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天地間——新中國70年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艱辛探索

2020-12-04 中國日報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要講話中,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深刻總結了7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歷程和巨大成就,鄭重宣示中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7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來講,這是滄桑巨變、換了人間的70年。在這一偉大曆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立足本國國情和時代特徵,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在中華大地上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註定在中華民族史冊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70年來我們走出了一條非凡之路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鮮明地寫在自己旗幟上,作為矢志不渝追求的崇高目標和遠大理想。新中國成立後,為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之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不懈探索,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這是一條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之路。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社會主義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建立在經濟文化水平高度發達基礎之上的。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經濟基礎十分薄弱,人民群眾文化水平比較低。當時,我國工業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2.6%,其中重工業約佔工業總產值的1/4,全國文盲率高達80%以上。如何儘快改變我國「一窮二白」的落後狀況,最根本的就是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70年來,我們黨高度重視經濟建設,把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從動員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生產事業、推動「四個現代化」,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到「第一要義是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再到「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推動高質量發展」,可以說,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鮮明主題。正因為緊緊抓住了這個主題,我國才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發展奇蹟,實現了從貧窮到富裕、從羸弱到強大的歷史性跨越。

2019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圖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一同步入會場。 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攝

這是一條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設社會主義之路。社會主義作為一種較為高級的社會形態,是經過資本主義演化而來的,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但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東方落後國家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階段,不必經歷漫長的陣痛過程,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馬克思稱之為跨越「卡夫丁峽谷」。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但我國當時的社會狀況決定了還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改革開放後,我們黨作出了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並以此為依據制定了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比如,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等。這些重大制度設計,既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從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充分吸收資本主義合理性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從而實現對資本主義的跨越。

這是一條在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之路。中國是一個超大型國家和社會,擁有世界第一的人口數量,這是我國最現實最特殊的國情。如此巨大的體量獨一無二,歷史上沒有遇到過,其他國家也沒有出現過。17世紀,荷蘭崛起時人口是百萬級的;19世紀,英國崛起時人口是千萬級的;20世紀,美國崛起時人口是上億級的。而新中國誕生時,人口就達到5.4億,上世紀80年代初超過10億,現在已近14億。如何將社會主義建設與大規模的人口數量相結合,變人口壓力為動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黨憑藉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集中力量辦大事,實施了一個個重大戰略,完成了一個個重大工程,戰勝了一個個風險挑戰,把許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創造了難以想像的奇蹟,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與倫比的制度優勢。

2019年9月29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奮鬥吧 中華兒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李克強、慄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王岐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4000多名觀眾一起觀看演出。圖為演出結束後,習近平總書記等走上舞臺同演職人員合影留念。 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這是一條在悠久歷史的國度建設社會主義之路。馬克思曾說,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是建立在以往的歷史文化基礎上,無時無刻不受到其影響和浸染。具有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我們黨始終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充分汲取其中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用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時,我們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要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並加以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與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更好發揮傳承文明、涵育社會、滋養人心的重要作用。

這是一條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之路。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多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並取得共同勝利。按照他們的設想,未來社會主義將大範圍取代資本主義,在國際格局中處於優勢地位。但從近百年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看,儘管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力量有所消長,但總體上「資強社弱」的國際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社會主義中國從建立到發展,就處在嚴酷的環境下,可謂在夾縫中求生存、在壓力下謀發展。面對資本主義的圍堵和打壓,我們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無論是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還是捲入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紛爭,無論是面對兩大陣營的對峙抗衡,還是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在兩種社會制度長期的較量和競爭中,我們不僅生存下來,還一步步發展壯大,把社會主義的旗幟舉高了,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不斷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二、70年來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取得了重大突破

新中國7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乘風破浪、砥礪前行的歷史時期,也是我們黨立足本國特色、探索把握規律的歷史時期。70年來,黨領導人民圍繞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性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取得了許多具有原創性、標誌性的重大認識成果,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寶庫。

比如,社會主義本質論。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但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完全弄清楚這個問題,把社會主義等同於「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搞封閉僵化的計劃經濟,結果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我們黨逐步認識到,社會主義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並不是越純越好,計劃和市場都只是經濟手段,從而鮮明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科學概括,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基礎,指出了社會主義「全體人民共享」與資本主義「少數人享有」的根本區別。

比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將經歷一個「過渡時期」,即「第一階段」,然後到「高級階段」,這個「第一階段」就叫作社會主義社會。但是對「第一階段」有多長、該如何發展,沒有詳細的論述。社會主義國家一度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很清醒,我國也曾有過急於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思想,結果摔了跟頭,吃了大虧。改革開放後,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對基本國情的認識,提出了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這一重要思想,既強調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又闡明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程度,使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準備。

比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能否搞市場經濟?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講過,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二者互不兼容。我們黨立足中國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逐步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將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的思想束縛,解決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的世界性難題,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比如,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論。抓主要矛盾、突出重點,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基本原則。1956年,黨的八大作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改革開放後,我們黨對八大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作了進一步概括,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發生的新變化,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提供重要前提。我們黨對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準確把握,積極適應社會生產的發展趨勢和人民群眾的需求變化,指明了各個歷史時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著重點,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矛盾的學說。

