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危機?科學家觀測到人類體溫逐年『變涼』

2020-11-11 知社學術圈

1851 年,德國內科醫生Carl Wunderlich著手收集了25000 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首次給出了人體正常體溫的估測值,為37 ℃。這一指標廣為流傳,一直延續至今。到了2002年,一份研究綜述報告對該標準提出了質疑。隨後,2017年的一項英國研究報告了近3.5萬名英國患者的體檢數據,發現其平均口腔溫度約為36.6°C;無獨有偶,2019年美國的一項研究也表明,美國約為97.5°F (約合36.4℃) ,該數據取自加利福尼亞帕洛阿爾市居民。這些信息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為什麼人類的體溫出現了下降趨勢?


近日,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玻利維亞亞馬遜地區的原住民齊曼內人(Tsimane)的族群內部也出現了類似的體溫下降現象。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人類學教授Michael Gurven領導著一個由醫生、人類學家和當地研究人員的跨國研究團隊,該團隊負責著若干與齊曼內人健康與生活史相關的研究項目。在項目開展的16年來,研究人員觀察到齊曼內人的平均體溫正在以每年0.09°F的速度下降,目前齊曼內人的平均體溫大約為97.7°F (約合36.5℃)。


這項研究目前已經發表在Science Advance。研究人員的分析基於來自5500名成年人的約18000個觀察樣本,他們在數據的基礎上針對可能影響體溫的其他多種因素進行了調整,如環境溫度和體重等因素。Gurven表示:「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我們觀察到的齊曼內人體溫下降水平,竟然相當於美國人在兩個世紀以來的下降水平。」


研究人員表示,事實上,無論如何對分析進行調整,體溫下降的幅度都是可以明顯觀測到的。即使對分析對象的範圍加以嚴格限制,僅分析那些得到醫生診斷的完全健康的成年人(不到樣本總數的10%),仍然可以觀察到同樣的體溫下降現象。研究人員稱,儀器的影響也被排除在外,因為在觀察到類似體溫下降現象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溫度計類型基本相同。


齊曼內人


Gurven稱:「這項啟發性研究表明,體溫下降的現象是普遍的,並非局限於美國人。並且,人們無法準確解釋這種現象的成因。顯而易見的是,人類某些生理狀況的改變將會對體溫帶來影響。有人據此做出推想,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社會的衛生條件改善,潔淨水資源得到普及,疫苗等醫療手段也有了長足進步,這令人們更不易於感染疾病。比如抗生素等療法的使用,令顯著縮短人們痊癒所需要的時間,這令他們的免疫系統不需要長時間高強度運作。基於這些推想,在我們的研究中,就針對每位實驗對象收集了其相關感染和炎症的臨床診斷信息。」


但實驗的分析結果卻指出,儘管有些感染症狀與體溫升高有關,但這些感染症狀卻並不能完美說明體溫隨時間的急劇下降的現象。Gurven指出:「誠然,體溫下降可能與現代醫療保健技術控制了一些疾病有關,與過去相比輕度感染症狀的持續時間明顯在減少。但這一思路難以解釋的是,玻利維亞的原住民區域並未受惠於現代醫療的進步,這一區域的感染症狀仍然相當普遍。我們的分析結果也確實表明,對疾病感染的控制並不能解釋體溫下降現象。」


研究人員還指出了另一種可能的解釋,「由於科技對室內溫度的調控,比如空調、暖氣等,我們的身體不再需要花大力氣調節體溫。正如齊曼內人沒有優越的醫療條件,他們同樣也沒有普及空調和暖氣。但他們至少在經濟發展中獲得了更多的衣物和蓋毯。」


Gurven指出:「也可能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最終致使了體溫下降現象。」


體溫是人體的重要生理指標,它從來都不是一個固定值。Gurven和他的研究小組證實了,在美國和英國以外的地方也存在體溫低於37℃的現象,當地原住民的體溫正在逐漸下降。「我們的研究首次表明,即使在這種熱帶環境中,也存在體溫下降情況,而這些熱帶環境中,染病率並未得到良好的控制,」 Gurven表示,「人們長久以來就清楚,所謂的正常溫度通常是一個範圍。大多數人都不是只有一個標準體溫。而我們的研究或許將進一步左右臨床醫生在實踐中使用體溫讀數的方法。」


