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幾千年來,大大小小的地震不斷地侵擾人們的生活。據統計,從公元前1177年到公元1855年的3000多年間,我國共有8100多次地震記錄。地震的發生雖不可避免,但我們的祖先在同地震災害頑強鬥爭的過程中,卻留下了悠久的地震記錄,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他們觀察記載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現象,積累了許多防震抗震的經驗和知識,在地震測報和防震抗震的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我國很早就開始記錄地震。晉代出土的《竹書紀年》提到,帝舜時期「地訴(裂)及泉「。這便是關於地震的最早記載。以後各個朝代的各類典籍中都記錄有地震的發生。到了東漢,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觀測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張衡的一生遇到過很多次地震。他曾擔任過多年的太史令職務,除了掌管天文,還負責記錄各地上報的地震情況。為了及時、準確地掌握各地發生的地震情報,他於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觀測地震的歷史。

外形像個大酒樽的候風地動儀,是用青銅鑄制的。整個儀身非常寵大,高2.72米,最大直徑約1.94米。儀體外部,有八條銅龍倒伏,龍口各含一隻銅球指朝八個方向,下有八隻仰首張口的銅蛙。龍口上頜可以活動,各有一組槓桿穿裝在儀器體內。儀體中央立有一根可自然傾倒的叫「都柱」的豎杆,如果某處發生地震,都柱就向震源方向傾倒,觸動槓桿使龍口張開,銅球就落到鋪蛙口中,發出清脆的響聲。公元138年的一天,西邊的一隻銅球突然落下,而儀器所在地——洛陽卻並沒有感覺到地動。人們正紛紛猜疑地動儀的準確性,幾天後卻接到陝西傳來的災情。

從此以後,心悅誠服的人們便根據它來記錄地震方位了。地動儀對於政府主持的地震情況的觀測,的確非常有效。但發生地震時,人們就來不及根據它的指導來防震抗震了。在經歷了一次次慘痛的地震災害後,我們的祖先已懂得利用震前的一些先兆現象,來預報地震的發生。人們注意到,在地震前大地會出現一些怪異現象。如天地突然發出聲音,空中無端現出灼亮閃光,原先波濤洶湧的河水頃刻間乾涸,有的井水突然變渾、變鹹。動物也不像平日那樣安寧,一向窩居的老鼠會成群結隊跑到街上吱吱亂叫,雞、狗、牛、馬從欄中躍出,撲騰得人心不寧。

震前幾天的天氣,也一反常態,或高溫酷熱,或雷雨驟烈,或應風大作,或陰霾暗晦。這些明顯不同於平常的現象一發生,人們就意識到災難要來臨了。他們會儘可能地組織安全轉移,以減少傷亡。在有些多震地帶,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經驗,教人們用竹子和木頭建牆(臺灣),或用荊條和木筋草編牆(雲南)。這些柔韌、質輕、耐震性高的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和避免地震傷亡。在建築物的設計、施工上,人們也想盡多種方法,力圖使建築物地基牢固,主體結實。

建於遼代的天津市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西應縣高達60多米的木塔和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千餘年來經受住了大大小小的地震考驗,至今仍巍然屹立,顯示出我們的祖先在抗震設計和施工方面的獨到見解。生活在地震帶的人們,在大震震後往往不會立即重返家園。他們知道餘震會來繼續威脅他們。人們在家園附近的空地上,搭設以木板、葦、席、草等物為材料的臨時棚架,沉痛然而冷靜地等待著災難的過去。

地震發生前,有時人們可根據前兆現象及時逃出。但當大震突然來臨,來不及躲避時,人們只好在「覆巢」之下尋求「完卵」的可能性。他們躲在床塌、桌子等堅實家具下,有時也能僥倖保住一條性命。地震,是地球的正常運動現象,卻也是人類的悲劇。在這一無法避免的客觀事實前,我們的祖先採取了積極的態度和方法,在地震測報和防震抗震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參考資料
《竹書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