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乾貨:如何創作炫人耳目的對話?

2021-01-09 故事研習社

研習君最近讀到幾篇文章,通篇看下來,全都是敘述,對話約等於零,研習君有一瞬間恍惚覺得自己讀的不是小說,而是狗血小報新聞。

當然還有一種更常見的現象,文中對話倒是不少,但每個人說出來的話都是一個味,研習君根本分不出來誰是誰。

其實一個人說話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一個人的特點,所以作者大大們,為了做好人物塑造,咱要在對話上多下些功夫了。

針對這個問題,研習君讀了一本專門講如何寫對話的書——美國作家詹姆斯·斯科特·貝爾的《如何創作炫人耳目的對話》,真的是乾貨滿滿!

之前研習君寫過《小說裡的人物對話該怎麼寫?海明威是這樣做的》,但是具體怎麼寫好對話呢?

那麼今天研習君就依據這本書裡的內容,把這些小tips整理出來,各位作者大大如有需要可以拿出小本本記一下哦~

「聲口日記」

「聲口日記」是詹姆斯建議作者們在小說籌備期做的練習。

具體內容是這樣的:以不同人物的口吻組織小說。類似於一種形式更自由的人物小傳,說白了就是像意識流一樣隨意想像,但一定要注意不同人物的特點。

這樣的「聲口日記」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避免人物一開口總是腔調一致的問題。

製作這份日記時,不要著急,不要指望一次就能全部完成。對於主要人物,可以寫著寫著回過頭來,添添補補,分析,打磨。對於次要人物,可以把日記控制得短一些。

關鍵在於要做到讓每一個在你的小說中發言的人物,都具備他/她獨特的用語模式。

研習君覺得做這樣的練習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時間允許,各位大大完全可以試著多寫幾版這樣的日記,除了對更好地把握人物特質有幫助外,對正式寫作之後的人物心理描寫,語言、動作描寫也會很有幫助,說不定會碰撞出意想不到的靈感呢。

出 聲

當你把自己所寫的對話讀出聲時,你會對它形成一種完全不同的把握,你的頭腦像是從外界「聽到」了它一樣。

詹姆斯建議可以(自己、讓朋友幫忙,或者用siri等人工智慧都可以)把文本「讀」出來,這樣一來,寫作者會產生一種全新的體驗。對於這個問題,故事君深有同感,寫作畢竟憑藉語感,而「讀」出來很有可能會更好促進語感的生發哦。

改寫電影腳本

詹姆斯認為這是一種很棒、同時又很辛苦的針對小說對話的訓練,就是去讀電影的腳本,然後把其中的場景改寫成敘述形式。

劇本主要由對話構成,夾雜著少許指令,可以把這些元素提取出來,重新寫成小說。寫完後再退回去,重新再看其中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思考:要如何改動,才能讓它效果更好呢?

研習君試著舉個例子,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屬於對話較多的家庭情節劇,我們可以試著把《飲食男女》中最後一家人一起吃飯的對話場景改寫成敘述體。原文如下:

梁母: 朱先生啊! 菜太多了啦,哎,快,快,快來。珊珊: 今天的這尾七星斑太大了,兩斤上下正好。梁母: 你看你,小孩吃飯,嘴這樣刁,以後長大就嫁不出去了。梁母:(眼看老朱三個女兒)你們有口福啊,爸爸會燒菜, 你們看這個「扣肉」,色、香、味全有了。老朱: 既然大家聚在一起能吃飯, 就是緣分。梁母: 是啊,我們雖然不是一家之親, 可也算是親如一家。老朱的話又被截去了。老朱:吔!既然是親如一家, 那就沒什麼話不能說的, 我有幾句話憋在心裡。很久了,我之所以不說,不想故意隱瞞什麼,我只是覺得不讓我個人的事情連累了家人,變成了一種負擔。其實一家人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照樣得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從心理產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其實,我不說也沒對不起誰,說了,只是不想再委屈求全,我這一輩子,怎麼做也不能像做菜一樣,把所有的材料集中在一起下了鍋, 當然吃到嘴裡, 是酸甜苦辣, 各嘗各的味。

