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周一至周五早間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化學 ·
中國科學家首次捕捉到水結冰的關鍵瞬間
100多年前,美國物理化學家約西亞·吉布斯提出了相變的成核理論,認為相變(例如水結成冰)需要經過一個成核過程:水過冷形成小冰核,當冰核的尺寸超過臨界尺寸時,相變才能發生。但是,由於該過程的偶然性,臨界核的存在始終沒有得到實驗證實。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最新研究中,中科院化學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使用氧化石墨烯納米片等系列固定尺寸的納米顆粒探測臨界冰核,結合理論計算,首次通過實驗得到了「臨界冰核」的尺寸。這項研究加深了人們對相變微觀機制的理解。
· 人類學 ·
語言不同,對情緒的理解也不同
發表於《科學》雜誌的一篇文章發現,不同的語言體系對情緒的解讀也各不相同。研究指出,地理分布相近的語言中,對情緒的理解更相似,這可能是由於它們在歷史上經常有交流。另外,無論地理位置關係如何,所有語言都是根據對話愉快與否,以及對大腦興奮的刺激強度來區分情緒的,這表明情感體驗可能與生物演化相關。這些研究可以幫助我們還原某些概念形成過程中的文化差異,並幫助理解如何與世界其他文化交流。
· 天文學 ·
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氣體暈
據一項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研究,科學家利用歐洲極大望遠鏡和MUSE儀器,在12個類星體中觀察到了從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向外延伸的氣體暈。這些氣體暈形成於超過125億年前,其由冷而緻密的氫氣組成,向外伸展達10萬光年,質量是太陽的數十億倍。它們被超大質量黑洞吞食,為黑洞的快速增長和恆星的形成提供了條件。這為早期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快速形成提供了更深的了解。
· 動物學 ·
海洋酸化或腐蝕鯊魚牙齒、鱗片
海洋酸化正通過多種方式,對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脅。一項發表於《科學報告》的最新研究首次發現,長時間暴露酸化的海水中,可能會腐蝕覆蓋在埃氏寬瓣鯊皮膚表面的齒狀鱗片(盾鱗)。這種腐蝕可能會損害鯊魚皮膚的保護作用,影響鯊魚的遊動能力。此外,作者還推測,由於鯊魚牙齒與盾鱗的結構、組成均相同,因此鯊魚牙齒也可能會出現類似腐蝕,影響進食。
· 動物學 ·
夜視動物的感光能力並未在夜晚增強
此前,科學家認為白天和黑夜都擁有較強視力的動物,視網膜感光能力會受生物鐘而調節。最新發表於《當代生物學》的研究顯示,小鼠在漆黑的夜晚更能發現昏暗的光線,但視網膜的感光能力並沒有增強。在迷宮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小鼠在夜晚會更頻繁地觀察和尋找光線,這能幫助它們更快地走完迷宮,但它們視網膜上的神經信號與白天沒有區別。下一步,他們將研究生物鐘對這些動物眼睛的影響,以及大腦對晝夜光線信息的處理方式。
· 材料科學 ·
IBM利用海水提取物開發電池
近日,IBM在官網上宣稱,其電池實驗室的科研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電池。IBM並沒有公開新型電池使用的具體材料,只是表示電池的正極和液態電解質由3種「此前從未在電池生產中使用過的材料」製成,且這3種材料都可以從海水中提取,因此可以避免開採重金屬導致的環境、生態破壞。(現有的電池材料,如鎳、鈷,都需通過開採礦石獲取)據介紹,這款電池5分鐘就能充入 80% 的電量,不過,IBM尚未介紹,這款電池何時有望出現在市場上。
· 細胞生物學 ·
穀氨醯胺可減少與肥胖相關的炎症
穀氨醯胺是機體內一種重要的胺基酸,可以為機體供能、維持腸道健康等。最新發表於《細胞代謝》的研究發現,肥胖人群的穀氨醯胺水平較低,脂肪細胞體積更大,體脂率更高,這表明穀氨醯胺或在肥胖中起到了制衡作用。此外,研究發現長期肥胖可能導致穀氨醯胺水平降低,從而使體內脂肪組織中的促炎基因表達增加,加劇炎症。因此,可以通過穀氨醯胺減少肥胖人群的脂肪含量,並減少與肥胖相關的炎症。
文:吳非、楊心舟、石雲雷、張二七、謝汝雨、馬一瑗
編輯:吳非、楊心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