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地球的運動現象,卻是人類的悲劇,古人是如何應對呢?

2020-12-05 葉子的離開的追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幾千年來,大大小小的地震不斷地侵擾人們的生活。據統計,從公元前1177年到公元1855年的3000多年間,我國共有8100多次地震記錄。地震的發生雖不可避免,但我們的祖先在同地震災害頑強鬥爭的過程中,卻留下了悠久的地震記錄,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他們觀察記載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現象,積累了許多防震抗震的經驗和知識,在地震測報和防震抗震的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地震現場

我國很早就開始記錄地震。晉代出土的《竹書紀年》提到,帝舜時期「地訴(裂)及泉「。這便是關於地震的最早記載。以後各個朝代的各類典籍中都記錄有地震的發生。到了東漢,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觀測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張衡的一生遇到過很多次地震。他曾擔任過多年的太史令職務,除了掌管天文,還負責記錄各地上報的地震情況。為了及時、準確地掌握各地發生的地震情報,他於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觀測地震的歷史。

《竹書紀年》

外形像個大酒樽的候風地動儀,是用青銅鑄制的。整個儀身非常寵大,高2.72米,最大直徑約1.94米。儀體外部,有八條銅龍倒伏,龍口各含一隻銅球指朝八個方向,下有八隻仰首張口的銅蛙。龍口上頜可以活動,各有一組槓桿穿裝在儀器體內。儀體中央立有一根可自然傾倒的叫「都柱」的豎杆,如果某處發生地震,都柱就向震源方向傾倒,觸動槓桿使龍口張開,銅球就落到鋪蛙口中,發出清脆的響聲。公元138年的一天,西邊的一隻銅球突然落下,而儀器所在地——洛陽卻並沒有感覺到地動。人們正紛紛猜疑地動儀的準確性,幾天後卻接到陝西傳來的災情。

候風地動儀

從此以後,心悅誠服的人們便根據它來記錄地震方位了。地動儀對於政府主持的地震情況的觀測,的確非常有效。但發生地震時,人們就來不及根據它的指導來防震抗震了。在經歷了一次次慘痛的地震災害後,我們的祖先已懂得利用震前的一些先兆現象,來預報地震的發生。人們注意到,在地震前大地會出現一些怪異現象。如天地突然發出聲音,空中無端現出灼亮閃光,原先波濤洶湧的河水頃刻間乾涸,有的井水突然變渾、變鹹。動物也不像平日那樣安寧,一向窩居的老鼠會成群結隊跑到街上吱吱亂叫,雞、狗、牛、馬從欄中躍出,撲騰得人心不寧。

地震前動物預警

震前幾天的天氣,也一反常態,或高溫酷熱,或雷雨驟烈,或應風大作,或陰霾暗晦。這些明顯不同於平常的現象一發生,人們就意識到災難要來臨了。他們會儘可能地組織安全轉移,以減少傷亡。在有些多震地帶,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經驗,教人們用竹子和木頭建牆(臺灣),或用荊條和木筋草編牆(雲南)。這些柔韌、質輕、耐震性高的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和避免地震傷亡。在建築物的設計、施工上,人們也想盡多種方法,力圖使建築物地基牢固,主體結實。

地震前天氣驟變

建於遼代的天津市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西應縣高達60多米的木塔和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千餘年來經受住了大大小小的地震考驗,至今仍巍然屹立,顯示出我們的祖先在抗震設計和施工方面的獨到見解。生活在地震帶的人們,在大震震後往往不會立即重返家園。他們知道餘震會來繼續威脅他們。人們在家園附近的空地上,搭設以木板、葦、席、草等物為材料的臨時棚架,沉痛然而冷靜地等待著災難的過去。

趙州橋

地震發生前,有時人們可根據前兆現象及時逃出。但當大震突然來臨,來不及躲避時,人們只好在「覆巢」之下尋求「完卵」的可能性。他們躲在床塌、桌子等堅實家具下,有時也能僥倖保住一條性命。地震,是地球的正常運動現象,卻也是人類的悲劇。在這一無法避免的客觀事實前,我們的祖先採取了積極的態度和方法,在地震測報和防震抗震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參考資料