研習君嘗試下,獻醜了,捂臉~改寫後的敘述體很有可能是這樣開頭的——

梁母望著還在忙活的朱先生,心裡湧出多年未有的暖意。終其一生,她都在操勞,到了晚年能遇到這樣一個知冷知熱、懂得疼人的男人伴著,也是幸事了。而他今天的用意,自己簡直太明白不過了。今天出門時她打量著鏡子裡的自己,雖然暮年女人的疲憊感也都有了,但畢竟年輕時的底子支撐她,讓那股氣不至於散了,微笑起來,眼睛裡還是有韻味的。這麼想著,心頭一暖,忍不住招呼朱先生:「朱先生啊! 菜太多了啦,哎,快,快,快來。」

研習君拋磚引玉,各位作者大大可以沿著這個思路,自己做點敘述練習,然後再回頭比較下這樣的寫法和劇本的不同,仔細想想這樣的對話要怎樣寫、怎樣改才能更生動靈活?這樣的練習確實比較辛苦,但是如果試一試,說不定會有幫助哦。各位大大看到好的劇本也可以共享啊~

即席表演

詹姆斯提出了一種「瘋狂」的練習方法:從維基百科上摘抄28個人物條目,每天選擇一個人物,站起來,用這個人物的口吻說話,去成為這個人物,用這個人物的身份活一天。

他的建議是:「不要思考,直接去做,做得準確與否都沒有關係,目的是拉伸你的思想。」

他給出的建議人物條目如下——

心不在焉的教授、動作英雄、外星侵略者、壞男孩、鄰家男孩、鄰家女孩、貓夫人、蛇蠍女、福爾摩斯式偵探、硬漢式偵探、書呆子、假小子、大亨、冰山校花……

今天看來,他給出的這28個人物建議可能略顯過時不接地氣。

那我們可以自己列出更多的適合類型寫作的人物條目來,比如呆萌技術宅男、二次元萌妹子、八面玲瓏會說話略心機的學生會女生、強勢霸道的中年女主管、暖渣一體的巨蟹座IT男、富二代霸道總裁……

隨你所想,任意添加,然後在家裡按他們的方式說話、行動。

單純練習

這是整個對話訓練的終端了,各位作者大大可以喘口氣,進行最後的衝刺啦~

內容主要是以練習為目的,書寫大量的對話。

設定一個圍繞兩個隨機人物的場景,讓他們儘可能地彼此不同。或者觀察公共場合中的兩個人,然後用一個場景寫下你認為他們或許會對彼此說的話。給他們不同的聲口,並讓他們的議程發生衝突。

