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航空集團10月21日公布企業重組計劃。主要內容概括為:
(1)整個集團會削減約8500個職位,相當於集團職位總數約24%;
(2)國泰港龍航空將即時停止營運,航線由國泰航空及香港快運航空營運;
(3)國泰航空將要求駐港機艙服務員及機師同意更改其服務條件;
(4)2021年全年繼續實施高級管理層減薪安排。
此輪重組計劃,再結合六月份國泰航空活動來自港府牽頭注資390億港幣資本重組,我們想聊聊國泰航空艱難地「活著」的問題。
問題1:為何港府出資「拯救」國泰航空?
回答1:港府為國泰注入流動性,救國泰於水深火熱的根本原因是:國泰必須活著。不僅為國泰背後股東,更是為香港經濟大局,佔有超過80%航權的國泰在確保香港連接全球方面,持續確保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港府出手救國泰,實則救香港。
問題2:國泰每月基本虧損25-30億,援救注資可撐一年多,但考慮到現在全球疫情,國泰前景是不是依舊不樂觀?
回答2:國泰轉危為機的關鍵還是香港自身。施政有方,社會穩定,疫情得控,經濟復甦,商旅客流,航空市場需求方能止跌回升,航空運輸業方能企穩向好。港府注資國泰,也充分向外界展示港府對香港未來的巨大信心。
問題3:國泰此次重組寓意何為?
回答3:國泰經歷了2019年半年有關因素影響和2020年初至今新冠疫情影響。雙重打擊基本「耗盡」了國泰儲備多年的現金流。雖然有港府牽頭的戰略性、拯救式「輸血」,但是香港航空市場仍舊持續低迷。此次重組方案也可以理解為國泰航空獲得注資後響應港府注資要求條款在業務重組和提質增效的「交作業」。
問題4:國泰註銷港龍是聚焦品牌,還是全面進軍低成本?
回答4:此次國泰停運港龍,可謂「止血」之舉。港龍股份轉讓給國泰後,戰略定位幾經調整,走到今天停運實屬可惜和遺憾。國泰沒有做好港龍的差異化戰略定位和轉型是根本原因,疫情打擊是導火索。借勢港龍停運開展大規模裁員操作也是一種戰術。香港快運參與接管港龍航線之舉並不是意味著國泰全面進軍低成本,只是港龍停運引發的航線再分配操作。香港快運只是品牌,港龍航線原本就是多為中國香港往返內地城市,窄體機即可執飛。國泰當前面臨的不是全服務和低成本模式問題,而是航空市場什麼時候能向好恢復問題。
問題5:國泰航空怎麼能「活著」?
回答5:民航業的服務屬性和國際屬性決定了其發展的被動性。新冠病毒疫情直接影響到的就是人員國際間流動和國際航空出行消費。因為防止疫情境外輸入,無法恢復中國香港原有國際/地區航班,又涉及相關技術限制無法完全恢復往返大陸通關,從而直接導致完全不能分享大陸航空市場強勁復甦紅利。總之,全球疫情控制成效得不到好轉、港府無法有效對接大陸防疫措施,中國香港航空市場將始終無法恢復,作為最大基地航司的國泰也將始終無法走出至暗時刻。國泰航空「活著」的靈丹妙藥在港府手中,聚焦於中國香港經濟重啟的時間和空間。
更多文章和觀點請訪問綦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