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困局:港龍停運,國泰大裁員,香港航空業如何飛出陰霾?

2020-11-06 未來城市


文 | 任含希

搭乘有「學生惠」折扣的KA字航班在香港轉機,可能是很多留學生都曾有過的體驗;港龍航空專供的哈根達斯,也承載著港漂心中對「返鄉」和「回港」專屬的味覺記憶。10月21日,香港國泰航空宣布削減8500個就業崗位,旗下有35年歷史的港龍航空即時停止運營,紅色「Cathay」永遠留在了大嶼山。疫情之下,幾乎壟斷香港航空業的巨頭國泰航空如今舉步維艱。

機場吞吐量是衡量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標準,而越來越多城市群的形成對民用機場的質量和數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經濟學家周其仁去年5月就曾在採訪中表示,長三角地區每個城市中的機場都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在這些節點之間,人、資金、信息、貨物等來來往往,帶動著長三角一體化。

粵港澳大灣區同樣離不開世界級機場群。2019年,大灣區GDP達到11.62萬億元,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到2.23億人次,廣州白雲、深圳寶安和香港國際機場全部躋身中國十強。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曾表示,香港機場位處「雙門戶」的中心,承擔連接著大灣區與全世界的樞紐作用。

位於大嶼山的香港國際機場於1998年落成,替代了原本在九龍城區的啟德機場。2018年,香港機場的旅客吞吐量達到7470萬人次,居全球第八,中國第二。而國泰航空作為香港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自2019年收購香港快運後,在香港航空業的市場份額超過一半,是香港航司中名副其實的「老大」。

然而,就在國泰市場份額過半的同一年,香港亂局使香港航空業2019年客運量同比減少4.2%。這還只是香港航空業危機的前奏。國泰在今年上半年錄得98.65億港幣的史上最大虧損,在接受港府273億港幣的注資後依舊沒能重振旗鼓。今年9月,疫情打擊下的大嶼山機場幾乎停擺,前九個月客運量僅有860萬人次,同比減少84.5%。隨著國泰旗下港龍航空停飛,香港航空業的競爭格局是否會發生變化?面對大灣區另兩座超級城市廣州深圳的激烈競爭,香港航司又該如何破局?


01

航司困境:2008 VS 2020


航空業觸底,這並非第一次。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席捲而來,人員貨物往來急劇下降,航空業資金周轉困難,中國三大航空公司中國國航、東方航空、南方航空全年共虧損278億元。危情之下,國務院國資委緊急輸血,11月,東航和南航分獲30億元注資;隨後,東航再獲60億元。2009年,三大航司迅速轉虧為盈,創下了金融危機中全球航空業的奇蹟。

而對金融業高度依賴的香港在海嘯中受到了更為嚴重的打擊,航空業也進入寒冬。2008年,「航司大佬」國泰航空虧損85.58億港幣;2009年,香港機場的客運量跳水4.8%。但隨著市場逐漸恢復、航空業走出低迷,國泰航空迅速調整,2009年扭虧為盈,2010年客運運能就已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

然而,這次危機遠比當年嚴峻得多。回看2009年,中國內地GDP由2007年的14.2%減緩至9.2%,香港GDP由2007年的6.4%跌至-2.9%;而今年上半年,中國內地GDP同比下跌1.6%,香港則下跌9%,創下記錄。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經濟已經陷入深度衰退,情況令人擔憂。

隨著經濟崩盤而來的,是消費疲軟、貿易受損和旅遊業慘澹。而這些,無一不是香港航司的噩夢。

今年3月25日,香港開始實行旅行禁令,強制檢疫數次延長。自去年以來,訪港人數已經大幅減少,而疫情之下,訪港旅客數量更是降到冰點——2020年4月,僅有4125人次。

旅客人數的驟減凍結了香港機場的客運需求,今年6月份的客運飛機起降量同比下降了71.8%。這次,國泰航空虧空近100億港幣,創下了歷史虧損新高。國泰航空公司主席賀以禮在今年6月的記者會上發言稱,「另一個選擇就是讓公司倒閉。今時今日,商業債券市場基本上把沒有政府股東大力支持的航空公司拒諸門外。」

可見,今年年中,國泰已經奄奄一息了。

危機之下,港府注資273億港幣試圖懸崖勒馬。這是港府首次以巨額資本入股私人公司,可見國泰之於香港航空業的意義。然而,在看不到盡頭的疫情面前,國泰這次還能像12年前一樣觸底反彈、起死回生嗎?


