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新聞·調查|體溫測量多次難超36.5度,為什麼我們「變涼」了?

2021-01-09 上遊新聞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朱婷 文/圖

疫情防控期間,不少公共場所、企事業單位、小區門崗都採用額溫槍或者測溫儀來測量進出人員的體溫。被測試得多,不少人也開始留意自己以前未曾關注過的體溫。這不,南岸區的秦先生就因為被測出體溫是33.3度,懷疑自己是「冷血動物」。

使用額溫槍測出的體溫真的準確嗎?天冷時和天熱時,在戶外測出的體溫,會不會有變化?不同年齡、性別,體溫是否又有不同?來看記者的調查。

▲網上售賣的手持紅外測溫儀(網絡圖片)

體溫測量多次 難超36.5度

近日,家住江北區長安麗都的王女士告訴記者,每次回到小區,物業保安用額溫槍給測量體溫時,自己的體溫都不會超過36.5度,甚至有一次還被測量出35.5度。「我記得原來看書,書上有說,人體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度。我還問了許多朋友,他們測出來的體溫也很少超過36.5度。這是為什麼?怎麼跟書上說的存在差異呢?」

人體體溫難上36.5度?為此,記者採訪了一些市民。

家住渝北空港新城的胡女士告訴記者,因為上班的緣故,工作日她每天至少要測量兩次體溫。「不過,每次測下來體溫都不會超過36.5度,一般在35.5度到36.2度左右。」自己沒有過分留意體溫,只要身體沒有感覺到不舒服,應該就是正常的吧。

家住渝中區肖家灣某小區的鄭女士表示,在小區或工作單位都要進行體溫測量,體溫多數都在36.2度左右,即使有時買菜回來走熱了,測量結果也不會超過36.5度。

▲渝中區一小區大門處,物業保安對進入小區的人員進行體溫測量

測出僅33.3度 懷疑自己是「冷血動物」

28歲的秦先生家住南岸區長江村,他告訴記者,自己身體健康,最近這段時間,每次外出回到小區,小區保安人員都要用紅外測溫儀對他進行體溫檢測。不知道為什麼,近期幾次測量,他的體溫都比較低,最近一次測量為35.3度。

「35.3度,在我看來都不算低了,前段時間,我還被測出過33.3度。」秦先生告訴記者,測出33.3度後的那幾分鐘,自己內心充滿疑惑,先是懷疑測溫儀壞了,但又一想,測溫儀時刻在用,要是壞了,保安肯定會發現並及時更換。然後,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冷血動物」,「冷血動物的體溫都是隨外界氣溫而變化,天氣越冷體溫越低,最近氣溫低,所以我測出來只有33.3度。」回家後,讀理工科的他仔細想了想,覺得並非如此。「這段時間,重慶的氣溫較低,進小區測量體溫前,我都是在戶外,額頭也是露著的,就算是路上走累了,額頭出了汗,也很快冷下來。這樣,測額頭測出來的溫度肯定會偏低嘛。」

為此,記者諮詢了部分小區物業和在城市公共運輸工作的人士,他們表示,疫情防控期間,他們嚴格落實乘客體溫檢測,針對體溫超過37.3℃乘客,會嚴格按照規定進行信息登記、留置觀察、移送處置。

家住南岸區海棠溪的石女士也給記者分享了朋友的一個案例。「我朋友是一名孕婦,一直有做孕期瑜伽。最近,她去一家瑜伽房試圖鍛鍊,結果被測出來體溫太低,說只有33度,沒能進入瑜伽房。」石女士說,自己也有印象,讀書時,高中生物課本有一節專門講了人體的溫度,口腔溫度為37.2度,腋窩溫度為36.8度,直腸溫度為37.5度,為何還會測出來33度?

