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兩種海魚被檢出寄生蟲 不生吃可避免感染

2021-01-13 騰訊網

近海、湖多的先天優勢,讓我們江蘇人對魚情有獨鍾,不過最近,蘇州市疾控中心在抽檢中發現,兩種海魚裡出現了寄生蟲。

上圖中就是在海鮮中被檢出的異尖線蟲,一般都寄生於魚類中,最近蘇州市疾控中心針對全市主要海鮮產品批發零售市場的檢測中,它們被發現在海黃魚和海帶魚的體內,人一旦感染這種寄生蟲,對身體危害極大。嚴重的話會引起腸穿孔、腹膜炎等症狀。

記者隨後也走訪了蘇州多個海鮮市場,攤主告訴記者,海黃魚和海帶魚是市場上常見的海鮮,買的人也挺多,但這些海鮮都以冷凍的方式保存,擺上攤位後才開始解凍,從來沒聽說有寄生蟲。

而專家表示,感染了寄生蟲的魚類外表無從分辨,不過最好的殺滅方法是冷凍或者高溫,對於普通市民來說,只要不生吃就能最大限度避免意外。

相關焦點

  • 淡水魚不能生吃!過嘴癮先要防寄生蟲
    因此,建議消費者不生吃淡水魚,烹飪時要燒熟煮透、徹底殺滅寄生蟲,降低感染寄生蟲的風險。  深海魚可以生吃?  眼下休漁期結束,海鮮供應量增多,不少好這一口的食客有這樣的看法:深海魚少汙染,生吃營養價值更高,而且現在天熱,冰鎮著吃清涼爽口而不膩,既美味又消暑。  但專家提醒,事實並非如此。
  • 海魚寄生蟲,40多年增加283倍,吃魚要注意防病
    不過,只惦記著吃,卻缺乏食源性寄生蟲的常識,就會引來健康風險。有人認為,淡水魚才有寄生蟲,海魚生吃就沒事兒,真是這樣嗎?咱們現在來看最新的科研結論。近日,《環球生物變化》雜誌發表了美國華盛頓大學等機構的論文,研究指出,自1978年以來,海洋魚類體內攜帶的寄生蟲數量,增加了283倍。
  • 男子吃生魚片胃裡生出寄生蟲,如何避免被寄生蟲纏身?
    吃生魚片有可能感染寄生蟲,幾乎每個愛吃刺身的吃貨都知道,但美食當道,誰又能抵製得住誘惑呢?奉化男子小任就是這樣一枚吃貨,昨天,他告訴記者,以後再也不吃生魚生肉了,原來,前兩天他胃不舒服去做胃鏡,醫生從他胃裡夾出一根10多釐米長的寄生蟲。
  • 蛇類寄生蟲感染率高,生吃風險非常大
    有些人還認為生吃蛇膽效果更佳,結果對身體造成損害。那麼,生吃蛇膽到底有多危險呢?很多人認為蛇膽是中藥,吃了會對身體好。可是藥用蛇膽和食用蛇膽完全是不同的概念。蛇膽是一味中藥,性涼,味苦微甘,具有祛風除溼、清涼明目等功效,但它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是截然不同的。藥用蛇膽的來源、炮製方式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也就是說,在蛇膽炮製處理過程中,已經將其有害、有毒的東西去除。
  • 蘇州市場上的這兩種魚檢測出可怕蟲種異尖線蟲
    蘇州疾控中心對全市主要海鮮產品批發、零售市場,隨機抽樣的海黃魚和海帶魚進行了異尖線蟲的檢測。果真檢測到了許多。異尖線蟲異尖線蟲是一類成蟲寄生於海棲哺乳動物、幼蟲寄生於某些海棲魚類的線蟲,屬蛔線蟲目異尖科寄生蟲。人體可以通過生吃、半生吃含活性異尖線蟲幼蟲的海魚(如帶魚、黃魚、鮐魚等)和海產軟體動物(如墨魚)而引起感染。人體感染異尖線蟲會怎樣?
  • 海魚沒有寄生蟲嗎,為什麼比淡水魚安全?