02

國泰航空一二事


不同於內地航司的「三足鼎立」,國泰航空在香港航空業中一直一家獨大。在收購香港快運前,國泰和旗下港龍航空在香港航空業的市佔率已經達到47%。2019年7月19日,國泰宣布完成對海航系航司香港快運的收購,布局廉價航空業務。至此,國泰系在港市場份額過半。

而站在國泰身後的,是太古集團和中國國航。早在1948年,太古就收購了剛成立兩年的國泰,布局商業帝國的航空業務。2006年,國航入股國泰,隨後又於2009年加購股權至近30%。此次,港府亦入局「輸血」,獲得了約6%的股權,成為國泰的第四大股東。

1990年,國泰趁著對手港龍航空陷入虧損之機聯合太古集團、香港中信集團對其發起收購,獲得對港龍的實際控制權。從此,國泰的發展一度順風順水。1997年,為紀念香港回歸,國泰還特別塗裝了一架「香港精神號97」。再後來,國泰就隨著香港機場一起從九龍搬到了大嶼山。

▲香港精神號97,圖源網絡

21世紀,雖然經歷了石油危機、衍生品投資失敗和經濟低迷,也屢次見證了員工抗議、股價暴跌和巨額虧損,國泰依然屢敗屢戰,也算是挺過了數次危機。然而,在今年疫情的迷霧下,國泰的股價瘋狂跳水,一度由年初的11.5港幣/股跌倒了近5港幣/股。

不同以往,此次危機並非周期性明顯的金融風暴,也不是只影響國泰一家公司的經營性問題。誰也無法預料疫情還將持續多久,香港民航客機何時能以往日的頻率飛出大嶼山。最近,國泰旗下的香港快運甚至推出了「1.5小時環島遊」的偽旅遊體驗,試圖挽回部分損失。

裁員、停飛、資產重組,國泰的未來尚不清晰;另一邊,東海航空出資的「大灣區航空」入局,預計最快於明年首航。香港的航空業,或許該變天了。


03

激烈競爭,世界級城市群容不得你喘口氣

大灣區的5.6萬平方公裡內,廣、深、港一字排開,三座頂級機場爭奪著粵港澳核心樞紐的地位。其中,香港國際機場仰仗著發達的旅遊業和頻繁的經貿往來,取得了旅客多元化、中轉比例高的優勢,成為了國際航空樞紐。2000年,香港機場的客運量排名僅在全球第22;2018年,這一名次上升到了第8位。

然而,海關的另一邊,廣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趕了上來。2010-2019年,深圳寶安、廣州白雲機場的客運吞吐量分別增加了98.2%和79.1%,而香港國際機場以41.4%的增長遠遠落後。2018年,廣州憑藉廣闊的腹地市場將與香港的機場客運量差距縮小到了490萬;2019年,遭受重創、屢次停擺的香港機場已被200公裡外的廣州機場甩在了身後。

曾經有人質疑,香港深圳兩地,機場距離近且航線多有重疊,似有重複建設之嫌。機場是不是越多越好?在蘇州,這個問題已經被討論了十多年。

2004年,時任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陸德明表示,蘇州不應該建機場,因為上海的浦東、虹橋機場完全能夠承載蘇州的物流、客運需求。16年過去了,作為GDP總量全國第六的最強普通地級市,沒有機場的蘇州陷入了尤為尷尬的境地。今年,蘇州人翹首以盼的「自己的機場」終於被列入國家規劃,長三角的機場群將再添一員新兵。

2004-2019年,長三角地區的GDP總量由2.9萬億元增長到23.7萬億元,翻了超過8倍;隨之而來的是日益密切的跨區域經貿活動和旅遊業的迅速發展,航空運輸業進入了黃金髮展時期。目前,長三角機場群已經建成23個通用民航機場,2019年地區旅客吞吐量達到2.66億人次。

