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街頭常見的大蝸牛千萬別碰!可能傳播傳染病

2021-01-15 騰訊網

蝸牛好像誰都見過吧,夏日的夜晚,蝸牛們出動了。市民小夥伴如果有心,就能在樹旁草叢上看到它們的身影。

前陣子,連日的陰雨天,草叢裡、花壇邊,蝸牛就如螞蟻般常見。然而,你可能沒注意到,你前後看到的蝸牛,可能還不是同一個品種。

是不是很多小夥伴跟小編一樣,表示很震驚:沒想到蝸牛還有好多種?

其實,蝸牛還有很多我們不造的秘密呢。

廈門常見非洲蝸牛

我們先來認識一位「蝸牛哥」——廈門大學生物系畢業、研究養殖蝸牛多年的陳肇聖。

蝸牛屬腹足綱的軟體動物,並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西方語言中,一般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僅指陸生種類,而廣義的蝸牛還包括巨盾蛞蝓。

「蝸牛哥」介紹,全世界的陸生蝸牛超過兩萬種,但有飼養和食用價值的種類卻很少。其中,褐雲瑪瑙蝸牛(又叫非洲大蝸牛)體型最大,大多超過25釐米。

中華白玉蝸牛於上世紀下半葉誕生於廈門大學,是從非洲大蝸牛中選育出來的。非洲大蝸牛身色棕黑,中華白玉蝸牛身體白如白玉,十分可人。

非洲大蝸牛體型大,大多超過25釐米。

上周的一天,海滄的葉先生和女兒,僅花了幾個小時,就在單位院子裡捉了60多隻花殼大蝸牛,個頭大的將近半個巴掌長。這種花殼大蝸牛,就是非洲大蝸牛。

「蝸牛哥」說,在野生環境下,也不難見到個頭碩大的非洲大蝸牛:「前陣子的一個夜晚,我到海峽國際社區,那裡的草地上滿是拳頭大小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被我國列為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據海峽都市報(微博)報導,非洲大蝸牛除了危害農作物,還存在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等疾病的可能性,所以野生的非洲大蝸牛最好不要觸碰也不要食用。

蝸牛吃什麼?

這些傢伙喜陰暗潮溼的環境,生活作息晝伏夜出,入冬後還要冬眠,活躍期在夏秋兩季。

非洲大蝸牛和中華白玉蝸牛,壽命均長至5到6年,個頭最大能長到腳板那麼大。「蝸牛哥」說,非洲大蝸牛最愛吃鮮嫩多汁的植物葉、果。其中,幾乎大部分綠色植物的莖葉都是非洲大蝸牛的食物,它們對農作物、花卉樹木的危害大。

蝸牛能吃嗎?

養殖的可以吃,野生的不要吃

「蝸牛哥」在東坪山的一處小院養殖了一些中華白玉蝸牛、部分非洲大蝸牛,用於自然觀測。

有人覺得,蝸牛看上白白嫩嫩的,應該能吃吧?「如果它們危害農作物,把它們吃了不就完事了?」對此,「蝸牛哥」表示,野外的蝸牛身上的寄生菌比較多,並不建議食用。不過,人工養殖的蝸牛是可以食用的,並且與魚翅、乾貝、鮑魚並列成為世界四大名菜,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上等食品。

蝸牛有什麼功效?

蝸牛黏液有修復作用

「蝸牛的黏液有修復功能。若被蚊蟲叮咬,塗上一點蝸牛粘液,就能止癢。而風靡全球的蝸牛霜,裡面的有效成分,就是來自蝸牛黏液的提取物。」

蝸牛具有藥用價值。《本草綱目》中早有以蝸牛治病的記載。近代中醫學也公認蝸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治消渴等作用,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氣管炎、前列腺炎、惡瘡和癌症等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

「蝸牛哥」介紹,蝸牛酶還可輔助醫藥產品的開發,「苦瓜內含植物胰島素,但口服吸收率特別低;使用蝸牛酶在體外進行反應,可以大大提升植物胰島素的利用率。吃5g經蝸牛酶處理後的苦瓜粉,相當於吃1kg苦瓜所得的植物胰島素量」。

這麼說,養殖的蝸牛還真能吃,吃貨們是不是已經按耐不住想嘗一嘗了?