通過將更廣泛的流行病學分析、社會發展狀況與人類的體溫變化現象相聯繫,或許能從這些體溫數據中找尋到人類整體健康的變化線索,甚至可以舉此監測人口健康。Gurven表示:「體溫很容易測量,因此可以很容易地添加到人口健康的大規模調查中去。」

相關焦點

  • 人體開始變涼了?正常體溫已不再是37℃!
    近日,生物醫學及生命科學期刊《elife》刊發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帶領團隊研究了美國的相關數據,發現自19世紀以來,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正常體溫已不再是37℃!人體開始變涼了?
    他們研究了美國的相關數據,發現自19世紀以來,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0137℃標準體溫怎麼來的?1851年,德國內科醫生卡爾·萊茵霍爾德·奧古斯特·溫德利希在萊比錫市收集了2.5萬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這些體溫數據從36.2℃到37.5℃不等。
  • 人類37℃正常體溫將成歷史,人類體溫正在快速變涼
    這些人並未感染也未接受抗生素治療,表明人類的體溫在下降。,在2002年他們的平均體溫為37.0℃,此後的16年裡,他們的體溫整體下降,到2018年,他們的平均體溫下降到了36.5℃,其中男性的體溫下降速度比女性更快。
  • 漲知識丨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了嗎?
    帕森內特和她的團隊分析的數據顯示,除去體溫計差異,人體體溫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確實在慢慢變涼。她和同事分析了三個涵蓋不同歷史時期的美國人群體溫數據集。人體為什麼變涼了?研究人員認為,美國人平均體溫的下降可以用代謝率的降低或能量消耗的減少來解釋。這種能量消耗減少,可能是由於人體內炎症減少。「炎症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蛋白質和細胞激素,它們會加速你的新陳代謝,提高你的體溫。」帕森內特說。
  • 人類體溫「涼涼」了,科學家發現:人類體溫正在不斷下降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的體溫正在下降,因為在19世紀的時候,德國醫生卡爾從25000位患者中,獲得人類正常體溫是37℃左右,但是在20世紀,研究小組又抽查了148人,平均體溫在36.8℃,2017年的時候,英國又對3.5萬人抽查得出,人類平均體溫到了36.6℃,
  • 最近天天被測溫才發現: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了嗎?
    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網絡資料片 今年早些時候,這項研究由科學期刊《elife》發表,從中了解到人類的平均體溫要比以前低
  • 最近天天被測溫槍打才發現: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
    馬科維亞克測試後認為,這種溫度計測出的體溫,要比現代溫度計高1℃左右。於是他得出結論,37℃標準體溫與現代體溫不符,暗藏著體溫計製造工藝進步、當年測量數據不準的原因。每十年下降0.03℃?帕森內特和她的團隊分析的數據顯示,除去體溫計差異,人體體溫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確實在慢慢變涼。
  • 人類在集體變涼,而且會越來越涼,越來越高,越來越胖
    許多人心中不安,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變涼了,而且還在繼續變涼,擔心會不會出現未知的後果?>有科學家認為,人類體溫下降是因為抗生素的出現,抗生素的誤用,有個頭疼腦熱就吃頭孢類藥物,就去打點滴,身體防禦系統遭到破壞,病毒還沒引發身體發燒防禦就被藥物殺死了。
  • 人類正在快速涼涼?科學家發現:人類體溫正在不斷下降
    即使是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人群,他們的體溫也從過去的37℃下降到了36.5℃,這說明人類的體溫下降並不是某一個民族的事情,而是整個人類面臨的現狀,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科學家們曾經考慮過體溫變低的原因,最開始人們認為之所以出現如此大的差距
  • 體溫之謎: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體溫之謎: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看看科學家怎麼說文/猿飛日月對於人體的溫度,我們人人都非常了解,畢竟我們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身體的話,即使掙再多的錢,恐怕也是醫藥費這就是我們人類和很多動物的不同之處,我們人類屬於恆溫,而很多動物它都屬於變溫,這所導致的結果是這個世界上出現了很多很多冬眠的動物,就比如說,蛇作為冷血動物,他自己的身體很難產生溫度,為了能夠防寒,為了能夠順利過冬,他們都會在冬天來臨之前,將自己餵得飽飽的,然後再打洞入眠。為何我們人類的體溫不像蛇一樣屬於冷血動物呢?
