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距離太陽1.5億公裡,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按離太陽遠近排序第三顆。它兩極稍扁赤道略鼓,表面積5.1億平方公裡,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內部有殼、幔、核結構,外部有水圈,大氣圈等。在太空上看呈藍色。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並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共同組成了一個天體;地月系統。
地殼;地球表面的固體外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大陸部分約33千米,高原高山地區厚度可達60~70千米,海洋部分最薄,平均約6千米。地球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它的物質結構主要以沉積巖花崗巖和玄武巖為主。花崗巖密度較小,大都分布在大陸地殼,密度較大的玄武巖之上,特別厚的地方形成山嶽。地殼上層是矽-鋁氧化物構成的沉積巖和花崗巖層,下層是矽-鎂氧化物構成的玄武巖或輝長巖層。海洋地殼幾乎沒有花崗巖,一般在玄武巖的上面覆蓋著一層厚約0.4~0.8千米的沉積巖。
地幔;介於地表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是地球內部體積質量最大的一層。厚度將近2900千米。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靠近地殼部分是矽酸鹽類的物質,靠近地核部分是鐵、鎳金屬氧化物。地幔又分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下地幔距地表1000公裡,上地幔距地表33公裡。因上地幔頂部是放射性物質集中的地方,溫度溫度高,大致在1000℃到3000℃之間,所以它也是巖漿的發源地。
地核;又稱鐵鎳核心,主要物質是鐵和鎳,分內外兩核。內核距地表約5100公裡,約佔地核直徑的1/3,可能是固態,由剛性很高的結晶固體鐵鎳合金組成。外核距地表2900公裡,可能是液態,由液態鐵組成。地核中心的壓力可達到350萬個大氣壓,溫度是6000攝氏度。
水圈;地球上的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地下水,以及大氣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等所有液態水和固態水都屬於水圈。它是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裡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覆蓋大部分地表的藍色海洋以及大氣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組成的白雲,它使地球成為一顆&34;。其中海洋的水量,約為所有陸地水量的35倍。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麼全球將被深達2716.145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
大氣圈;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它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裡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主要成份為氮、氧。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裡的高度範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離地面10公裡高度的對流層範圍內。根據大氣分布特徵,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高層大氣等。
月球;地球唯一的衛星,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約為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與地球的距離約38.44萬千米,兩者有引力作用,月球引潮力能使地球自轉軸的傾斜角保持穩定。如果沒有月球,地球自轉軸的傾斜角會以數百萬年為一周期,氣候因而也會大幅度變化,最終成為生物無法生存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