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以研究太空而聞名,但他更關心地球上的生命

2020-12-03 天文在線

史蒂芬·霍金,人們將永遠銘記這位為人類探索外太空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他對合併量子力學的概念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讓我們對黑洞有新的理解。而他的代表作《時間簡史》,讓高深莫測的自然宇宙和歷史概念為大眾所接受。該書自1988年出版以來,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已經售出1000萬本。他在書中寫道「記住要抬頭看星星,而不是低頭看自己的腳。」

這位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於3月14日去世,享年76歲。儘管他對宇宙的奧秘很感興趣,但他對解決地球上的生命問題更有興趣。

圖源:gdtdyy

霍金在探索宇宙之餘,也關注著經濟分配不均帶來的移民問題、人工智慧和氣候變化等,作為公眾倡導者,他在這些問題上總是直言不諱。2016年為《衛報》撰文時,他警告稱,未來幾年,全球化和自動化的加速可能會大幅降低世界各地的生活水平,並敦促世界各國領導人和各行各業精英交流合作,以便解決這一問題:

隨著某些工作崗位乃至整個行業的消失,我們必須幫助人們接受再培訓,以便他們能夠融入新世界,與此同時也要提供經濟支持。當下,如果社區和經濟不能應付移民們的大量需求,我們必須作出更多努力來促進全球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說服數百萬移民留在他們自己的國家謀生。

對人工智慧給人類帶來的潛在的威脅,霍金也表示十分擔憂。他在2014年高速BBC,這項技術可能「意味著人類的終結」。他最擔心的是人工智慧可能會脫離人類的控制:「它會自己啟動,並日益加快自我更新的速度。而人類受生物學上的限制,無法達到高速的進化,將被人工智慧取代。」

(MIT神經學教授:人工智慧如嬰兒大腦可不斷學習)

氣候變化是霍金經常談及的話題之一。對美國總統唐納·川普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的舉動,他接受BBC採訪時回應表示:「我們已經接近全球變暖不可逆轉的臨界點。川普的行動可能會把地球變成另一個金星——溫度高達250°[C],硫酸如雨般傾瀉而下。氣候變化人類的當務之急,情況已經十分嚴峻,如果我們立即採取行動,還為時不晚。」

(聯合國稱氣候變化對海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圖源:Chinadialogueocean

霍金這些警告,讓人覺得他似乎對人類的未來很悲觀。確實,就在去年,他提出,如果人類想要生存下去,需要在100年內離開地球,移居到另一個類地球的星球。雖然人類面臨的威脅大都是自作自受,但他對這些問題的高度認識,源於他對生命奇蹟誠摯的欣賞。

(霍金警示人類要在100年內離開地球,但他對人類仍懷期待)

事實上,在2013年接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採訪時,霍金被問及如果現在重新開始職業生涯,他會如何選擇。當時他的回答就表露出了對地球生命的關注:

如果我現在開始研究,我可能會研究分子生物學,生命的科學。克裡克和沃森在1953年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和遺傳密碼。而1957年選擇專業的時候,我卻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霍金的去世之時,他的粉絲紛紛在網上留言,感謝他做出的貢獻,讓人類能夠在浩瀚的宇宙中,換一個角度審視自己。他一定希望我們能夠多抬頭看星星,但是紀念霍金最好的方式,也許是在我們有生之年,盡我們所能,去保護地球上的生命。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Sarah Todd-我還二不二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史蒂芬·霍金去世,他預言:2600年地球或變成「火球
    比起霍金的科學造詣,更令大家熟知的,應該就是他的病症了!我今天的演講,是關於在宇宙這一背景下,地球和人類所扮演的角色。為了最好地闡述,我需要從兩個維度出發,一是思考人類的未來,二是研究我們探索太空、尋求其他潛在宜居星球的選擇。我今天的目的,是問大家兩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做什麼才能夠確保,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人類的未來達到儘可能完美?其次,我們為什麼要考慮探索其他宜居星球?
  • 史蒂芬·霍金的最後一次演講
    據BBC、英國天空新聞等多家媒體,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作為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與羅傑·彭羅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內的彭羅斯–霍金奇性定理,並提出霍金輻射理論,為現代物理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霍金21歲時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但他憑藉驚人的才華在輪椅上完成了人類最為壯闊的探索和想像。僅以本文緬懷史蒂芬·霍金。
  • 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他預言:2600年地球或變成「火球
    比起霍金的科學造詣,更令大家熟知的,應該就是他的病症了!我今天的演講,是關於在宇宙這一背景下,地球和人類所扮演的角色。為了最好地闡述,我需要從兩個維度出發,一是思考人類的未來,二是研究我們探索太空、尋求其他潛在宜居星球的選擇。我今天的目的,是問大家兩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做什麼才能夠確保,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人類的未來達到儘可能完美?其次,我們為什麼要考慮探索其他宜居星球?
  • 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 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我想不會有任何一個人用殘疾人定義他,他的偉大和精神意志已經遠遠超過了對他外貌的評價,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奇蹟。」——Joshua,英國物理學家「媽媽,那個人怎麼那麼奇怪?」「孩子,千萬不要小看他他可是霍金,是個偉人。」小時候媽媽是這麼跟我說的,那時我還讀不懂他的理論,不知道黑洞是什麼,以為黑洞就是宇宙中一個,黑色巨大的未知的洞而已,更不知道三維空間。今天,是全人類都感到惋惜的一天,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 地球上的生命可能要歸功於「太空糖」
    1969年,一顆46億年前的隕石墜落地球。這使得澳大利亞的一個鄉村小鎮上,到處都是一塊又一塊發臭的黑色巖石。更重要的是,它讓科學家們欣喜若狂。 眾所周知,默奇森隕石不只是一個怪誕的地方新聞,並且它是真實存在的。
  •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小行星嗎?空間站上的細菌實驗加強了這一假說
    科學史上最神秘的謎題之一就是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的?泛精理論的支持者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小行星所帶來的。早期地球遭受許多次小行星撞擊,由於當時大氣稀薄,在達到地面之前並不會發生燃燒,這使得一些依附在小行星上的極端微生物存活了下來。
  • 金星生命從地球來的,地球生命從太空來的,生命到底從哪裡的?
    是對流層是最靠近地球表面的大氣,佔整個大氣質量的75%,在低緯度地區,對流層的厚度一般在17-18公裡。隨著海拔的升高,生存環境就越惡劣,不僅溫度更低、氧氣更少、紫外線也更肆無忌憚。那麼地球的大氣層有生命的存在嗎?
  • 史蒂芬·霍金去世,仰望星空的人成為了星空
    霍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現象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作為當代理論物理的代言人,霍金對於在公眾面前宣傳理論物理作用的影響力更無人能及。
  • 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太空巖石