經過這樣的練習,很有可能你的對話寫作能力已經獲得提高了呦。

【關注「故事研習社」,讓你的寫作不再迷茫。】

相關焦點

  • 如何創作炫人耳目的對話?你需要一本「創意寫作書系」
    本文選編自《如何創作炫人耳目的對話》一書。創作炫人耳目的對話,秘訣就是在每一個場景中,把這些目標和計劃置於各自的反面。假設你正在寫一本小說,主人公是生活在戰爭爆發前夕一位嬌生慣養的小姐。在這個故事裡,這位小姐(我們就叫她小斯好了)篤定心意,想要嫁給一位高大上的男人。然而問題來了。這位男人即將迎娶另一位姑娘的消息剛剛公布。現在,小斯必須迅速採取行動,不然將永遠失去她所愛的男人。
  • 重視創意寫作 激發創作活力(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隨著經濟和科技發展,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給創作者帶來豐富的寫作素材;如何駕馭這些新鮮題材,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也給創作者帶來全新挑戰。創意寫作涵蓋虛構和非虛構寫作,體裁上包括小說、詩歌、戲劇劇本、影視腳本、人物傳記等。目前,我國多所高校開設創意寫作課程,培養創意寫作研究生,並邀請國內知名作家擔任專職教師。
  • 傅小平《時代的低語》:對話當代知名作家,談文學,談創作靈感
    《時代的低語》與作家們對話,談文學,談創作,談對自己作品的解讀,也談人生的思考和領域。在作家們的內心世界裡,我們也看到了文學的意義。對話作家:怎麼看待寫作這件事?大作家史蒂芬金出版過一本回憶錄,叫《寫作這回事》,回憶的是他自己的寫作生涯。
  • 《創意寫作七堂課》:凌晨老師的科幻創作經驗談
    ,針對廣大科幻愛好者和有志於科幻創作、創意寫作的讀者朋友創作的一本寫作指導類書籍。在很多創作愛好者看來,創意寫作,尤其是科幻寫作由於其特殊的文體特性,一直有一定的創作門檻。但是近年來的科幻熱潮,又在不斷吸引更多的寫作愛好者加入科幻寫作的隊伍,而且大量科幻文學獎項,也在不斷給這個群體以鼓勵。這種情況下,細緻地了解科幻文學的前生未來,明了科幻創作的關鍵要點,掌握一些科幻創作技巧,成為許多人急需的知識。
  • 柏拉圖為何寫作對話錄?體現蘇格拉底哲學觀念
    張巍教授在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的講演  我想從兩個方面來對這個問題進行闡發,然後,試圖就這個問題進行回答,最後基於這種回答之上,對於如何更好地理解柏拉圖,我想給大家提供一些閱讀策略。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即探究柏拉圖為何寫作對話錄的原因不是最終的目的。我講演的目的在於我們如何更進一步、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圖的著作及其思想。  張巍1971年生,上海人。
  • 為什麼說《聊齋志異》的出現,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漢魏六朝時期,以鬼神妖怪為題材的「志怪」和記敘官僚、貴族、名士的「志人」小說,陸續出現。這些小說,有一定程度的人民性,又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代小說戲曲創作影響不小;但篇幅短小,故事粗簡,人物性格缺乏細緻的刻畫。
  • AOA辣妹雪炫躲保時捷偷愛 戀嘻哈Block B隊長Zico5個月(圖)
    雪炫與男友約會時為避人耳目,都會戴帽子、口罩 >韓國辣妹女團「AOA」人氣成員雪炫,被爆秘戀「Block B」隊長Zico!據報導,雪炫與Zico在3月時從演藝圈前後輩關係晉升戀人,雖然彼此行程繁忙,但仍努力抽空見面,約會模式多由Zico開車接雪炫至漢江附近兜風,或是在Zico家碰面,雪炫為避人耳目也多戴口罩和帽子遮掩。
  • 《走進國學》楊景龍: 「新天下耳目」的蘇軾詞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其文縱橫恣肆;其詩清新豪健;其詞更是開豪放一派,在題材、意境、寫作手法上均有不同於他人的品味。蘇軾的這些貢獻讓其在詞壇佔有重要地位,後人用「新天下耳目」來形容蘇軾詞作的獨特。  本期節目起,國家二級教授、安陽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中國詞學研究會理事楊景龍老師將和大家一起分享「新天下耳目」的蘇軾詞。
  • 愛耳目智能攝像機走進埃及科技展
    近日,愛耳目智能攝像機搭載百度雲平臺,首次在埃及高科技展上完美亮相。與此同時,正在埃及進行國事訪問的習近平主席與埃及總理伊斯梅爾一起參觀了此次由中國政府主辦的高科技展,而作為高科技創新產品的愛耳目智能攝像機更獲得了習大大的高度關注。
  • 《寫作這回事》:驚悚小說大王史蒂芬·金教你如何寫小說
    而史蒂芬也開始成名了,他也從此進入了創作黃金期。第二部分:如何寫出暢銷小說這一部分的小說寫作經驗,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如果你下定決心要做一個作家,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工具箱第3層: 風格要素從這一層我們就開始說真正的小說創作了敘事描寫和對話,這也是小說創作的三大構成部分——敘事、描寫、對話在我看來,短篇小說也罷,長篇小說也罷,都是由三部分構成的:敘事,將故事從A點推至B點,最終推至Z點,故事結束;描寫,把讀者帶進現場
