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DNA損傷的因素

2020-10-18 李老師談生化

DNA是細胞的傳家寶,由親代傳給子代,子子孫孫,無窮盡焉。理論上說,每個生物體內都有可能有某一條DNA鏈來自古老的先祖(雖然機率很低)。在DNA鏈不斷使用和傳遞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損傷。

DNA損傷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為環境作用(外源性損傷)與自發損傷(內源性損傷)兩大類。環境因素又可分為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生物因素三種。

常見的物理因素主要是紫外線和電離輻射兩類。紫外線通常根據波長分為三類:UV-C(190-290 nm),UV-B(290-320 nm)和UV-A(320-400nm)。DNA的吸收峰在260 nm處,所以起主要作用的是UV-C。陽光由5.1%的UV-A,0.3%的UV-B,62.7%的可見光和31.9%的紅外線組成,因為有害的UV-C大部分被臭氧層除去了。

胸腺嘧啶二聚體的不同結構。Environ Mol Mutagen. 2017 Jun; 58(5): 235–263.

紫外線主要使相鄰兩個嘧啶形成二聚體,阻礙DNA的複製和轉錄。現在認為紫外線輻射是人類皮膚癌的主要原因。最典型的紫外線損傷是胸腺嘧啶二聚體,又有CPD和PP等不同結構。

電離輻射(IR)包括α、β、γ射線和X-射線等,可以直接轟擊破壞DNA,也可以通過對水的電離作用產生羥自由基,間接造成DNA斷裂、鹼基脫落、雜環破裂等損傷。因為DNA分子很小,所以被直接擊中的機率較低,間接損傷約佔輻射損傷的65%。

電離輻射的直接和間接損傷作用。J. Radiat. Res. Appl. Sci. 2015, 8, 247-254.

可造成DNA損傷的化學因素很多。烷化劑(alkylating agent)具有活潑烷基,可轉移到鹼基或磷酸上,如硫酸二甲酯、甲磺酸甲酯(MMS)、芥子氣等。鳥嘌呤的O6和N7最易烷化,導致錯配(GT)或脫落。磷酸三酯不穩定,易斷裂。雙功能烷化劑可造成交聯,稱為交聯劑(crosslinking agent,圖B)。某些烷化劑如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可用於化療。

代表性誘變劑。Environ Mol Mutagen. 2017 Jun; 58(5): 235–263.

鹼基或核苷類似物,如5-氟尿嘧啶(FU)、5-溴尿嘧啶(BrdU)、6-巰基嘌呤等,可競爭抑制核苷酸合成或摻入核酸導致錯配。亞硝酸鹽可引起鹼基脫氨,亞硝胺氧化後生成烷化劑和自由基。

還有一類化學物質稱為代謝活化化合物,經肝臟混合功能氧化酶(細胞色素P450)催化形成活潑的烷化劑或環氧化物等,與核酸作用,造成突變。如芳香胺、多環芳烴(PAH)等。苯並芘(Benzopyrene,圖D)是致癌性最強的多環芳烴之一。菸草煙霧中就含有大量芳香胺和多環芳烴。

黃麴黴毒素(aflatoxin)也是代謝活化的致癌物,其中黃麴黴毒素B1效果最強。被動擴散進入細胞後,黃麴黴毒素B1(圖F)被P-450複合物代謝為活性形式黃麴黴毒素B1-8,9-環氧化物,然後與鳥嘌呤N7加成,削弱糖苷鍵,導致脫嘌呤。

以上物理及化學因素統稱誘變劑。生物因素主要是可誘發腫瘤的腫瘤病毒,其機制有多種,包括促進癌基因表達、抑制抑癌基因、促進某些細胞增殖等。

DNA的自發損傷包括複製時產生的錯誤、鹼基互變異構、鹼基脫氨及丟失等。複製時發生鹼基錯配的機率雖然很低,但仍有個別錯配鹼基逃脫校對甚至MMR機制。當模板有損傷時,跨損傷合成(TLS)聚合酶保真度低,是自發突變的重要來源。此外,還有拓撲異構酶產生的錯誤,尿嘧啶摻入等。

常見DNA鹼基損傷。Environ Mol Mutagen. 2017 Jun; 58(5): 235–263.