▲南岸區一廠區,保安對進入人員進行體溫測量

環境不同會有差異 數值過低不排除儀器原因

記者分別諮詢了在廣東深圳從事紅外測溫儀生產的一家電子公司和在重慶從事額溫槍貿易服務的老布。

在廣東深圳從事紅外測溫儀生產的一家電子公司工作人員江先生告訴記者,目前,市面上大多數測溫儀或額溫槍都是利用紅外線技術開發而成,可用於測試物體溫度以及人體額頭、耳朵、手腕的溫度。紅外測溫儀由於與人體非接觸、測量時間短等特點,疫情防控期間,被廣泛應用於車站、商圈、超市、小區門崗等場所的初篩,因此,他們訂單也增加了不少。

在重慶從事額溫槍貿易服務的老布向記者介紹,市面上多數紅外測溫儀屬於家用和醫用,雖然紅外測溫儀能夠快速測溫,但是會受外部環境影響,比如溫度較低,測試額頭的話,測出來的體溫就會有偏差,一般來說,偏差溫度會在0.2至0.5度左右,如果是溫度過低,可能偏差還會在1度左右。一般情況下,在25度的室內,測試額頭的結果是比較準確的。如果室外溫度較低,可選擇測試手腕或者脖子;如果運動後額頭出汗,也應該擦拭汗液或者等一段時間之後再進行測量,這樣測量出來的結果相對來說,較為準確。

老布分析,如果測試額頭出來的數值差異比較大,像33度這種,除了外部環境溫度、個體差異以及測量方式的不準確,可能也跟測溫儀本身有關,「家用或者醫用的測溫儀測量範圍在32度到43度,差異過大,不排除使用了工業級別的測溫儀。」

▲軌道交通1號線小什字站,紅外測溫系統對經過乘客進行體溫測量

輕度變化正常 都市人散熱多體溫有所下降

記者查詢資料發現,1851年,德國內科醫生溫德利希在萊比錫市收集了2.5萬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這些體溫數據從36.2度到37.5度不等。溫德利希取中間值,確定了人體溫度大約為37℃的標準數值。然而,網上又有說法表示,自19世紀以來,人體的體溫在下降。真是這樣嗎?3月3日,記者專訪了陸軍特色醫學中心急診科主治醫師劉春光。

劉春光表示,溫德利希的說法在其所處時代是正確的,伴隨著測量方法的改進,現在,我們教科書所學的腋下正常體溫在36度到37度之間,所以,平均值會在36.5度左右。

進行體溫測量時,測試部位、時間、季節以及個體差異等因素,都會影響測量結果,所以測出的體溫在正常範圍內可有輕度變化。譬如,下午較早晨體溫相對要高,但一般相差小於1度,所以,現在認為正常體溫不能簡單以一個數字37度來表示。

值得說明的是,正常人的體溫受體溫調節中樞所調控,並通過神經、體液因素使產熱和散熱過程呈動態平衡,保持體溫在相對恆定的範圍內。現代的都市人,工作壓力大、運動少、空調用得多,導致產熱減少,散熱增多,所以,測得的體溫相對有所下降,但都在正常範圍內,不會影響我們的正常代謝。

水銀體溫計最準確 成年女性體溫高於男性

劉春光告訴記者,測量體溫的方式主要包括口測法、腋測法、肛測法三種。其實,最接近人體體溫的測量方法是測直腸內溫度,也就是肛測法,但是臨床中很少運用。常用的腋下測溫也較為準確。

目前,測量體溫的工具主要包括四種:傳統的玻璃制水銀體溫計;電子溫度計,準確也方便攜帶;耳溫或額溫槍體溫計,居家可備;紅外線體溫計,快速便利。所有測溫工具中,水銀體溫計測量最準確,所以,臨床用得也比較多,選擇水銀體溫計測溫時,首先擦乾腋下的汗水,測量時間一般停留5到10分鐘。

劉春光還表示,在他的日常工作中,接觸到的患者,測量出來的體溫一般都在38度左右;正常體溫一般在36度到37度左右。在發熱門診,接觸到的病人,高熱在38度到39度。「患者到發熱門診看病,不管是在醫院外用額溫槍測得體溫還是用紅外體溫儀器測過體溫,醫生都需要進行腋下測溫以便再次核實,如果患者體溫在39度以上,我們2至4小時會監測一次。」他稱,如果測出的數值差異較大,建議採取水銀體溫計複測。

