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報告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和炎症性腸病(IBD)患者共有的免疫反應特徵表明,炎症性腸病藥物可能在新冠肺炎的治療中發揮作用。
新冠肺炎和炎症性腸病之間存在許多重疊的炎症途徑,這意味著某些先前應用的炎症性腸病藥物,例如IL-12 / 23抑制劑(烏司奴單抗)或TNF抑制劑(如英夫利昔單抗,即類克),可以重新用於新冠肺炎患者。
SARS-CoV-2通過將病毒刺突(S)蛋白的受體結合域附著於上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來啟動感染,該表達由腸上皮細胞以及肺上皮細胞表達。然後,跨膜絲氨酸蛋白酶2(TMPRSS2)切割S蛋白有助於病毒進入宿主細胞。
研究人員使用內鏡檢查標本,患有或沒有炎症性腸病患者的外周血和活檢,檢查了未發炎和發炎的胃腸道與新冠肺炎疾病之間潛在的交叉區域。
上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在小腸表面上皮細胞中廣泛表達,但在健康個體的結腸中卻不一致。相反,跨膜絲氨酸蛋白酶2(TMPRSS2)在結腸中更穩定地表達。
與來自炎症性腸病患者或非炎症性腸病對照的未發炎組織相比,迴腸的上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 mRNA表達隨著發炎而顯著下降,而直腸上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 mRNA表達則隨著發炎而顯著增加。
在迴腸活檢和結腸活檢中,儘管效應很小,但在炎症存在下跨膜絲氨酸蛋白酶2(TMPRSS2)表達增加。
研究人員報告說,炎症性腸病非生物製劑藥物會降低發炎的結腸和直腸中的上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和跨膜絲氨酸蛋白酶2(TMPRSS2)基因表達,但不會降低迴腸中的表達。
在生物製劑中,英夫利昔單抗(類克)降低發炎結腸中上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的表達,而烏司奴單抗則增加治療反應者發炎結腸中上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和跨膜絲氨酸蛋白酶2(TMPRSS2)的表達。
基因組變異分析顯示,炎症上調或與疾病呈正相關,與炎症性腸病風險相關的基因顯著富集了SARS-CoV-2感染肺上皮細胞上調的基因。
與對新冠肺炎的反應相關的大多數途徑和細胞類型富集都是免疫導向的,最明顯的與通過幹擾素和白介素6產生的先天免疫信號有關。
烏司奴單抗治療四周後,與炎症性腸病治療和炎症性腸病炎症或新冠肺炎感染相關的許多基因之間存在明顯的重疊,並且新冠肺炎上調的基因顯著下降。
炎症性腸病藥物對上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的作用是複雜的和區域特定的。但是,炎症不利於新冠肺炎的發病。因此,在新冠肺炎的炎症性腸病患者中,應根據現有的臨床指南進行炎症性腸病相關的腸道炎症的治療。
新冠肺炎轉錄圖譜與炎症性腸病相關炎症的多個交叉點非常有趣。即使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疾病',將其與某些先前存在的炎症性疾病進行比較也具有很大的價值,以便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發病機理並確定治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