    為了理解擺在我們面前的事物 - 在地球上的生命之前和地球本身之前 - 科學家們需要尋找那個神秘的遙遠過去的線索。這些線索以小行星,彗星和其他小物體的形式出現。就像通過法醫證據篩選的偵探一樣,科學家們仔細研究這些小體,以了解我們的起源。他們講述了無數流星和小行星在行星上下雨,在太陽下燃燒,射出海王星軌道或相互碰撞並碎成小體的時候。
  • 生命得益於「太空糖」存在於地球上
    事實上,這塊隕石保存了太陽系的一些最早的化學物質,根據最新的研究,它含有人們長期追尋的關於地球生命起源的線索。在本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上刊載的一項新研究成果中,報導了這些隕石中存在核糖和其他糖類。核糖是糖類的一種,與磷酸基團一起組成了RNA的聚合分子組鏈。
  • 馬雲對話馬斯克:我不關心火星 我對地球更感興趣
    就在昨天,馬斯克在其社交網絡上發文稱,總有一天,「星際飛船會在火星著陸」。「探索火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宇宙的本質。而且,地球確實有被外部力量破壞的可能,以至於我們只能搬到另一個星球去生活。而人類應該聰明一點,通過星際移民保護人類的未來,使文明不被滅絕。」他說。與馬斯克不同,馬雲是堅定的「地球派」。
  • 地球早期生命可能從「毒溫泉」開始 研究有助在太陽系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形式
    生命起源一直是困惑科學家數十年的未解謎團,目前,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早期生命可能是從「毒溫泉」開始的,同時,深入了解地球上複雜分子的形成過程,將有助於指引我們在太陽系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形式。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生物物理學家大衛·德默(David Deamer)用45年的時間探索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進化的,他開始研究脂質,即構成細胞周圍膜的油性分子。德默是溫泉-生命起源論的大力支持者,他曾證實地球溫泉可以產生類似氣泡的囊泡,該囊泡外層是脂質構成。像這樣的結構可能是現代細胞的祖先前體。
  • 每天了解一個人——史蒂芬·霍金,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17歲時,霍金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牛津大學,從小就對自然充滿著好奇的他,選擇了攻讀自然科學。他很喜歡熱鬧,善於交際,相對於圖書館,校園舞會和私人派對或許更有吸引力。霍金的機智、幽默和超高的智商,很快就成為一顆顆耀眼的明星,大家都稱他為「小愛因斯坦」。
  • 細菌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的意味:莫非地球生命真的可能來自外星?
    日本進行的一項太空實驗顯示,某些類型的細菌可以在太空存活 3 年。這挑戰了人們對生命的存在需要嚴苛條件的假設,並且支持了「泛種論」假說——該假說認為,地球的生命可能起源於隕石攜帶的微生物。研究成果發布在了《微生物學前沿》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 天外飛石上攜帶生命,科學家:地球生命可能是從太空起源的
    地球生命的起源從未被真正地說明過,生命從哪裡開始的,雖然有些猜測,但是沒人說得清。但是一直存在著一種開放的可能性,生命,是從太空來的。天外飛石2019年4月23日,晚上九點多,馬西婭·坎波斯·穆尼奧斯在房間裡悠哉地看著電視,突然轟隆地一聲巨響,她哆嗦了一下,家裡的狗開始狂吠,似乎不好的事情發生了。
  • 霍金多次警告人類,200年內必須離開地球!他發現了怎樣的秘密?
    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著若干個星球,從適宜居住的環境來看,地球無疑是最好的。 但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生前多次警告人類:有機會就想辦法離開地球,霍金先生為何會發出如此可怕的警告?他到底發現了什麼?
  • 紀念丨史蒂芬·霍金去世,仰望星空的人,成為了星空
    霍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現象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比起霍金的科學造詣,更令大家熟知的,應該就是他的病症了!
  • 宇宙裡再見,史蒂芬·霍金
    《萬物理論》講述了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始於劍橋大學的愛情故事及霍金患病前後的勵志傳奇。這部電影的主演還獲得2015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雖然影片主線是愛情故事,但多處都體現了霍金對科學的專注。
  • 細菌可以在太空中生存很長時間,所以生命是移民到地球上的嗎?
    細菌可以在太空中生存足夠長的時間到達火星。地球上的生命出現於大約40億年前,科學家們對此非常肯定。然而,他們還沒有弄明白的是,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深海火山噴出的是最初生命形式的基石嗎?是閃電把它們轟出來的嗎?他們是從別處搭便車到地球的嗎?
  • 盤點霍金「觸電」當主角:關心宇宙與愛情
    霍金「觸電」,關心宇宙與愛情  蔣肖斌  3月14日,史蒂芬·霍金去世。在這天刷屏追懷霍金的80後90後們,人生中第一本科普讀物,說不定就是《時間簡史》。  除了寫書,霍金從不害怕被搬上銀幕或螢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