有孕婦測出溫度偏低,那麼,人體體溫是否與性別、年齡也有關係?劉春光表示,一般來說,女性妊娠期和排卵期體溫高於日常。另外,年齡、體質不同,體溫也會有差別,

成年女性體溫比男性要高,老年人體溫偏低,兒童體溫偏高。

另外,紅外測溫儀器主要是接受人體發出的信號,機器本身不發出紅外線,所以不用擔心紅外體溫儀對人有害。

劉春光提醒市民,適當運動,調整心態,均衡膳食,不要過於糾結一次體溫測試,太緊張也會影響體溫。

相關焦點

  • 體溫測量多次難超36.5度,為什麼我們「變涼」了?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朱婷 文/圖 疫情防控期間,不少公共場所、企事業單位、小區門崗都採用額溫槍或者測溫儀來測量進出人員的體溫。被測試得多,不少人也開始留意自己以前未曾關注過的體溫。這不,南岸區的秦先生就因為被測出體溫是33.3度,懷疑自己是「冷血動物」。
  • 漲知識丨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了嗎?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人體開始變涼了?正常體溫已不再是37℃!
    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無論是進地鐵、超市、小區,人們都會被測體溫,許多人發現測量結果多為36℃多,很少會就在37℃。 不是經常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嘛?但為什麼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正常體溫已不再是37℃!人體開始變涼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最近天天被測溫槍打才發現: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就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帶領團隊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
  • 最近天天被測溫才發現: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了嗎?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 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 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體溫36度正常嗎 體溫偏低怎麼辦
    身體正常體溫在36—37度左右。但是有的朋友發現,自己的體溫一直在36度甚至更低一點,便會擔心是不是身體哪裡出了問題。本文詳細的講解了人體體溫的奧秘。體溫36度正常嗎?男女老幼的體溫有什麼差別?要想讓體溫維持正常該怎麼做?相信你看完會有所了解。
  • 都說人體正常體溫是37度,為什麼每次測量都是36度多,正常嗎?
    都說人體正常體溫是37度,為什麼每次測量都是36度多,正常嗎?自然是正常的。不大正常的是「正常體溫37度」的這個說法。有意思的是,「人體正常體溫為37℃」的這個說法又的確是通過測量腋窩溫度得來的。也就是說,通過測量腋窩體溫得出「人體正常平均體溫37℃」的結論是一個誤打誤撞,歪打正著的結果。
  • 人的正常體溫不是37°麼?為啥有人說36°?我們的體溫在下降
    只不過這一個數據是真是假,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能把這段數據拿出來給大家看一下,但是大家也沒有必要較真。體溫每下降一度,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體溫每上升一度,免疫力就會提升5~6倍。但有人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可能心裡一涼,完了,我現在的體溫可能36度多一點點。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人的體溫多少度是正常體溫?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37度,以37度為標準,如果超過了,就覺得是發燒了。正常的體溫是37度嗎?但為什麼我們在測量的時候,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在正常的範圍內,體溫是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好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像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帶你詳細了解體溫。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體溫37度和36.3度,分別說明什麼?