    海魚沒有寄生蟲嗎刺身一般都是海魚,為什麼少有淡水魚的身影呢?我們都知道淡水魚有寄生蟲,所以生吃存在很大安全隱患,但是海魚就沒有寄生蟲嗎?海魚當然也有寄生蟲,那為什麼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吃著海魚呢?首先海樣的環境,海水流動性大且鹽分高,不利於寄生蟲生存,海魚的寄生蟲相比淡水魚要少很多。
  • 河魚和海魚,哪種魚補腦效果更好?除了注意魚刺,還要當心寄生蟲
    之所以有很多人覺得海魚比河魚好,就是因為在大家的印象中,海魚的DHA更多。必須要承認,從整體來看,海魚脂肪中的DHA,確實要稍高於河魚。但是單憑整體數據判斷也是片面的,不同個體也有一些差異,有的河魚也含有不遜於海魚的豐富DHA。
  • 最喜歡附在海魚身上的寄生蟲,對人體沒有太大影響,模樣有些可愛
    海裡面肯定也是存在著寄生蟲,就連鐵線蟲的雙胞胎兄弟,也進化出在海裡生存的能力,但是今天主要講的是最常看到的寄生蟲,只要有吃過海魚的人,基本上都有見過它的模樣,它的學名叫做「貝蒂寄生蟲」,看起來卻不是那麼恐怖,反而還有一種卡哇依的感覺,當然它對人的威脅不大。
  • 海魚中檢測出異尖線蟲幼蟲 生食海鮮易感染
    &nbsp  海魚中檢測到異尖線蟲&nbsp若感染嚴重可致胃穿孔&nbsp  近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對市面上的海鮮水產品進行食源性寄生蟲檢測時,在抽檢的海魚中檢測到異尖線蟲幼蟲。
  • 海洋魚類可以生吃,難道海洋魚類真的沒有寄生蟲?
    海洋魚不是沒有寄生蟲,而是寄生蟲比較少。寄生蟲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終身寄生在宿主體內的寄生蟲。還有一些寄生蟲,在整個生長階段會變化成不同的形態,在這個過程中會從一個宿主轉移到另外的宿主身上。這一大類的寄生蟲佔了寄生蟲總數量的一大半以上。
  • 生吃虹鱒,到底會不會遇到寄生蟲?遇到了該咋辦?
    ,虹鱒確實有可能感染對人體有害的寄生蟲(如裂頭絛蟲);4、其他一些對人基本無害的節肢動物、原生動物也可能侵染虹鱒;5、原則上講,經過嚴格檢驗(不僅確認無吸蟲、絛蟲、線蟲,且微生物指標,理化性質,農藥獸藥殘留達標)和正確處理(長時間低溫冷凍)的虹鱒,可以直接生吃;6、不管是淡水魚還是海水魚,不能確定來源時,「熟吃」才是良選
  • 日本人酷愛生魚片,難道他們不擔心寄生蟲嗎?
    但是由於地理限制,古人所吃的生魚片都是來自淡水魚,寄生蟲很多,經常有人因貪吃生魚片而得病甚至死亡,於是中國便漸漸放棄了吃生魚片的愛好。後來生魚片傳到日本,日本人也愛上了這種原生態的製作方式。並且得益於日本的地理環境,日本人常吃海魚,而海魚的寄生蟲相對較少,於是吃生魚片的習俗被日本保留了下來。不過,雖然海魚的寄生蟲較少,可是不代表一點寄生蟲都沒有。
  • 寄生蟲「瞄上」大腦?生活中養成4個不起眼小習慣,害蟲無機可乘
    說起寄生蟲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說起寄生蟲入侵大腦,就觸發了很多人知識盲區了。腦部的寄生蟲感染通常指的是醫學原蟲或者醫學蠕蟲的成蟲、幼蟲和蟲卵寄生在大腦,引起一些腦部的損害以及炎症的反應。人們要對此引發足夠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事項,避免寄生蟲感染。
  • 21種海魚檢出異尖線蟲,僅五種貝殼類海產品安全