鹼基存在自發的酮與烯醇式結構的互變異構,可以造成鹼基錯配。例如腺嘌呤形成A=NH結構時可形成A=C對,鳥嘌呤形成G-OH結構時可形成GT三鍵配對。

含氨基的鹼基會自發脫氨,結果是C-U,A-I(次黃嘌呤),G-X(黃嘌呤)。有趣的是,鹼基脫氨在單鏈時發生的頻率比雙鏈時要高得多,所以在複製、轉錄和重組過程中的瞬時單鏈狀態會加劇這種損傷,並且在修復前即產生突變效果。

在所有鹼基中,5-甲基胞嘧啶脫氨頻率最高,而且產生的G:T鹼基對是由作用較慢的錯配修復(MMR)負責糾正。散在的CpG序列容易被胞嘧啶5-甲基轉移酶作用,脊椎動物的CpG胞嘧啶約有70%-80%被甲基化。由其脫氨產生的GC→AT鹼基轉換佔人類遺傳疾病點突變的三分之一。

鹼基還會發生丟失。大腸桿菌每代大約丟失一個嘌呤,哺乳動物細胞每天大約丟失一萬個。相對來說,嘧啶的N-糖苷鍵較為穩定,丟失機率只有嘌呤的1/20。無鹼基位點是不穩定的,容易發生β-消除反應而造成單鏈斷裂(SSB)。

哺乳動物細胞中DNA的自發損傷統計。Semin Cancer Biol. 2010 Oct; 20(5): 281–293.

活性氧(ROS)也能造成DNA損傷。活性氧自由基可以進攻鹼基上的雙鍵,導致開環反應等,還可以破壞磷酸核糖骨架,造成單鏈斷裂。這與電離輻射比較類似。據估計,活性氧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每小時可造成2300條單鏈斷裂。