未來,長三角的機場藍圖已經鋪開。今年5月,《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出爐,計劃未來在長三角新建9座機場,進一步完善地區空中交通網,打造世界級的機場群。

▲圖片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官網

儘管在中短途面臨著高鐵的激烈競爭,但全國範圍內航空運輸業仍在加速發展。2010年,中國大陸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航空與機場投資快步向前。2012年,國家發改委批覆了超過20個機場的新建和擴建項目,新建機場集中在西部和東北地區,助力區域經濟發展。

8年以來,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機場群吞吐量分別增長了105.9%、50.7%和48.5%,航空運輸業已經成為城市群競爭的主要載體之一。隨著產業不斷升級、人員往來愈發密切、高附加值人群和中產階層人群不斷壯大,機場已經是城市交通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於城市發展水平極高的香港來說,航空運輸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而香港航空業這次的重創,表面上標誌著大灣區灣內、灣外競爭拐點的到來,但實則更意味著香港經濟的巨大倒退。

即便如此,香港在金融、法律等生產性服務業上的優勢、自由的貿易政策和便利的聯繫匯率制度仍舊能將資本牢牢抓住。新加坡固然可以提供部分相應服務,但由於與中國大陸相隔較遠,新加坡的人員、資金、技術等要素往來遠不及香港。不可否認的是,香港自由貿易港的地位在中國仍無可替代。

短期巨大的陣痛過後,香港必將捲土重來。

(作者系《財經》實習研究員)

- END -

參考資料:

【1】中國民航局、國家統計局、香港政府統計處、香港旅遊發展局、雅虎財經

【2】樞紐機場與區域經濟發展——機場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張國伍

【3】Cathay Pacific outlook: HK Express & runway 3 are golden opportunities, CAPA

【4】航空觀察:國泰如何走出經營困境,重拾「香港精神」實現復興?,航空之家

【5】香港樞紐:一個十字路口的抉擇,國際航空研究院

相關焦點

  • 國泰港龍停運驚動港府,世界級機群為何「拋棄」國泰航空
    據鳳凰衛視《金石財經》欄目報導,運營了35年的國泰港龍未來將不會以此品牌復飛,以便集中資金進行市場推廣。國泰航空此次重組能否飛出陰霾?回首2020年1-5月的數據,國泰航空與國泰港龍載運乘客人次較去年同期下滑71.2%,運力下滑59.5%,收入乘客千米數下滑67%;載運貨物量較去年同期下滑29.7%,運力下滑27.9%,貨物及郵件收入噸千米數下滑22.3%。國泰航空顧客及商務總裁林紹波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對包括國泰集團在內的整個航空業均造成巨大衝擊。
  • 再見,港龍航空...國泰宣布大裁員並重組
    (路透社)近期盛傳裁員、重組的國泰航空集團今早宣布,將削減約8500個職位,同時旗下的港龍航空將從今天起停止營運。綜合港媒報導,國泰航空集團今早發出公告,宣布重組計劃,包括全資附屬公司港龍航空將從今天起停止營運。該公司擬尋求監管機構批准,由旗下全資附屬公司香港快運航空營運港龍航空的大部分航線。
  • 香港國泰港龍的命運
    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大裁員,也是疫情下第一滴大流血。21日國泰航空集團宣布大幅裁減約8500個人員,本地人員佔5900人左右。並即日停運旗下的港龍航空。留任的員工薪酬大減,比之前少達3.6成。港龍創立於1985年,有35年的歷史,2006年被國泰航空收購,港龍主要營運內地及亞洲短途航線。2019年因社會運動對國泰航空公司客運造成負面影響,不少航線減少或暫停。2020年,因疫情關係香港往返各地的航班大量減少,好多航班暫停。紮根香港35年的品牌突然停運,真的很可惜。
  • 從「不和你飛」到「想飛都難」……國泰大裁員,天災還是人禍?
    ,港龍航空停運。再加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航空業遭受重創。儘管如此,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要求停飛內地航線,發起「不和你飛」集會擾亂社會秩序,更揚言罷工要挾港府「全面封關」。今年初,他亦有份推波助瀾,聲言香港是「病毒中轉港」,支援港龍工會和黑醫護「醫管局員工陣線」齊齊搞罷工。譚文豪最終「自身難保」宣布辭去國泰機師一職,所以他才會「留任」立法會議員呢份「薪高糧準」嘅工,但就可憐了一班航空業員工。
  • 為「止血」關停港龍 國泰航空未來航向在哪?
    ,就有傳言稱國泰航空集團將有大裁員計劃。10月21日,國泰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泰航空」)正式披露企業重組方案:國泰航空集團將整體削減約8500個職位,約佔員工總數的24%,這是國泰航空集團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在此基礎上,國泰航空集團還宣布結束國泰港龍航空的運營,為其35年的經營史畫上了休止符。註銷國泰港龍航空這一品牌,國泰航空此次重組有何寓意?國泰航空又能否藉此走出陰霾?
  • 連國泰港龍都停運了...疫情之下,空姐們都去哪兒了?
    香港機場了,之後入關,或是轉機東南亞或是飛去英國,都挺方便的,只是熬了一夜,紅著眼睛。前幾天,國泰港龍航空停運了。心情觸動,仿佛往外飛的一條路突然間被掐斷。由於乘坐國泰港龍,大多是在後半夜,登機沒多久就調暗燈光,昏昏睡去,所以沒留下多少印象。空姐?是地道的香港女孩兒,眼神幹練,看起來是飛來飛去見過世面的樣子。國泰港龍航空,隸屬於香港的知名航司國泰航空集團,於1985年起家,後來幾易其主,最終難逃一劫,35年風雨路就此終結。
  • 別了國泰港龍航空,這聲再見早已註定
    新冠疫情以外,剛滿35歲的港龍航空早已面臨中年危機。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綦琦指出,港龍航空停運是國泰航空的「止血」之舉,借勢港龍航空停運開展大規模裁員是一種戰術,根本原因在於國泰航空在完全控股港龍航空後沒有做好差異化定位和轉型,以致今天遺憾收場。有人說這聲對港龍航空的「再見」,遲到了15年。
  • 旅客暴跌98% 國泰航空無奈裁員24%、停運旗下港龍航空……「旅遊氣泡」計劃能否帶來轉機?
    國泰航空表示,將要求駐港機艙服務員及機師同意更改其服務條件,以達至包括令薪酬更貼近生產力及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目標。國泰航空行政總裁鄧建榮在內部信中表示,公司今日內會通知絕大部分受影響員工,並提出離職方案。他形容裁員是一個令人痛心、但必須做出的決定,對此深感抱歉。
  • 從6月港府注資到10月港龍停運和公司裁員,國泰航空艱難地「活著」
    主要內容概括為:(1)整個集團會削減約8500個職位,相當於集團職位總數約24%;(2)國泰港龍航空將即時停止營運,航線由國泰航空及香港快運航空營運;(3)國泰航空將要求駐港機艙服務員及機師同意更改其服務條件;(4)2021年全年繼續實施高級管理層減薪安排
