顆粒(被稱為冰核)開始,在冰核上會形成第一個冰晶,然後冰晶再向水滴的其他部分擴散,蔓延到更大的水體。冰核就像一個導火索,一旦有一個冰核,其他水分子就快速結冰。水結冰,冰核形成相當關鍵。
  • 無限接近零度的水,為何一碰就結冰?掌握這招你也會「魔法」
    近日,中科院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科學家們發下了水結成冰瞬間的關鍵過程,發現了「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破解了「臨界冰核」與溫度之間的關係。這是人類首次破解了水結成冰的變化過程。
  • 中國科學家首次捕捉到水結冰的關鍵瞬間 | 科技早頭條
    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早間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化學 ·中國科學家首次捕捉到水結冰的關鍵瞬間100多年前,美國物理化學家約西亞·吉布斯提出了相變的成核理論,認為相變(例如水結成冰)需要經過一個成核過程:水過冷形成小冰核,當冰核的尺寸超過臨界尺寸時,相變才能發生。
  • 水是如何結成冰的?其過程困擾人類100年,如今中國科學家解開
    水是如何變成冰的?眾所周知,當溫度降低至0℃時,水就會變成冰。水是液體,而冰是固體。從宏觀上看,水變成冰是受到溫度的影響,但是從微觀上看,液體轉變為固體的那一瞬間所需要的條件可不少。因此儘管水變成冰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但這也是困擾了科學家們很長時間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