  • 另類嘗試:創意寫作課顛覆老師學生對文學創作認知
    「莊老師以具體網絡文學作品為案例,細緻分析了如何『主角為王』;如何主角出彩,各個配角也出彩;如何主角是串角,其他配角則像珍珠鏈上的珍珠,諸如這樣的多視角多主角等各種不同情形。」北京大學創意寫作專業學生鄧溪瑤說。 寫作時腦子變得清醒了 「我初進北大中文系時曾被告知,中文系不培養作家。但我知道我的很多同學都是抱著作家夢進中文系的。」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薛靜這樣說道。
  • 新媒體科普寫作訓練營第三期招生簡章
    答疑解惑類的科普小品創作2 以故事為主體的科普創作3.  以包袱為導向的科普創作4.  以闢謠、駁斥為目的的科普創作5.  以小說為載體的科普創作課後作業· 練習今天教的第一個範式(答疑解惑類的科普小品文的寫作範式)2500字左右,嚴格限定在這個範圍,上下浮動不要超過100字。
  • 獄偵耳目
    其行動如何納入有效的法律監管?是否會有濫用的可能?袁連芳的故事或可鏡鑑。  袁連芳已過早地衰老了。年初的一場中風,讓49歲的他幾乎喪失咀嚼能力。一碗餛飩,需要他人餵入口中,袁仰起脖子,讓餛飩順著食道滑落。
  • 在人耳目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明·張岱《奇字問·序》:」近取《左(傳)》、《國(語)》、《史記》……諸書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釋之。」在人耳目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指都已熟知。 在人耳目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在人耳目(zài rén ěr mù) 成語釋義:表示為人們所聽到看到,都已熟知。
  • 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
    在2020年的最後2個月,這些作家們將與AI算法聯手,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開啟一場人機共創寫作的奇妙探險。AI寫科幻也有「神來之筆」人機如何共同創作科幻?在活動現場,身為科幻作家的陳楸帆親自演示了一下。
  • 「監獄、看守所耳目偵查」還需要嗎?
    無怪乎「耳目偵查」成為一些公安機關和偵查人員身懷的利器,而且往往作為獨門絕技,並不輕易示人。   然而,這種在法律條文中難覓蹤跡的「耳目偵查」,卻在實踐中被大量運用。比如2005年,湖北省當陽市第一看守所就在一名犯罪嫌疑人身邊安排了一名「耳目」,一舉破獲了一起六年前的命案。公安機關提出:「刑案『富礦』監所破案大有可為。」
  • 《標本師的魔幻劇本》 如何以「大屠殺」為題自由創作
    「大屠殺」的寫作選擇  如何將「大屠殺」放入自由創作的藝術領域,是個棘手的問題,這個事件長期以來拷問著人類道德的底線,如果將它當作藝術素材來變形或演繹的話,就極有可能是在扭曲或稀釋人類的良知。深受「大屠殺」影響的當代批評家喬治·斯坦納寫道:「我發現自己難以自信斷言,人文學科具有人性化力量。
  • 寫作沒有靈感,怎麼辦?三個方法,幫你找到寫作靈感
    當你在寫作中遇到了障礙,繼續前行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對於寫作新手。這個時候,埋頭坐著與「稿紙恐懼症」對抗是沒有用的。靈感「熄火」的時候,你得做點什麼。也許你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法。1.自由寫作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迎接」故事的靈感,但無論如何也寫不出一個字時,不要驚慌失措。你的問題不在於想不出東西可寫,而是沒有將想法寫出來的習慣。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克服自己的「打字機恐懼症」。隨便寫點兒什麼。先培養起寫作的習慣,提筆化字的習慣。
  • 作家與AI共同創作,亦是在培養「助手」
    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這些作家們將與AI算法聯手,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開啟一場人機共創寫作的奇妙探險。(《科技日報》11月4日) 近幾年,AI技術快速發展,其對傳統文字領域的衝擊,大家有目共睹。在一些地區,AI甚至有取代傳統新聞編輯工作的趨勢。
  • 叔侄蒙冤入獄無人擔責 警方「獄偵耳目」遭質疑
    本報記者周喜豐浙江、安徽報導  「獄偵耳目」  2006年4月13日,中央電視臺第12頻道《第一線》欄目推出「浙江神探」系列報導之「無懈可擊聶海芬」。  該報導稱,杭州市政法界流傳著「三大女殺手」之說,時任杭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預審大隊大隊長的聶海芬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