    雖然今年已經快過去了,但相信很多人依舊還是有經常測量體溫的習慣,誰能想到每天測量體溫竟然能變成日常操作,不過畢竟已經還沒有全部結束,時不時地還會冒出病例來,我們依舊要做好防護和檢測。人的正常體溫到底是多少度?37度和36.3,分別說明什麼?真的是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嗎?
  •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每天上班和進出小區時最「驚心動魄」的事:「嘀」聲之後緊緊盯著測溫員或溫度顯示屏,等待結果的那幾秒總會不自覺的緊張……自從測體溫成了生活日常,浮動在35℃~36.7℃之間的溫度,也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裡,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
  • 人的體溫為何是37度,而不是27或47度?
    但書上並沒寫數字的來源,孩子們不知道,這個37度的標準其實是從樣本中歸納計算出來的。從1851年開始,一位名叫卡爾·溫德裡希的德國內科醫生用了17年時間,分析了2.5萬名患者的上百萬份腋下的體溫數據,他得出一個結論:人的正常體溫為37攝氏度。這個標準被無數醫學文獻引用,逐漸成為人類的標準正常體溫。一代又一代家長以37度作為標準體溫來判斷孩子的健康狀況。
  • 成年人體溫為多少度,算發燒?體溫一直是37度,正不正常?
    特殊時期,測量體溫成為了家常便飯,只要是去公共場合,幾乎都要先測量體溫,在測量體溫時,聽到體溫是36度多會很放心,但凡聽到是37度,就會比較緊張了,需要再測量一次才安心。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不是以前都說37度是正常體溫嗎,怎麼現在一到37度就懷疑是發燒了?
  • 體溫危機?科學家觀測到人類體溫逐年『變涼』
    隨後,2017年的一項英國研究報告了近3.5萬名英國患者的體檢數據,發現其平均口腔溫度約為36.6°C;無獨有偶,2019年美國的一項研究也表明,美國約為97.5°F (約合36.4℃) ,該數據取自加利福尼亞帕洛阿爾市居民。這些信息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為什麼人類的體溫出現了下降趨勢?
  • 人類在集體變涼,而且會越來越涼,越來越高,越來越胖
    進化的表現為體溫降低,普遍增高,逐漸變胖。而進化的盡頭,誰也不知道是什麼。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的生活增加了兩個習慣,必須要戴口罩和測體溫,很多人發現自己的體溫變低了,從小學課本裡學到的常識人體常溫37°C,變成了36°C,連到達36.7°C的人都很少。這是為什麼呢?許多人心中不安,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變涼了,而且還在繼續變涼,擔心會不會出現未知的後果?
  • 現代人正常體溫為什麼達不到37度?
    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後,體溫測量成為全球最熱門的檢測項目,因為新冠肺炎最明顯、最好偵測的症狀就是身體發燒發熱。比如筆者量測體溫時,如果數字是36.2度,就覺得特自豪,認為自己離「病毒」還遠得很。同時,也有大量80後奇怪:小學自然課程上,老師明明告訴我們人類的正常體溫應該是37度,網絡上也流傳著大量段子說:請朋友免費喝37度的茶水。現如今正常的體溫數據徹底衝垮了這個常識。 究竟是小學自然課老師胡謅,還是現在體溫量測有問題?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我們正在變得「涼涼」?
    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朱莉·帕森內特1851年,德國內科醫生卡爾·萊茵霍爾德·奧古斯特·溫德利希在萊比錫市收集了2.5萬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這些體溫數據從36.2℃到37.5℃不等。
  • 體溫多少度算發燒?
    臨床上通常以口腔、直腸或腋窩的溫度代表體溫。通常測量體溫的常規方法有口測法、腋測法、肛測法。所用體溫計有水銀體溫計、電子體溫計。近年來還有耳測法、額測法,所用體溫計為紅外線體溫計;耳測法是使用紅外線耳式測溫計測量鼓膜的溫度,此法多用於嬰幼兒;額測法是使用紅外線測溫計測量額頭皮膚溫度,此法僅用於體溫篩查。使用水銀體溫計測景體溫常用的三種方法。1、口測法:將消毒過的體溫計頭端置於患者舌下,囑其緊閉口後,用鼻呼吸,5分鐘後取出並讀數。
  • 人類體溫已不再是37度!這很可怕
    2020年上半年期間,人類每日量體溫的次數突破世界紀錄,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體溫低於37度時,將會以最佳的心態邁向嶄新的一天,當人們得知自己的體溫高於37度時,這意味著他很可能會受到嚴格的「保護」。顯然,大多數人類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人們的體溫過低,並非是一個好的徵兆,甚至會因此發生更加可怕的事情。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正常體溫早已不是37度,那麼,是什麼讓人類深信不疑的認為我們的正常體溫是37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