不過,要說到吃蝸牛,那二戰期間日軍可是沒少付諸行動,當時日軍還把蝸牛當成營養品。

二戰日軍把蝸牛當營養品

說起非洲大蝸牛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據「蝸牛哥」介紹,非洲大蝸牛肉質蛋白質含量高,雌雄同體、異體受精,每年可產卵5到6次,生長半年左右性成熟,是一種繁殖效率及生長效率極高的蛋白質來源,曾被當時的日軍作為重要的蛋白質供給。

「日軍的營地旁邊,必有一處養蝸牛的地方。而在他們戰敗撤退,這些蝸牛就沒人管了,跑了出來,成了野生蝸牛。上世紀80年代後,蝸牛就開始泛濫了。 」

雖說現在野生的非洲大蝸牛,已經成為了農業害蟲。但是,在「蝸牛哥」的眼裡,它們可渾身是寶。

廈大培育的「白肉蝸牛」

曾上國宴招待過英國女王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非洲大蝸牛不僅能成為風味可口的菜餚,在生物醫藥領域還能大顯身手。

廈門大學原校長汪德耀有留法背景,他很早就提出要將開始泛濫的非洲大蝸牛利用起來。「最開始是從吃入手。當時悅華酒店有一道菜,叫『沙茶蝸牛』,用的就是非洲大蝸牛。」經過廈門大學科研人員的努力,人工選育培養出了中華白玉蝸牛。「一開始,它還只是叫『白肉蝸牛』。1986年,廈大培育的『白肉蝸牛』被送往釣魚臺國賓館,成為招待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指定國宴菜,從此更名為『中華白玉蝸牛』。」提起這段往事,「蝸牛哥」也覺得臉上有光。