相關焦點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果DNA損傷沒有被正確修復,可能發生以下3種情況細胞衰老,加速細胞衰老進程細胞凋亡,DNA損傷過度無法修復時,會啟動凋亡程序來清除損傷的細胞細胞癌變,DNA損傷部分修復的情況下,細胞會出現各種基因組變異,累積到一定程度導致正常細胞癌變成為腫瘤細胞DNA
  • 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2020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修復由酒精降解產物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這一發現突顯了飲酒與癌症之間的聯繫。
  • 造成馬尾神經損傷的因素都有什麼?
    馬尾神經也稱周圍神經,馬尾神經綜合症是指馬尾神經因受到外界因素發生麻痺,紊亂或功能不全,不能調節支配區域運動感覺、痛覺、知覺、溫度等功能的調節,如神經因缺血時間過長或並發繼發水腫麻痺加重會導致截癱。馬尾神經受損傷臨床很常見,大部分是由於各種先天或後天的原因導致腰椎管絕對或相對狹窄,壓迫馬尾神經而產生的一系列神經功能障礙。
  • 酒精造成 DNA 損傷的新修復通路
    研究發現了一種逆轉這種損傷的安全機制,或能為藥物研發開闢新的途徑。醛是一類高度活躍的分子,可以從環境進入人體,也可以由細胞代謝過程而產生。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一種醛類物質是乙醛,細胞在代謝攝入的酒精時會產生乙醛。如果乙醛在細胞內堆積,就會與DNA發生反應,並將雙鏈交聯起來,形成一種非常有害的DNA損傷——鏈間交聯[1](ICL)。
  • Cell:揭示細胞保護它們的DNA免受機械應力損傷機制
    2020年6月6日訊/生物谷BIOON/---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組織,比如皮膚和肌肉,會被拉伸、拉扯和壓縮,而不會對細胞或DNA造成損傷。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老化生物學研究所、科隆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不僅通過讓細胞核變形,而且還通過讓遺傳物質變得柔軟來保護自己免受由這樣的機械應力(mechanical stress)帶來的損傷。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誰是兇手,DNA在說話——法醫實驗室DNA鑑定的那些事兒
    一旦dna被分離出來,法醫實驗室的技術人員就可以進行核酸純化,例如通過鹽析蛋白質沉澱的方法來去除雜質。其中,離心分離的質量是法醫提取dna工作的關鍵,直接影響結果。離心結果受到幾個技術指標的影響,包括轉速和時長,而最重要的因素是
  • 能修復DNA損傷的防曬霜,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
    但是最近一次去佛羅裡達(Florida)旅行,我又知道了一些關於防曬霜的新鮮事,這讓我很是驚訝:最近新上市的某些防曬霜,據說可以修復 UVB 造成的 DNA 損傷。這就有點唬人了吧……保護你的遺傳密碼不受損傷從而預防皮膚癌是一回事,修復已經造成的損傷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 細菌DNA提取方法的優化
    實驗結果如圖2、表2、表3所示: 由表2、3可知,水煮法得到的dna濃度比傳統法要高,主要因為水煮法步驟簡潔,減少了操作過程中對dna的損失及外源dna汙染機會。水煮法提取過程中不需要酚—氯仿抽提及乙醇沉澱,避免了對人體的危害,且所需費用低,但水煮法提取的dna純度較傳統法有小幅下降,主要是因為抽提過程簡單,dna溶液中含有蛋白質等雜質無法完全去除。
  • DNA損傷與修復(注意區分!!)
    DNA突變是指個別dNMP(脫氧單磷酸核苷)殘基以至片段DNA在結構、複製或表型功能的異常變化,也稱為DNA損傷。DNA損傷修復(repair of DNA damage)在多種酶的作用下,生物細胞內的DNA分子受到損傷以後恢復結構的現象。DNA損傷修復的研究有助於了解基因突變的機制,衰老和癌變的原因,還可應用於環境致癌因子的檢測。
  • Natrue:成體幹細胞的DNA損傷可引發衰老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DNA損傷是造成成體幹細胞減少進而產生衰老的主要機制原因。這一發現對於人類理解衰老過程以及幹細胞移植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7日的《自然》雜誌上。    人和其他多細胞動物必須不斷補充組織細胞才能存活,因此成體幹細胞對他們極其重要。成體幹細胞能夠分化成肌體各種類型的細胞,同時,它們也要實現"自我保持"。
  • 全基因組測序表明,DNA損傷和錯誤修復共同導致突變
    細胞具有許多種修復機制,可以在DNA損傷出現後進行修復工作。DNA修復是細胞中經常運行的一種機制。它保護基因組免受損傷和突變,對細胞的生存是很重要的。在人類的細胞中,一般的代謝活動和環境因素都能造成DNA損傷,導致每個細胞每天多達100萬個分子損害。我們通常會認為DNA損傷造成了突變。
  • 研究發現生物鐘因子通過改變DNA修復來促進腫瘤的進展
    因此,擾亂時鐘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巨大的破壞也就不足為奇了。事實上,研究表明,當睡眠不足、時差或輪班工作擾亂晝夜節律時,包括前列腺癌在內的一些癌症的發病率會增加,前列腺癌是美國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由於迫切需要開發治療前列腺癌的新靶點,西德尼·金梅爾癌症--傑斐遜健康中心(SKCC)的研究人員探索了生物鐘時鐘,並發現時鐘基因哭泣-1在癌症進展中起著意想不到的作用。這項研究於1月15日發表。
  • 臺學者研究發現人體細胞DNA損傷修復調控機制
    臺學者研究發現人體細胞DNA損傷修復調控機制 2008年06月20日 16: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6月20日電 臺「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暨生物化學研究所代理所長蔡明道研究團隊,新發現人體細胞中的DNA損傷修復機制的調控
  • DNA損傷反應與DNA的修復(一)
    DNA損傷的後果很嚴重,所以生物進化出了各種修復手段,針對不同類型的損傷。真核生物的DNA修復主要有4種類型:核苷酸切除修復(NER)、鹼基切除修復(BER)、錯配修復(MMR)和雙鏈斷裂修復(DSBR)。
  • 知否知否,紫外線會導致DNA損傷,甚至癌變
    主要是由於陽光中的紫外線,會直達皮膚真皮層,使過敏體質人群出現紅、灼、熱、痛,甚至使局部皮膚產生皺紋、色素沉積、細胞損害,甚至可改變免疫系統,造成更嚴重的光毒性和光過敏反應(除了藥物外,一些蔬菜也會引起光敏反應)。究其原因,是細胞DNA損傷導致的。DNA存儲著生物體賴以生存和繁衍的遺傳信息,因此維護DNA分子的完整性對細胞至關緊要。
  • 科學家:基因突變是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
    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基因突變是如何由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機制共同造成的。然而,細胞有無數的修復機制來修復DNA損傷,這是生物細胞維持自身穩定性的一大優勢。但是如果修復過程發生失敗,比如往錯誤的方向進行修復,或者未能完全檢測到DNA損傷而未完全修復,就會導致基因突變。如果其中某些用來控制細胞正常分化的DNA發生突變,細胞可能就會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瘋狂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就產生了癌變。
  • dna親子鑑定要多少錢?dna親子鑑定價格大全
    那麼dna親子鑑定要多少錢? 網上有很多非正規的親子鑑定中心,關於親子鑑定價格也是五花八門。那麼dna親子鑑定需要多少錢?  dna親子鑑定需要多少錢?  做dan親子鑑定可以是個人隱私親子鑑定、也可以是**親子鑑定,當然也能是胎兒親子鑑定。
  • 不存在的,一滴酒也會造成損傷
    這項研究顯示:即使是最少量的飲酒,也會對健康造成損傷。而長期,嚴重的酗酒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而這一研究成果,徹底顛覆了之前全球對於酒精的認知。  飲酒有害健康  這項研究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  飲酒是全球第七大致死因素。  而這其中,很多是長期少量飲酒人群。  一滴酒也會造成損傷  飲酒有害健康——這一概念已經沒有爭議。
  • 傳說中的「永久性損傷」可以被修復?看看這個全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核心提示:在2018年,頂級期刊Nature發表研究表示,喝酒會對我們的DNA造成永久性損傷,提高患癌風險,並給出了他們認為的最佳飲酒量:0!這一研究成果無疑給眾多有飲酒習慣的人造成巨大壓力,不過,近期Nature又發布了一項新研究成果:這個由乙醛造成的「永久性」DNA損傷,或許可以被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