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鷸,拉丁學名為Rostratula benghalensis,英文名Painted Snipe,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鴴形目、彩鷸科、彩鷸屬的一種動物,定名人是Linnaeus,定名年代是1758年。
它雄鳥眼先、頭頂至枕黑褐色,頭頂中央暗黃色,形成一黃色中央冠紋。後頸和肩淡褐色,肩羽外緣暗黃色,其餘為暗黃色,棕黃色,黑色和灰色相雜狀。肩間和內側三級飛羽羽色和肩相似,但無黃色羽緣。背至尾上覆羽和尾羽灰色,具細窄的黑色波狀紋和暗黃色眼狀班。初級覆羽灰色,具細窄波狀斑和暗黃色眼狀斑,內側小覆羽與背同色,其餘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外露部分為橄欖黃色,具細窄的黑色橫紋和寬著的暗黃色橫斑;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外側基部黑色,餘為灰色,具白色橫斑和暗黃色眼狀斑與黑色波狀紋。眼周圍一圈黃白色或黃色紋,並向眼後延伸形成一柄。白色眼圈外再緣以黑色;耳覆羽黑色。頦、喉白色,其餘頭和頸部綴有白色和褐色小斑點。頰至上胸灰褐色,胸腹之間界以黑色橫帶,胸至背肩部有一寬的白帶,下胸至尾下覆羽白色。
雌鳥頭頂暗褐色,頭頂中央具皮黃色或紅棕色中央冠紋;眼周具一白色圈環,並向後延伸形成一短柄。自圈外再圍以窄的黑圈,頸部棕紅色,頭側慄紅色,上背橄欖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藍灰色,並雜以黑褐色蟲蠹狀斑,尾上覆羽具暗黃色眼狀斑;肩橄欖褐色,各羽外側具金黃色寬闊縱紋,在背兩側形成一條金黃色縱帶,上體具金屬銅綠色光澤。尾羽灰褐色,外側近黑褐色,具暗黃色眼狀斑。虹膜褐色,嘴黃褐色或紅褐色,基部綠褐色,腳橄欖綠褐色或灰綠色。
彩鷸性隱秘而膽小,多在晨昏和夜間活動,白天多隱藏在草叢中,受驚時通常也一動不動的隱伏著,直至當人走至跟前,才突然飛起,邊飛邊叫。飛行速度較慢,飛行時兩腳下垂,飛不多遠又落下。在開闊地區則通過快速奔跑。也能遊泳和潛水,通常單獨或呈鬆散的小群活動和覓食。主要以昆蟲、蝗蟲、蟹、蝦、蛙、蚯蚓、軟體動物、螺、植物葉、芽、種子和穀物等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性食物為食。
彩鷸棲息於平原、丘陵和山地中的蘆葦水塘、沼澤、河渠、河灘草地和水稻田中。
此物種營巢於淺水外蘆葦叢或水草叢中,也在水稻田中營巢。巢主要由枯草構成,通常置巢於蘆葦或水草或稻秧間淺水處的草堆上或土臺上。每窩產卵3-6枚,通常為4-5枚。卵為卵圓形和梨形,棕黃色和黃色,被有紅褐色、黑褐色或血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2-40mm×22-26mm,平均36mm×26mm。一雌多雄制,一個雌鳥與數個雄鳥交配,並產數窩卵,分別由不同雄鳥孵化,孵化期約19天。
彩鷸在中國的種群數量曾經較為豐富,但後來已經不常見,數量明顯下降。原因是沼澤地被開墾,環境汙染和狩獵。
彩鷸目前已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同時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
彩鷸分布於安哥拉、孟加拉國、貝寧、波札那、汶萊達魯薩蘭國、布吉納法索、蒲隆地、柬埔寨、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剛果、象牙海岸、埃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亞、以色列、日本、肯亞、寮人民民主共和國、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來西亞、馬裡、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奈及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新加坡、索馬利亞、南非、蘇丹南部、斯裡蘭卡、蘇丹、史瓦帝尼、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烏幹達、越南、尚比亞、辛巴威。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