《竹書紀年》

相關焦點

  • 今天唐山為什麼又地震了?古人如何預測和應對地震?
    人民網微博相信很多人都會想知道,古人是如何看待地震的?而他們又是如何預防以及如何處理地震的?我們來看。如何看待我們目前了解到的,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地震記載是在西周。根據《國語·周語》記載:「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那麼古人在沒有相關的經驗與知識科技的時候,是怎樣看待地震的呢?
  • 發生地震時如何應對?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0月22日11時03分在四川綿陽市北川縣(北緯31.83度,東經104.18度)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每當說到地震,人們都非常驚恐那麼面對地震,大家是應該怎麼做?地震真的有那麼可怕,其實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由地球內部在板塊的下面有運動的巖漿,當板塊受到地震內部的巖漿運動產生作用,歷史而緩慢移動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會擠壓碰撞,一起用力。當大陸板塊無法接受這種力時就會以回彈的方式「逃離」大洋板塊的擠壓,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在哪兒哪裡就形成震魔,發生地震。
  • 從天人感應來說,古人如何理解發生「日食」的天文現象
    日食現象據推算是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夏朝第三代國君仲康為政),面對日食的應對就是把大臣都召集在一起,然後不停的敲鼓,再命令管錢幣的小官趕緊取錢幣,禮敬上天,之後和大家一起取道路上走路,當作服苦役。這一系列做法的目的就是「救回太陽」。
  • 為何古人會認為日全食與災難有關呢?
    而在歷史上,也有許多罕見天文現象的發生,但由於古人的知識水平有限,只能把天象看作為上天的指示。在中國古代往往把日全食、日環食與天災人禍相關聯,認為是上天對人間的警告。那麼,日全食、日環食是否與災害有所關聯呢?今年這場疫情蔓延至全球,至今也未能消退。這場「日環食」是不是與疫情有所關聯呢?
  • 板塊運動隆升現象普遍存在,有助於評估未來大地震的可能性
    在地球上,地震的發生一般都會引起地質的變化,地震大小的強度可以直接看出來破壞性的強度。近日,根據GFZ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新的機制可能解釋大於7級以上的大地震,如何與全球許多地區的沿海抬升聯繫起來。
  • 地球科學:人類應對挑戰的重要基礎
    編者按:  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和開發利用的不斷深入,地球科學重要性日益凸顯,已成為妥善解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能源安全、資源安全、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城鎮化等一系列挑戰的重要基礎。  此外,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科學家通過模擬研究發現,由地幔柱誘發的板塊運動很可能在前寒武紀(約30億年前)大範圍盛行,進而推斷地幔柱誘發地球最早期的板塊運動。  2.
  • 古人是如何知道時間的?他們對月亮的精準判斷,超越人類科技
    幾百年間,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已經能夠上天入地,甚至可以飛出地球在宇宙中自由翱翔與穿梭。 然而,隨著人類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更希望知道,人類祖先的一些事情,想知道人類是怎麼來的,人類是如何一點點發展到現在的。
  • 地震高層樓怎麼逃生 地震了應該如何應對
    那麼地震高層樓怎麼逃生呢,這個問題是需要知道一些相關小常識。地震了應該如何應對呢,來看看這些介紹吧。地震高層樓怎麼逃生地震一旦發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
  • 細說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面對自然災難人類是渺小的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小編小敏,喜歡我的文章的小夥伴,記得點讚加關注哦~2000年前羅馬帝國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之一,一次嚴重的天然災難摧毀了這個遠古帝國的中心,在24小時內,龐貝古城從世上消失,兇手威蘇威火山是如何將龐貝摧毀,至此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 詳解為什麼會有地震:地球深處熱流推動板塊運動