比如,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傳統觀念認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作為兩種對立的社會制度,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對抗關係。1952年,史達林提出「兩個平行市場」的理論,認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出現使資本主義的統一市場瓦解,出現了兩個平行的也是相互對立、彼此隔絕的世界市場,主張社會主義陣營協作互助以對抗走向滅亡的資本主義市場。過去很長時間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長期處於對峙狀態,最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我們黨站在全人類高度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倡議,超越了不同制度的分歧和對立,反映了中華民族天下為公、協和萬邦的寬廣胸襟和精神境界,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

比如,執政黨的自我革命論。在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政黨一黨執政是最基本特徵,從根本上保證了國家權力集中統一和有效行使,避免了資本主義兩黨制或多黨制惡性競爭、互相傾軋的弊端。但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一黨執政也容易滋生「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懈怠思想,出現貪圖享受、消極腐敗的不良現象,削弱和動搖黨的執政基礎。我們黨不僅能夠帶領人民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也能夠進行偉大的自我革命。作為一個擁有98年歷史的大黨,我們黨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不犯錯誤,而在於從不諱疾忌醫,敢於直面問題,以刀刃向內的勇氣自我革命、自我淨化,使黨永葆蓬勃生機活力。我們黨關於自我革命的理論,有效解決了長期執政條件下馬克思主義政黨如何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歷史性課題,使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這些重大理論觀點,體現了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高度統一,在理論上具有開創性、普遍性的重大意義,在實踐中具有根本性、決定性的指導作用。

三、70年來我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成功之道

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從未有哪個國家像新中國這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生了改天換地的巨大變化。為什麼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能取得這樣的成功?根本就在於我們黨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深邃的歷史眼光和科學的辯證思維,牢牢把握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使黨和國家事業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前進。

2019年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國旗」方陣和「國慶年號和國徽」方陣。 新華社記者 申宏/攝

一是堅持獨立自主和吸收借鑑相結合。我們這樣一個大黨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世界級難題,馬克思沒有講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幹過,只能自己在實踐中摸索。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把科學社會主義普遍原則同我國特殊國情有機統一起來,不泥古、不媚洋,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確道路。同時,在中國這樣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吸收借鑑其他國家的積極成果來發展自己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缺乏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我們通過學習借鑑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展了大規模建設,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改革開放後,我們搞市場經濟,也借鑑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生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正是我們把立足自身和藉助外力相結合,既鮮明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十分注重海納百川、博採眾長,才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獲得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二是堅持大膽突破和穩中求進相結合。在中國搞社會主義建設,好比一艘巍巍巨輪開闢從未遇到過的航程。只有勇於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劈波斬浪、勇往直前;只有循序漸進、謀定後動,才能行穩致遠、到達彼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我們的立場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既要大膽探索、勇於開拓,也要穩妥審慎、三思而後行。」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一方面,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闖、勇敢地改,一路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殺出了一條血路,幹出了一片新天地;另一方面,我們堅持穩紮穩打、蹄疾步穩,積極穩妥推動改革,有條不紊地把各項事業推向前進。堅持大膽突破和穩中求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強烈的進取精神、堅韌的戰略定力和卓越的領導藝術。

三是堅持把準方向和邊試邊幹相結合。方向決定命運,方法決定成敗。70年來,無論搞建設還是抓改革,我們都始終牢牢把準正確方向,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確保社會主義事業不偏向、不變色。比如,我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這個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麼道路,改什麼、怎麼改都不能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同時,我們搞社會主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只能投石問路、摸著石頭過河,邊幹邊總結,看準了再推廣開來,以「一馬當先」帶動「萬馬奔騰」。正是我們黨準確把握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把方向的確定性和路徑的靈活性統一起來,才確保事業順利向前推進。

四是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相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兩頭用力、頂層謀劃和基層創造良性互動。我們始終加強宏觀思考和整體推進,注重改革發展各項舉措的全局性、科學性和協調性,確保「全國一盤棋」,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同時,我們注重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70年來,無論是愛國衛生運動還是農業合作化運動,無論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無論是行動支付、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業態還是5G通訊、無人機等先進技術,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生動實踐和聰明才智。可以說,新中國發展的巨大成就,是全國人民上下同心、齊心協力幹出來的,是千千萬萬的建設者用汗水和智慧凝結起來的。

五是堅持一以貫之和推陳出新相結合。人類社會總是在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中不斷發展的。新中國輝煌成就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鬥、接力推進的結果。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我們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過程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比如,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發展目標是建設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國防、現代科學技術,走一條有別於蘇聯模式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社會主義社會還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要發展商品生產、遵循價值規律;等等。這些探索成果,為我們黨認識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後,我們黨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條件進行探索。比如,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等等。可以說,兩個歷史時期都是為了尋找正確的道路進行艱辛探索和不懈奮鬥的過程,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有機整體。整個70年,生動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的過程,展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一步步深化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經過70年的努力,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的徵程中,我們黨將帶領億萬人民不懈奮鬥,書寫出更加美好的社會主義建設篇章。

