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兔二號幫助解密月球最大撞擊坑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順利工作677個地球日。△嫦娥四號巡視路徑圖基於探測點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將在第24月晝期間繼續向西北方向行駛,目標為玄武巖方向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
-
玉兔二號幫科學家解密月球最大撞擊坑:南極-艾特肯盆地
近日,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進入第24月晝。隨著「玉兔二號」月球車不斷前行,嫦娥四號核心團隊科學家利用傳回的第一手數據,持續產出科學成果,近期發表的研究成果稱:月球最大撞擊坑——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的撞擊,很可能穿透月殼,撞擊出月球深部物質。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迎來第24個月晝:月球最大撞擊坑被解密
11月10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隨著「玉兔二號」月球車向西北方向不斷前行,嫦娥四號核心團隊科學家利用傳回的第一手數據,持續產出喜人的科學成果。自軌道衛星實現對月球背面的遙感觀測以來,大量研究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存在鎂鐵質異常,相比返回樣品以及月球隕石,也有著不同的化學特性。而嫦娥四號通過對南極-艾特肯盆地撞擊坑底部濺射物層的探測,發現該區域鎂鐵質礦物特徵與遙感數據相似。
-
打開月球背面「隱秘的角落」,玉兔二號幫助科學家完整解密「月球日記」
但鑽孔樣品深度僅2米、而且鑽孔位置有限;月震波的方法空間解析度較低,難以識別月球淺層的精細結構。即使結合月震波、微波、地形地貌及小撞擊坑濺射物光譜分析等多種方法,也只能間接獲取一些粗略特徵。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懷抱玉兔二號抵達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中的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即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
-
嫦娥四號「玉兔二號」醒來工作 探索月球撞擊坑
今天,已在月球背面工作618天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再次受光照自主喚醒,分別於9月12日5時15分和9月11日11基於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在第22月晝期間將向玄武巖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駛。
-
嫦娥四號「玉兔二號」醒來工作,探索月球撞擊坑
今天,已在月球背面工作618天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再次受光照自主喚醒,分別於9月12日5時15分和9月11日11基於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在第22月晝期間將向玄武巖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駛。
-
玉兔二號數據揭示馮·卡門撞擊坑地形演化歷史
《中國科學報》11月25日報導,11月21日,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公布的消息,玉兔二號月球車結束寒冷漫長的月夜休眠期,受光照成功自主喚醒,恢復月面工作,進入第十二個月晝工作期。至此,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工作時長已突破300天,達到322天;「玉兔二號」月球車行駛裡程也成功突破300米,達到318.62米,實現「雙三百」突破。
-
嫦娥四號迎來第24月晝 月球最大撞擊坑被解密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月球車將在第24月晝期間繼續向西北方向行駛,目標為玄武巖方向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
-
玉兔二號開工探索月球撞擊坑
昨天,已在月球背面工作618天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再次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2月晝工作期。「玉兔二號」月球車將向玄武巖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駛,對兩個撞擊坑開展科學探測。(@中國探月工程)
-
#玉兔二號即將探測月球撞擊坑#
據@中國探月工程 ,在月球背面工作618天後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再次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2月晝工作期。「玉兔二號」月球車將向玄武巖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駛,對兩個撞擊坑開展科學探測。
-
玉兔二號再立新功!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懷抱玉兔二號抵達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中的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即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在此之前,作為玉兔二號的「前輩」,嫦娥三號依靠測月雷達開展了「邊走邊探」的工作,完成了首幅月球淺層結構剖面圖,揭示了嫦娥三號著陸區的地質結構和地質演化過程,並發現了一種新的巖石類型。基於這些發現,科學家揭示了該區域的火山活動歷史。
-
玉兔二號打開月球「隱秘角落」,科學儀器再立新功!
科學家們在月球車上搭載了許多科學探測儀器,其中的探月雷達為我們「解剖」月球、了解月表下面的情況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雷達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北京時間9月8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
-
月球被撞史:「玉兔」不用挖土也能考古,發現撞擊坑裡疊羅漢
嫦娥四號任務的「玉兔二號」月球車登陸神秘的月球背面南極的馮·卡門撞擊坑,不用挖坑動土,就用雷達「透視」發現這裡也存在疊羅漢的歷史。「玉兔二號」所站的這塊土地之下,分層累積著不同來源的土壤物質,有些是附近幾個撞擊坑濺射過來的,有些是火山噴發的結果。這是一本垂直的「編年體史書」,書寫了月球30多億歲的演化故事,標記著一些重要地質事件。
-
嫦娥四號實現雙三百突破,玉兔二號也立大功,或揭開月球最大秘密
然而不僅僅如此,「小兔子」在月球上還立下了一個大功勞。據中國多個科研團隊近日發表的論文,通過「玉兔二號」在月球上完成的探索,中國科學家已經揭示了「嫦娥四號」著陸區域馮·卡門撞擊坑地形演化歷史,為揭示月球奧秘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
月球背面地下有什麼?玉兔二號對月球「做CT」
之後,「玉兔二號」月球車便利用全景相機、紅外線光譜儀、測月雷達等先進儀器,對月球背面展開科學探索研究。2020年2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發布消息稱,國家天文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上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下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
玉兔二號揭示月背著陸點小天體撞擊歷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邱晨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我國科研人員日前對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開展研究,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揭示了著陸點小天體撞擊歷史。
-
「玉兔二號」又醒了,帶來月球背面一個大發現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在遙遠的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
-
玉兔2號超期服役一年多!首次發現馮卡門撞擊坑下方有特殊地層
編者按:嫦娥4號和玉兔2號月球車完成第20月晝工作,從2019年1月抵達月球表面後,玉兔2號如今已運行了1年4個月,設計壽命為3個月,玉兔2號超期服役一年多!通過月球車上的探地雷達,中國科學家發現馮卡門撞擊坑下方的物質與之前估計的相似,有特殊地層,至少被四層不同的熔巖流覆蓋,時間跨度可追溯到32億年前。
-
「玉兔二號」揭示月背不明膠狀物質可能身份:撞擊形成的角礫巖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玉兔二號」揭示月背不明膠狀物質可能身份:撞擊形成的角礫巖中新社北京6月19日電 (郭超凱 宋星光)記者19日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獲悉,此前「玉兔二號在第八月晝期間,這個帶有一定光澤的膠狀物質首先被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玉兔駕駛員」發現,並成功吸引了科學家們的注意。在探求未知的驅動下,科學家們精心制定了嚴密的駕駛方案,利用第九月晝的探測時間,對不明膠狀物質及其所在的新鮮撞擊坑進行了細緻的科學探測。
-
「玉兔」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本報記者 甘曉和「玉兔二號」一起「爬山」的雷達發回了令人振奮的數據。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了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懷抱「玉兔二號」抵達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中的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即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為探測人類嚮往已久的月表淺層結構,「玉兔二號」搭載了足夠先進的「黑科技」——測月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