    今天上午記者跟隨嶗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一起檢測了包括鯧魚、沙丁魚、大頭鯹、黃花魚的內的22種188條魚,除黃花魚外,其他21種均檢出異尖線蟲,魚種檢出率95.5%。共檢測188條魚,102條魚檢出異尖線蟲,檢出率為54.3%。對海蠣子、毛蛤、花蛤、海螺和扇貝五種貝殼類海產品,沒有檢測出異尖線蟲。
  • 寄生蟲在人體寄生會產生致命後果!
    且這種寄生蟲為人畜共患病,也能夠寄生在人體裡面,對人類的健康也會產生巨大的威脅。 當人們食用了被感染的魚後,幼蟲開始在腸內生長。幼蟲可在3至6周內長大為成年蠕蟲,蠕蟲附著在腸壁上,最長可達9米。 絛蟲會從感染者體內攝取營養,導致維生素B12缺乏和貧血。
  • 中國兩患者感染危險寄生蟲 港媒:他們以為生吃蜈蚣有益健康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導港媒稱,研究人員在兩個生吃蜈蚣的中國人身上發現了一種危險的寄生蟲。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31日報導,《美國熱帶醫學與衛生雜誌》7月30日刊登了一篇研究報告,報告稱這是首次在蜈蚣體內發現能對人類產生致命危險的食源性寄生蟲。該研究項目的帶頭人之一、珠江醫院神經內科醫生陸伶俐說:「我們並沒有聽說過有人生食蜈蚣,但顯然這兩名病患認為生吃蜈蚣對他們的健康有益。
  • 最奇葩下酒菜在越南 村民稱生吃海魚魚血很營養
    每個地方都有一些代表性的文化和習俗,要進入那個地方之前最好先了解好地方的特色和習慣,否則可能會引起一些不愉快。比如在印度,他們將牛的地位放得很高,牛可以在大街上隨意走動,在攤位也可以隨意吃東西,甚至人和車遇到牛都要禮貌讓行。
  • 女子暢遊青島生吃螺螄 感染寄生蟲患上腦膜炎
    原標題:南京女子遊青島吃生螺螄 感染寄生蟲患腦膜炎  暑假期間,35歲的劉女士到青島旅遊,一路海鮮吃得十分過癮,可是回來後,劉女士就「不幸福」了,她頭疼得厲害,到了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內科一查,才知道患上了嗜酸細胞性腦膜炎,病因是食用生螺螄而感染了某種寄生蟲。
  • 為什麼那麼多人堅持認為海裡沒有寄生蟲?
    很遺憾,其中也有寄生蟲存在。最常見的是 異尖線蟲 ,在海魚中甚至肉眼可見,據說黃海海捕魚的幼蟲攜帶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但不必驚慌,相比陸地及淡水水域中的寄生蟲,海鮮中寄生蟲的風險要小很多。三文魚刺身由於海水寄生蟲在人體內無法完成生活史,對人體危害較輕。在生吃大國日本,異尖線蟲的感染者不少,而真正的危害案例非常罕見。淡水的寄生蟲要兇險的多,像血吸蟲、肝吸蟲之流,一不留神就能要人命。只要生吃過一次淡水魚,就有感染肝吸蟲的風險,惜命者不可不察。
  • 還有寄生蟲!
    海魚可以做刺身,是因為合法進口的海魚都是符合要求急凍後保鮮運輸,而且還有檢驗檢疫部門把關,自然更安全。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規定魚肉必須在零下35度冷凍15個小時,或是零下20度冷凍7天后才能食用,而歐盟的標準則是在零下20度冷凍超過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