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中國科學家利用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功揭示T細胞受體...

2020-12-06 生物谷

2019年9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利用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single-particle cryogenic electron microscopy)對人類T細胞受體複合物進行了研究。

圖片來源:NIAID

T細胞主要扮演著在機體感染過程中發揮免疫反應的角色,此前研究結果表明,每個T細胞都有著自身的特殊受體,其對於其它細胞所產生的蛋白質非常敏感,如果特定蛋白被檢測到的話,T細胞就會被激活並且嘗試破壞異常的細胞;研究者表示,T細胞受體包括8個蛋白質,其中6個都是CD3蛋白,另外兩個則是TCR蛋白。

在一個既定的T細胞中,TCR蛋白存在於細胞膜外部,這就意味著,其是負責檢測外源性蛋白受體的一部分,CD3蛋白則存在於細胞膜上(呈螺旋狀),其能充當細胞和TCR蛋白之間的交流系統,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特殊類型的電子顯微鏡研究了TCR和CD3蛋白相互作用和交流的多種方式。

此前研究中研究者發現有兩種類型的TCR蛋白(TCRα和TCRβ)和4種類型CD3蛋白(CD3ε、CD3γ, CD3δ和CD3ζ),他們認為每一種類型的蛋白質在檢測外源性蛋白上都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研究者希望能利用解析度為3.7埃的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對每一種蛋白質所扮演的角色進行深入研究。