>

相關焦點

  • 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nbsp&nbsp&nbsp&nbsp近期,深圳進入了「龍舟水」季節,雨特別多。大雨過後,不少細心的人發現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出現了很多氣定神閒的大蝸牛!
  • 別吃!別碰!這個大蝸牛壞得很,弄死它
    據報導,因南方連續暴雨天氣,廣東、福建等多地出現「巨型蝸牛」,這些蝸牛不僅個頭巨大,而且數量十分驚人,有小區幾個小時內就撿了幾百隻大蝸牛。  有人高興了,這不就是來送肉的嗎?但其實別說吃了,連碰都不能碰!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不少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這種巨型蝸牛的蹤跡。這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興趣,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    然而,專家發話了,這種「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它屬於入侵物種,自身攜帶多種寄生蟲,家長特別需要看好自家「熊孩子」。
  • 非洲大蝸牛已在中國成災!傳播多種疾病,千萬不能碰
    ,不少小朋友也對它很感興趣,但疾控專家就提醒,這種蝸牛千萬別碰 ,否則後果很嚴重!      這種蝸牛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而是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隨著時間推移,它們的繁殖數量越來越多,非洲大蝸牛不僅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還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目前,該螺已擴散至我國廣東、香港、雲南、廣西、湖南、福建及臺灣等地,並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
  • 蝸牛、寄生蟲、腦膜炎......
    【3】https://www.sohu.com/a/231846481_609327 這種蝸牛千萬別讓寶寶碰,摸摸也會感染寄生蟲 2018-05-16 21:00   文章授權轉自:深圳龍崗疾控 因為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大蝸牛」是什麼蝸牛?
  • 路邊驚現非洲大蝸牛,別碰也別吃!已有人因抓它發高燒,還會傳播結核...
    注意了  在廣東很多地方看見一種巨型蝸牛,千萬不要亂碰!特別家裡有小孩的父母一定要注意!  颱風已過,經過兩天的降雨,這種巨型蝸牛大量冒了出來怒刷存在感!  很多小朋友對大蝸牛非常感興趣有的學校還布置過觀察蝸牛的作業甚至有傳言,這蝸牛能吃……  小編在這裡鄭重告誡大家  不能吃!  不能吃!  不能吃!  實際上,「大蝸牛」不僅不能吃,也不能亂碰,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
  • 別碰!海口一小區現非洲大蝸牛 不能吃還會傳播疾病
    千萬別碰  海口一小區現非洲大蝸牛  不能吃還會傳播疾病  南國都市報熱線966123訊(記者 張宏波 文/圖)8月30日上午,一場雨後,家住秀英區白水塘一小區的龍女士在小區草坪內發現了很多蝸牛
  • 這種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會傳播結核病!專家提醒:別碰更別吃
    由於前段時間颱風暴雨天氣,廣東佛山、福建廈門的不少市民發現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有很多蝸牛出沒。據專業人士介紹,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多在華南地區出現,夏季尤其多。食用非洲大蝸牛可能會被傳染寄生蟲,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最近,每逢暴雨後,小區裡都有很多非洲大蝸牛,但這麼多非洲大蝸牛爬上牆自己是第一次見到。」梁女士說。 在梁女士的指引下,記者在該小區兩面牆上見到密密麻麻的非洲大蝸牛,有的非洲大蝸牛正緩慢地往上爬,牆面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跡。有的非洲大蝸牛一動不動,爬得高的非洲大蝸牛差不多爬了2層樓那麼高。
  • 遇到這種動物千萬別碰,路邊草叢很常見
    實際上,「大蝸牛」不僅不能吃也不能夠亂碰深圳龍崗區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它和福壽螺一樣,都帶有廣州管圓線蟲(廣東住血線蟲,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會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腦炎等,食用則危害極大。吃了感染這種寄生蟲的非洲大蝸牛,或者接觸它們的排洩物,廣東住血線蟲就可能進入人體,寄生在人體中樞神經或腦脊液中,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
  •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還有部分膽子大的網友,不僅抓來玩,還興致勃勃研究起大蝸牛的吃法......深圳市疾控中心有關專家介紹,雨後出沒的這些大蝸牛,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
  • 這種大蝸牛!千萬別碰!別養!別吃!
    最近,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它和福壽螺一樣,都帶有廣州管圓線蟲(廣東住血線蟲),會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腦炎等,食用危害極大。 專家表示,吃了感染這種寄生蟲的非洲大蝸牛,或者接觸它們的排洩物,廣東住血線蟲就可能進入人體,寄生在人體中樞神經或腦脊液中,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專家提醒,非洲大蝸牛身上有很多黏液,帶有各種細菌,如果市民對細菌的抵抗力弱,很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 這種巨型蝸牛碰不得,對蔬菜危害極大
    但其實別說吃了,連碰都不能碰!同時, 從其年齡結構的發展趨勢看, 此螺的壽命大多為4 年,個別的還可能5年以上。 原產於非洲東部沿岸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島一帶,那這種行動緩慢的生物是如何傳入到我國的? 據稱,該螺首次在廈門大學校園內被發現,認為是從新加坡運回的植物中夾帶著非洲大蝸牛的卵和幼螺而繁殖起來的。
  • 外來侵略物種大蝸牛,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
    外來侵略物種大蝸牛,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但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指出,大蝸牛寄生蟲感染率比較高。 這種和蝸牛很像,但比普通蝸牛大的小動物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食用非洲大蝸牛可能會被傳染寄生蟲,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
  • ...非洲,大蝸牛,外來,生物,致命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下媒體...
    據報導,因南方連續暴雨天氣,廣東、福建等多地出現「巨型蝸牛」,這些蝸牛不僅個頭巨大,而且數量十分驚人,有小區幾個小時內就撿了幾百隻大蝸牛。有人高興了,這不就是來送肉的嗎?但其實別說吃了,連碰都不能碰!據稱,該螺首次在廈門大學校園內被發現,認為是從新加坡運回的植物中夾帶著非洲大蝸牛的卵和幼螺而繁殖起來的。目前,該螺已擴散至我國廣東、香港、雲南、廣西、湖南、福建及臺灣等地,並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非洲大蝸牛有什麼危害?正如前面所說,非洲大蝸牛寄生或攜帶大量病原體,常見的就是以下幾種。
  • 【微言新識】認識非洲大蝸牛
    近日,網上盛轉這樣一條微博:「拳頭大小的蝸牛驚現福州街頭。經鑑定,這是『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有害入侵物種,其破壞力很強,會危害500多種作物,甚至連水泥都吃。提醒:非洲大蝸牛會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千萬別摸,更不能吃!」。 「非洲大蝸牛」究竟是什麼?讓廣東省疾控中心專家為您介紹。
  • 非洲大蝸牛不是法餐蝸牛 若食用可能感染腦膜炎
    「這是很常見的食用蝸牛啊,難道不能吃嗎?」昨日,看了本報《這種巨型蝸牛不能碰更不能吃》一文報導後,許多熱心讀者致電晨報新聞熱線8080000表示疑惑。甚至還有讀者稱,一些山寨版的法國大餐用的就是這種非洲大蝸牛。針對這一說法,記者走訪並諮詢了有關專家,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大民教授表示,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不可隨意食用。
  • 千萬不能碰
    注意 注意 注意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食用危害極大千萬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體內藏有大量寄生蟲千萬別碰中非洲大蝸牛是一種什麼蝸牛?最可怕的是,生在野外的非洲大蝸牛非常髒!它們的黏液或糞便裡,可能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這種蟲會傳播腦膜腦炎或腦膜炎等疾病。
  • 雨後看見這種大蝸牛,千萬不能碰!
    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名副其實,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沒錯,蝸牛和螺其實屬於同一家族)。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最可怕的是,生長在野外的非洲大蝸牛非常髒!它們的黏液或糞便裡,可能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這種蟲會傳播腦膜腦炎或腦膜炎等疾病。
  • 最近常出現的這種動物千萬別碰!
    注意 注意 注意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體內藏有大量寄生蟲食用危害極大千萬不能碰!//大蝸牛是什麼來頭?//「大蝸牛」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