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加大對科研的投入,我國科研實力、論文數量、專利質量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報告,我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已經居於世界第二位。
SCI論文是衡量一國科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對科研人才價值的重要評價要素,如重慶大學對於發在《科學》、《自然》姊妹刊物論文的獎勵均為10萬元;西北工業大學對於《自然》與《科學》子刊每篇獎勵50萬元;武漢理工大學對於在《科學》、《自然》、《細胞》(Cell)子刊上發表影響因子大於等於10的獎勵10萬元。除此之外,如果有10篇以上的SCI論文,很多高校還可以破格提拔為教授。
這樣看來,我國SCI數量居世界第二,應該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但是,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接下來所揭示的內容,卻讓我們感到羞愧,甚至恥辱。
根據統計,我國SCI論文的撤稿數量居高不下,也是全球第一。
在今年1月到7月底,這7個月的時間裡面,世界各國撤稿論文有1173篇,而我國有388篇,高達34%。如果把時間拓展到近3年來看,我國被撤銷的SCI論文也有1397篇之多。
通過調查分析,我國SCI論文被撤稿的原因有82種,包括「出版機構調查」「同行評審虛假」「文章重複」「抄襲」「數據錯誤」和「圖片重複」,其中一半屬於「剽竊」和「偽造」,可見我國論文造假、學術不端是非常嚴重的。
論文造假、學術不端的後果非常嚴重!
第一點就是阻礙我國科學的進步和發展。大量的論文造假,學術不端滋生科研腐敗,導致很多科研學者投機取巧,如原上海交大教授陳進晶片造假,騙取國家10多億的科研資金,破壞了我國晶片自主的科研環境。
第二點就是導致很多有志科學家出走。科研環境的惡化,會導致那些一心科研的科學家被排擠,最終遺憾出走,如著名的生命科學家顏寧、數學家許晨陽都因此出走。
造成這種學術不端的原因主要在於學術界的「唯論文論」,把論文和職稱、薪資掛鈎,導致很多心術不正的教授學者投投機取巧,通過抄襲、造假甚至買論文。買期刊。
要想解決論文造假、學術不端,就必須破除唯論文論和加大懲罰力度。
第一,破除唯論文論。學者的晉升渠道論文是一個重要依據,但不能作為唯一依據,應該還要加上具體的科研成果,只有科研成果才能經得起檢測,經得起考驗。
第二,加大懲罰力度。從現有的機制來看,對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並非沒有懲罰,而是力度太小,甚至被網友嘲諷為「自罰三杯,下不為例」。所以必須要加大力度,公開懲罰,通過社會監督讓這群危害我國科研的小丑無處躲藏。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如今,我國基礎科學領域面臨著卡脖子的難題,要想實現突破,就必須杜絕科研造假,淨化學術環境,讓科學家踏踏實實的搞科研,突破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