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全球航空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香港航空業卻有望迎來新的加入者。
東海航空董事長黃楚標成立的大灣區航空(Greater Bay Airlines)已在7月向香港民航處提交航空營運人許可證申請(AOC),有望成為香港本地註冊的第五家航空公司。
香港民航處對媒體確認,已於7月收到申請,目前仍在處理中。香港空運牌照局則表示,尚未收到任何根據有關規例提交的新牌照申請。
目前香港共有四家主要提供民航客運服務的航空公司,包括國泰航空、國泰港龍、香港航空及香港快運。除了香港航空外,國泰港龍航空及香港快運均為國泰航空的全資附屬公司。國泰航空佔據了香港航空市場約80%的市場份額。
據21記者了解,任何一家公司要在香港申請提供航班服務,必須分別向民航處、空運牌照局、運輸及房屋局申請。
其中,空運牌照局負責發牌給本地航空公司,營運香港往來世界其他地方的定期航班;民航處負責審批該航空公司的技術和安全是否符合相關規定;公司還須向運輸及房屋局申請成為本地航空公司。
21記者查閱香港公司註冊處的資料發現,大灣區航空早在2010年5月24日已註冊成立,其後曾多次更名,最初註冊名稱為東海航空,2019年1月17日更名為東海航空(香港),並於2019年12月再次改名為香港紫荊航空,最後在今年7月8日改名為「大灣區航空」。
大灣區航空共有三名董事,除黃楚標之外,還包括其妻黎慧群和深圳東海集團副董事長李治民。黃楚標被外界稱為「深圳李嘉誠」,1985年在深圳成立東海集團,從事地產及酒店業務,2006年成立東海航空公司,經營民航及物流運輸。
公司官網顯示,東海航空的主基地位於深圳,約有2500名員工。公司目前執行93條航線,通達54個城市。2017年12月開始提供深圳飛往芭提雅、富國島等的國際航線。
黃楚標此前曾向媒體表示,東海航空將紮根深圳主基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努力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最具特色的民營航空公司。
據了解,大灣區航空正在考慮以低成本航空模式(LCC)運營,以往返內地、東南亞和東北亞之間的航線為主,主要機型為波音737。據東海航空官方網站,公司現有波音「737-800」型飛機23架,預計今年年底,機隊規模將達到40架,5年後增至80架。
事實上,早在2012年,東航和澳大利亞航空(下稱「澳航」)在香港的合資廉價航空公司——捷星香港航空有限公司已在香港提交航空牌照申請,但遭國泰航空反對,歷時長達三年,最終被拒絕發牌。
2012年3月成立的捷星香港,註冊資本1.15億美元,本由東航和澳航各持50%的股權,是第一家以香港為運營基地的廉價航空公司,計劃服務距離香港五小時以內的目的地,包括東南亞國家、日本、韓國等。
國泰航空當時反對的主要依據為,捷星香港是澳洲捷星航空以特許經營方式在香港運營的航空公司,由澳洲的母公司捷星航空和澳航管理及控制,並不符合香港《基本法》規定的「航空牌照申請人必須以香港為主要營業地點」。
為此,捷星香港一度試圖強化「以香港為主要營業地」,並於2013年6月引入何鴻燊家族的信德集團作為三大股東之一。
對於有新對手加入,國泰航空主席賀以禮日前在股東會後回應表示,航空業是競爭大的行業,國泰一直與數百家航空公司競爭。
一直以來,國泰航空主要針對高端商務客,打造「高富帥」的品牌形象。然而,近年來,隨著亞洲廉價航空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斷蠶食傳統航空公司的市場份額,國泰也開始尋求戰略轉型。去年7月,國泰完成對香港快運航空的收購,意味著國泰已控制了香港本地四家航空公司中的三家。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責編:李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