    中國古人則認為地震是由地龍引起的。這條巨龍住在地下很深的地方,每當它發怒時就會震動大地。日本人則覺得這個世界是被一條大鯰魚背在背上的,它突然動一下就會發生地震。而根據俄羅斯古老的傳說,一位身形巨大的神駕著狗拉雪橇穿過雪地,每當這些狗用爪子撓身上的跳蚤時,大地就會震動。很早以前的猶太人和基督徒相信地震是上帝用來懲罰邪惡之徒的。
  • 唐山又發地震?地震是如何產生的呢?
    唐山發生地震?地震是怎樣產生的呢?如何儘量逃脫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7月12日06時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有網友表示,在地震發生前,電視裡彈出了預警信息。
  • 古代遇到日食會怎樣應對?古人認為日食有何寓意?如何救日
    太陽和地球示意圖明白了太陽是「君父夫兄之類」的應照,再具體而言,日食現象就有所依據了。《漢書》曰:日者,德也。故日蝕則修德(月食為失刑)。在《後漢書》中的說法,對日食的現象看的更嚴重,認為「夫至尊莫過乎天,天之變莫大乎日蝕」。由此可見古人對「日食現象」的重視程度。天子祭日儀式·網絡供圖據記載,目前最早的一次日食是發生在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夏仲康為政時期)。
  • 「九星連珠」是什麼天文現象?為何總與地球的發展聯繫到一起?
    那什麼是九星連珠呢?首先,現代天文學上已經沒有九大行星了,冥王星已經降級成了矮行星。但是不管是行星還是矮行星,它們在太陽系內的運動基本上是處於同一平面內的。當九顆星在所處的軌道上恰好可以連成一條線的時候,我們就說這是「九星連珠」。
  • 地震來了,孩子如何避險
    在自然災害中,我們是無能為力,阻擋不了任何災害的到來,但是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在災害成功避險,並且教會我們的孩子如何面對災害,特別是地震。一、學習地震知識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地震前兆:臨近地震時會出現,常見的有井水高度的變化、變渾濁,動物異常變化,地聲、地光等現象。
  • 防災減災宣傳周:地震可以提前預知?
    在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我們將為大家講解一系列災害成因及應對措施等知識,想了解更多,請點擊「閱讀原文」,觀看防災減災專題(這一周的每一個閱讀原文
  • 人類對地球了解有多少?地底之下的奧秘是如何被科學家們發現的?
    地球上還有人類尚未踏入的地方嗎?人類攀登上了珠穆朗瑪峰,潛入馬裡亞納海溝,甚至飛到了月球上。但我們卻尚未踏足地球的最深處。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向下挖掘如此深的地方。迄今為止。人類探索地心最深的記錄是位於科拉半島12261公尺的超深鑽井。
  • 科學家認為,未來地球板塊運動或將消失,地球會面臨怎樣的變化?
    我們都知道如今的世界地圖是通過板塊運動形成的,也就是說更早的時間以前,地球的陸地分布和現在是不一樣的,作為地球的重要特徵之一,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教授認為,在未來,板塊運動或將徹底消失,那麼這種現象的消失,將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 汶川地震前曾出現的幾大怪異現象,科學家也解釋不清
    汶川地震前曾出現的幾大怪異現象,科學家也解釋不清地震對於我們身邊的每個人來說應該都是一場生命的考驗和危機,且級別越高的地震越能夠讓更多的人恐懼,就拿日本國家的人來說,可能無時無刻不都要生活在這種恐懼當中,是因為日本每天幾乎都要發生1~3次的地震,若說曾經地震的級別還比較小的話,在過去的2018年
  • 地震到來前有什麼現象?出現這五大預兆就要注意了,越早知道越好
    地震到來前有什麼現象?出現這五大預兆就要注意了,越早知道越好地震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地理危害,它發生的原因就是地球各個板塊之間因為地球的運動而出現的的擠壓或者是拉伸。地震這種現象我們沒有辦法阻止,因為只要地球還在運動,地震就隨時會發生。
  • 1000年前,古人用這些方法預測地震!
    而在這次地震中,提前14秒的預警則在生死一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在洪水、泥石流、颱風、地震頻頻爆發的中國古代,古人們在一次次毀滅性的打擊中,同樣積累了許多防禦地震的經驗。高山崩塌,深谷化為山陵,江河沸騰,電閃雷鳴,足以見出這次地震的破壞力之大。然而在當時古人的眼中,地震卻是「陰陽失衡」所致,與人類尤其是帝王的不作為有關。一位叫伯陽甫的大臣認為,周幽王寵愛褒姒,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