研究者指出,我們的成像結果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揭示了T細胞或能以一種方向選擇性的方式來發揮作用,當其識別抗原時其能充當一種力學傳感器,其還能在一個方向上與配體進行結合,研究者希望能夠深入研究CD3螺旋結構的跨膜束,其能以平行的方式存在,相對於代替脂質溶解蛋白質的膜材料。本文研究結果或能為後期科學家們深入研究機體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也有望幫助開發諸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種人類疾病的新型療法。(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De Dong, Lvqin Zheng, Jianquan Lin, et al. Structural basis of assembly of the human TCR–CD3 complex,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537-0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了原子解析度水平
    核磁共振光譜,X射線晶體學和低溫電子顯微鏡是目前使用的三種主要結構生物學技術。在這三種方法中,低溫電子顯微鏡已成為當前確定大型動態複合物結構的有效方法,事實證明,其他方法很難獲得這種認知。研究人員報導了使用稱為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的方法獲得的最清晰的圖像,從而首次確定了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
  • 研究人員通過密度圖修正成功優化低溫電子顯微鏡圖譜
    研究人員通過密度圖修正成功優化低溫電子顯微鏡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0 16:07:16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Thomas C.
  • 顏寧團隊利用單粒子冷凍顯微鏡成功揭示嵌入到脂質體中的膜蛋白的...
    近年來,在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cryogenic electron microscopy)技術的幫助下,科學家們就開始慢慢解決多種膜蛋白的成像問題了;近日,一篇發表在PNAS雜誌上題為「Cryo-EM analysis of a membrane protein embedded in the liposome」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普林斯頓大學顏寧課題組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就利用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這幾年,低溫電子顯微鏡的相關文章有很多:2015年一年,這個技術就用於100多個分子的結構研究。X-射線晶體衍射只能對單個、靜態的蛋白晶體成像,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對蛋白的多種構象進行成像,幫助科學家們推斷蛋白的功能。現在低溫電鏡迅猛發展,專家們正在尋找更大的挑戰作為下一個解析目標。對很多人來說,最想解析的是夾在細胞膜內的蛋白。
  • 結構生物學裡程碑: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時代來臨
    低溫電子顯微鏡震驚了結構生物學。過去30年裡,低溫電子顯微鏡揭示了核糖體、膜蛋白和其它關鍵細胞蛋白的精細結構。這些發現都發表在頂級雜誌上。結構生物學家們表示,毫不誇張地說,低溫電子顯微技術正處於革命之中: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快速生成高解析度的分子模型,這一點遠超X射線晶體衍射等方法。依靠舊方法獲得諾獎的實驗室也在努力學習這一技術。
  • 新冠病毒原子圖曝光:低溫電子顯微鏡助力研製疫苗
    (圖像源自新聞視頻截圖)2月19日,美國科學家團隊宣布,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冷凍電鏡低溫電子顯微鏡立功美國科學家利用中國公開提供的病毒遺傳密碼,開發了一個病毒刺突蛋白的樣本,然後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對刺突蛋白進行成像。美國科學家還通過冷凍電鏡Cryo-EM解析出新冠病毒首個S蛋白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發現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的在多數時候其三個受體結合域中的一個發生了旋轉,使得其更容易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相互作用。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這幾年,低溫電子顯微鏡的相關文章有很多:2015年一年,這個技術就用於100多個分子的結構研究。X-射線晶體衍射只能對單個、靜態的蛋白晶體成像,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對蛋白的多種構象進行成像,幫助科學家們推斷蛋白的功能。  現在低溫電鏡迅猛發展,專家們正在尋找更大的挑戰作為下一個解析目標。對很多人來說,最想解析的是夾在細胞膜內的蛋白。
  • Nature背靠背:技術革命!冷凍電鏡技術首次達到了原子解析度
    單粒子電子冷凍顯微鏡(cryo-EM)是解決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有力方法。透射電子顯微鏡,檢測器和自動程序的技術發展,加上用戶友好的圖像處理軟體以及不斷增長的計算能力,使cryo-EM在過去十年中成為成功且不斷擴展的技術。
  • 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有望精確鎖定和成像病毒體
    原標題: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有望精確鎖定和成像病毒體 去年,一種名為低溫電子顯微鏡的尖端科學成像技術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該委員會稱其為「生物化學革命」。這項技術使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在自然狀態下可視化生物分子, 而一年之後,這項技術就已經開闢了一些激動人心的可能性。
  • 諾貝爾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有望精確鎖定和成像病毒體
    去年,一種名為低溫電子顯微鏡的尖端科學成像技術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該委員會稱其為「生物化學革命」。這項技術使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在自然狀態下可視化生物分子,而一年之後,這項技術就已經開闢了一些激動人心的可能性。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用它以前所未有的細節對高潛力的致癌病毒進行成像,現在讓他們思考如何通過基因改造來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
  • Nature:利用smFRET成像技術揭示腎上腺素激活的G蛋白偶聯受體變化
    Scott Blanchard和他的團隊利用他們開發出的這種基於相機的成像平臺追蹤G蛋白偶聯受體(GPCR)如何對它們的環境作出應答。圖片來自 Dr. Daniel Terry/Weill Cornell Medicine。
  • 中國科學家Nature發文,首次解析T細胞受體複合物結構
    8月28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教授團隊在《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題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組裝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of assembly of the human TCR-CD3 complex)的研究文章(Article)。
  • Nature:核糖體與SRP及其受體組成特殊複合體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膜蛋白是插入到細胞膜的蛋白,例如信號受體。在蛋白定位及轉運過程中有一個特殊的分子複合物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由活躍的核糖體(細胞內的蛋白合成機器)與信號識別顆粒(SRP)以及其相應的受體組成的特殊複合體。在新研究中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第一次針對這一特殊的分子複合體進行了結構成像分析。
  • Nature:我國科學家揭示鈣調蛋白調節RyR2受體機制,為治療心臟病...
    2019年7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心肌收縮是由鈣離子流入細胞質觸發的,最初是由Cav1.2介導的細胞外環境中的鈣離子流入觸發的,隨後是由蘭尼鹼受體2(ryanodine receptor 2, RyR2)介導的肌漿網鈣庫中的鈣離子流入觸發的。蘭尼鹼受體是已知最大的離子通道,由分子量大於2兆道爾頓(MDa)的同源四聚體組成。
  • 電子冷凍顯微鏡:利用廉價技術製作高解析度圖像
    哈勒-維滕貝格馬丁路德大學(MLU)的生物化學家們使用標準電子低溫顯微鏡獲得了令人驚訝的好圖像,與更複雜的設備拍攝的圖像不相上下。他們幾乎在原子水平上成功地確定了鐵蛋白的結構。他們的成果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近年來,電子低溫顯微鏡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揭示蛋白質結構方面。
  • Nature 中文摘要|08 October 2015
    in Africa between 2000 and 20152000-2015年間非洲的瘧疾防治措施對當地惡性瘧原蟲的影響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6/n7572/full/nature15535.html本文中作者對2000-2015年間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瘧疾情況進行了分析
  • Nat Protocols:利用低溫光學和電子顯微鏡聯合技術觀察並研究活體...
    圖片來源:www.phys.org2017年1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光鏡和電鏡研究領域的巨大進步目前正在改善科學家們對多種病毒可視化研究的能力,比如HIV、呼吸道合胞體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以及寨卡病毒等,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Protocol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埃默裡大學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低溫相關的光鏡和電鏡工作流
  • 【盤點】6月2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
    「新視野號」揭示了冥王星表面上吸引人的細節情況,包括被稱為「史波尼克平原」的一個填滿冰的巨大盆地,它在冥王星的地質活動中居中心地位。「史波尼克平原」 表面(大部分由氮冰構成)很大部分被分成不規則的、直徑幾十公裡的多邊形,其中心比邊緣高出幾十米。本期Nature上的兩篇論文分析了 「新視野號」 拍攝的這一多邊形地域的圖像。
  • Megabodies助力單粒子冷凍電鏡揭示蛋白質結構
    Megabodies助力單粒子冷凍電鏡揭示蛋白質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42:23 比利時 VIB-VUB結構生物學中心Jan Steyaert和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A.
  • 賽默飛推多款材料科學與生命科學電子顯微鏡
    我們正在推出基於我們領先的電子顯微鏡平臺的新產品,向客戶展示我們的廣泛分析技術如何推動他們在材料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   加速冷凍電子顯微鏡革命   Thermo Fisher繼續擴大其業界領先的平臺,使蛋白質,蛋白質複合物和其他生物分子結構的分析更快,在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領先十多年的領先地位,更容易和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