來源:求是

相關焦點

  • 新中國70年文化建設的成就及經驗
    觀點提示全面回顧和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文化建設發展歷程和成就,認真研究和總結黨在文化建設中艱辛探索取得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值此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全面回顧和展示我國文化建設發展歷程和成就,認真研究和總結黨在文化建設中艱辛探索取得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艱辛探索(光輝的歷程 深刻的啟示·慶祝新...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篳路藍縷,我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農業國發展成為製造業門類齊全、經濟發展欣欣向榮的世界大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偉大發展成就的背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奮鬥,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這裡從三個方面進行簡要總結。
  • 信息快遞:為面向未來的艱辛探索提供歷史智慧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主辦,中共綏化市委黨校等承辦的「紀念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學術研討會日前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召開。
  • 新中國70年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實踐歷程、基本經驗與戰略路徑
    430072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願景與路徑優化研究」(14AZD009)、武漢大學自主科研項目(人文社會科學)「新中國成立70 年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歷史經驗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 「中國之治」的艱辛探索與成功奧秘
    作者: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袁秉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探索,逐步形成、不斷改革創新、不斷完善和鞏固發展起來的科學制度體系。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回顧、基本經驗與時代...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系統總結黨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經驗,對於新時代黨的立德樹人有著重要意義。新時代,要在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新特點,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 中國70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
    然而,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回望歷史,不難發現,儘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命題誕生於改革開放之後,但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認識和運用,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探索和追求,卻貫穿於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整個歷史進程,是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一脈相承、砥礪前行的思想主題。
  • 新中國70年:青年發展與青少年工作
    歷史已經證明,在過去的90多年裡,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攻堅克難,砥礪探索,贏來了民族的新生和現代化的新曙光;歷史還將證明,在未來30多年實現強國夢的徵程中,同樣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高瞻遠矚、舉旗定向。相應地,中國青年運動也必須堅持黨的正確領導,才能保證運動的科學方向和良好效度。
  • 孫佔元: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
    原標題: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 毛澤東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對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如何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三個基本問題進行了艱辛探索和系統回答
  • 紀昱: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再升華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法」的建設上進行了艱辛探索,從廢除國民黨的舊法體系,到新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初步建立;從「五四憲法」的制定到「八二憲法」的出臺;從新中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到「文革」時期法制建設的一度中斷,再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框架的形成,其間充滿了震古爍今的巨變,法制建設工作在曲折中發展。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升華及世界意義
    [內容提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也邁上了新臺階,開創了新局面。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國共產黨深入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提供了全新機遇與寬廣平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守正與創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指引著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為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科學全面地謀篇布局。
  • 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
    可以說,黨的奮鬥史就是一部理論創新史,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就是要深刻領會蘊含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淵源、發展脈絡、實踐邏輯,深刻理解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從勝利走向輝煌的思想源泉,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
  • 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經驗和基本規律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從一個滿目瘡痍、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屹立於世界之林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經過70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國共產黨不間斷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不間斷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引領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不間斷地創新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條根本經驗;始終不渝地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間斷地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雙向互動,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條基本規律。
  • 【統戰新語】【新中國與統一戰線70年•心聲】從歷史走向未來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回首光輝歷程,縱覽神州巨變,幾多感慨,幾多豪邁。  1949-2019,中國人民一路披荊斬棘、跋山涉水,經歷無數坎坷,付出巨大艱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書寫了一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主題展在首爾舉行
    人民網首爾9月29日電 (記者馬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主題國際巡展」27日在首爾開幕。 展覽現場,159幅精美照片,按照新中國成立至今70年的歷史進程、分為「中國人民站起來」「改革開放春風裡」「砥礪奮進新時達」3個主題,生動展示了70年來中國人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的艱辛探索,以及為創造美好生活進行的共同奮鬥和取得的偉大成就。
  • 秦宣: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的幾個問題
    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的歷史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經過艱辛探索,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現階段中國共產黨和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 政治關鍵詞·社會主義改造|中國何時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政治是理解現代國家的鑰匙,也是深刻理解日常生活實踐的知識和素養。值此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繼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首度開設「政治關鍵詞」專欄之後,澎湃新聞再度和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推出這一專欄,旨在通過解釋新聞與生活中的政治關鍵詞,普及政治學常識。
  • 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與世界意義
    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序幕。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圍繞「實現什麼樣的現代化,怎樣實現現代化」這一基本問題,勇敢推進道路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開創出了一條既順應世界現代化的時代大勢,又蘊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路,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貢獻了可資借鑑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 習近平:我們黨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說,圍繞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
  • ...我看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成就」——聽聽全國婦聯離退休幹部怎麼說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國婦聯建會70周年。作為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的一代,全國婦聯的離退休幹部們親身參與了祖國的建設和改革開放,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巨大發展變化,是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親歷者和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