  • 國泰航空宣布重組計劃:將削減8500個職位,即日停運港龍航空
    疫情對航空業的打擊仍在持續,目前已經有航空公司快扛不住了。10月21日,國泰航空集團公布重組計劃,包括國泰港龍航空在內的國泰航空集團將整體削減約8500個職位,約佔集團職位總數24%;同時,國泰港龍航空將從即日起停止營運;公司還將要求駐港機艙服務員及機師同意更改其服務條件;公司將於2021年全年繼續實施現行的高級管理層減薪安排。
  • 終於,香港國泰航空自食惡果
    對於國泰此項決定,可以說是意料之中——畢竟在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國際航空業遭受毀滅性打擊的當下,國泰航空的日子不好過是板上釘釘的。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國泰航空除了全球削減8500個崗位之外還宣布將停運國泰港龍。這一決定可以說事實上讓國泰港龍(前港龍航空)這一擁有35年歷史的香港本土航空公司從民航舞臺上消失。
  • 國泰航空終止營運港龍品牌,這位潮汕隱形富豪有意爭航權
    新冠肺炎衝擊全球航空業,早前獲政府巨額公帑注資的香港航空業巨頭國泰航空,虧損不絕,並於10月21日宣布大重組救亡,旗下有35年歷史的國泰港龍航空即日停運。國泰在香港裁員5300人的消息也引發連鎖反應,香港國泰機師及空姐熱門居住地,包括東湧、愉景灣及青衣等,已出現機師或空姐減價沽貨、減租、退租等個案,這也成為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行動。
  • 國泰航空沒能逃過世紀大裁員:裁員8500人,員工自願降薪?
    ,香港國泰航空也不例外。國泰航空正歷經「世紀大裁員」在新冠疫情影響之下,香港最大的航空公司國泰航空發布了重組公告。據10月21日國泰航空公布的重組方案得知,將有8500個職位被削減,佔據了公司總職位的24%;旗下全資子公司國泰港龍航空將即時停止運營,這意味著將有2500名港龍航空失業,至今為止成立已有35年的港龍航空成為歷史。
  • 國泰裁員引發連鎖反應 機師空姐忙減價放盤 港府官員向國泰喊話了
    特區政府已要求國泰集團在考慮任何業務重整方案時,必須顧及對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及航空網絡的潛在影響,應充分考慮和盡力照顧員工福祉,減低對員工的影響;也要求國泰集團維持核心團隊和人才,確保日常營運,並為日後航空業復甦、重新出發做好充分準備。
  • 港龍終究還是被「折翼」了
    而在當時乃至以後的十多年的時間裡,隨著國泰航空的發展,這家英資屬性的航空公司已經幾乎壟斷了整個香港的民運航空業。,所以為了防止英方利用國泰航空長期壟斷香港航空業,於是在1985年我們就就香港的航空業問題想出了對應之策,那就是成立了港龍航空!
  • 港媒:國泰航空將裁員6000人,砍掉「國泰港龍」品牌
    同時,報導稱,香港國泰航空公司還將關閉下屬的區域性品牌、全資附屬公司國泰港龍航空(Cathay Dragon),以應對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所造成的巨大困境。據報導,原本香港國泰航空公司計劃在全球範圍內裁員約8000人,但在「政府干預」後,裁員人數佔比降至公司總勞動力的18%左右,其中香港地區將裁員約5000人。 知情人士還披露,由於受到疫情的嚴重衝擊,香港國泰航空公司不得不通過重組的方式來拯救其旗艦航司國泰航空,因此下屬的區域性品牌、全資附屬公司國泰港龍航空將被「砍掉」。
  • 張仲麟:國泰航空陷入危機之際,新的挑戰者已經悄然出現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仲麟】 2020年對世界航空業來說是自2001年911事件以來最糟糕的一年。而比911事件、08經濟危機等航空業大衰退更糟糕的是,由新冠疫情世界範圍內大流行所導致的航空業衰退可能得到2024年才能恢復。與預計長達四年的衰退期相比,911事件及08經濟危機真可以說只是「短痛」了。
  • 國泰航空要裁員了?
    國泰主席賀以禮坦言,「如沒有政府注資,集團可能會倒閉。」當時國泰就表示,管理團隊將在今年第四季前,向董事局建議集團的最佳規模及形式,以滿足香港的航空旅運需要。時隔三個月,國泰航空今日公布,國泰集團內的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將不會就第二輪保就業計劃提出申請。由於保就業計劃涉及不裁員協定,市場料國泰有關決定意味著公司將會啟動裁員行動。
  • 國泰港龍航空公司暫停營運!客艙配送哈根達斯的航司倒下了
    它的機隊與人員估計將與國泰航空一起,接受裁員和重組。在當前每個月倒賠20億元的情況下,國泰放棄港龍,實在是無奈之舉。1985年,曾經是香港第二大航空公司。國泰集團在今天的聲明中說港龍業務將暫時由香港快運接手,但港龍手中的航權能否直接過繼給香港快運,各國民航管理部門估計還要「審核」一陣子。
  • 國泰港龍航空即日停運,從此再無KA了
    如國泰航空集團今天剛公布的企業重組計劃即日生效!這項重組內容包括停運公司旗下的KA國泰港龍航空,並且整體裁員約8500人。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為航空業帶來嚴峻的挑戰,未來前景仍然非常不明朗,而復甦步伐顯然相當緩慢。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預測,航空客運量須待2024年才有望回復至疫情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