  • 37℃正常體溫或成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但最近,這個相對穩定的「37 ℃標準體溫」標準在改變,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類體溫在不斷下降,37℃已經成為歷史。  研究證明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elife》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現在我們的體溫正在穩步下降。該項目是由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和她所在團隊進行的,他們對比了歷史上三個時間段的數據。
  • 人類體溫已不再是37度!這很可怕
    二、人類平均體溫下降,對身體會造成什麼影響實際上,人類的體溫以較為緩慢的速度持續降低,這一現象導致的結果十分可怕,研究表明,當人類的體溫每增高1℃,人類的免疫能力會增高5-6倍。如此看來,蝙蝠這類動物能夠將上百種病毒封印在自己的體內,是因為蝙蝠的免疫系統能到了buff加成,不少人知道,蝙蝠的體溫普遍為40℃,它們的免疫能力大約為人類免疫能力的數百倍,堪稱百毒不侵。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人類的體溫從37℃下降到36.6℃僅僅用了不到200年的時間,有人會好奇了不就是下降0.4℃而已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首先我們要知道蝙蝠為什麼百毒不侵了,很有可能它們的體溫過高了,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蝙蝠的體溫普遍穩定在40℃,這個數值比人類的體溫僅僅高3℃而已,但是它們的免疫系統十幾倍了。正常體溫的高低會影響免疫系統的強大的,有關研究表明每當我們的體溫下降1℃的時候,那麼我們的免疫力就會下降30%左右。
  •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每天上班和進出小區時最「驚心動魄」的事:「嘀」聲之後緊緊盯著測溫員或溫度顯示屏,等待結果的那幾秒總會不自覺的緊張……自從測體溫成了生活日常,浮動在35℃~36.7℃之間的溫度,也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裡,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
  • 人類體溫在下降,而全球在變暖,這意味著什麼?是好是壞?
    ,綠色的線代表了1971年到1975年記錄的人口體溫變化的數據;橙色的線記錄了2007年至2017年的體溫變化,數據來自於史丹福大學的一個資料庫。從圖中的曲線可以看出了,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人類的體溫一直在平穩的下降,現在的體溫已經徘徊在了36.1攝氏度,而過去人類的體溫在37攝氏度徘徊。那麼現在的問題是,是什麼導致了人類的體溫在下降?
  • 人類的正常體溫再也達不到37°C,體溫下降,會帶來哪些影響?
    從前我們只有在體檢或者是感冒發燒的時候,才會偶爾量一次體溫,但是一場鋪天蓋地的新冠肺炎改變了這樣的狀況。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醫院人滿為患,健康的人也被封閉在家裡。這時候每個人每天要做的事情,除了消毒就是量體溫,只有每天測量的數據沒有變化才能稍微放下心來。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現在人們的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意味著我們免疫力下降,大大提高了病毒、細菌感染和癌症的發生率。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調節日常飲食、加強體育鍛鍊、不濫用空調、放鬆心態緩解壓力等方式,從一點一滴的小細節中,適當提升體溫。
  • 體溫之謎: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比如種族、性別、外貌等等。但一般人的體溫一定是37℃左右,並且維持著基本恆定。為什麼人的體溫會是這種狀況呢?   在生物學裡面,科學家把動物分成「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兩種。不管是寒帶的企鵝還是熱帶的駱駝,它們的體溫同樣是37℃左右。
  • 人類的正常體溫是多少?
    除了吃飯睡覺,估計體溫就是今年以來大家最為關注的事了吧。只要體溫一超過37℃就緊張得不行。  37℃從何來?1851 年,一位名叫卡爾·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德國內科醫生,收集了25000 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這種說法一直延續至今。  人類的生存需要保持一個恆定的體溫,必然要選擇一個產熱和散熱最容易平衡的點,在這一溫度時,機體活動所產生的熱量最容易與機體散失在環境中的熱量平衡,也就最容易保持體溫的恆定。
  • 體溫37°C已成昨日黃花!人類體溫大範圍降低,或延長壽命30年
    Wunderlich)統計了一百萬人的體溫數據後,得出結論,人類體表平均體溫(腋窩)為37℃,而體內溫度(肛腸,口腔,耳道)溫度稍高一些。所以,正常來說,體溫在36.2℃到37.2℃之間都是正常的。但在傳播中,大眾秉持著「簡單粗暴」的超強記憶法,將37℃列為「最標準體溫」,以致於100多年後的今天,37℃仍然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