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產品經理必看:在現實生活中,95%以上的溝通都是無效的!

2021-01-10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為什麼有的人總能用寥寥數語就讓人信服」?

「而我卻總是沒法說服別人接受我的意見」?

對於很多人而言, 無論是朋友溝通,公司管理,還是企業洽談, 有效的說服能力,是幸福指數提升/事業發展的關鍵。

「急於把自己腦子裡的東西傾倒給對方」。

這是一般人們在溝通時,習慣採用的方式。

但如果不能科學的融合,兩堆相異信息也只是兩堆互不相干的信息而已。交流的雙方誰也沒法讓對方信服。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95%以上的溝通都是無效的。

那些感覺自己「事業艱難,家庭不睦」的人也往往是源於沒有找到,有效說服他人的途徑。

說服不了他人,通常有兩種表現:

一種可能是,一番口若懸河之後,對方絲毫不為所動。

另一種是自認對方沒有拒絕自己的理由,對方也不馬上表現出與你相抵的意見。

相比於頭一種,後面這一類的人更容易將自己置於危險。

特別是在企業管理上,無效說服往往是掩蓋真相的幫兇, 致自己和團體於不利。

那麼,成功的說服都有哪些途徑?

在」伊卜生「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先對比一下這兩張圖:

同樣是為了提示人們講衛生,講文明。

這兩者你更可能被哪一種打動?

如果你覺得後者更有意思請繼續往下看。

為什麼第一張做文明標識難以引起大家的共鳴呢?

那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容易陷入的直覺誤區:

以為自己所感所知即是其他人所感所知,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虛假普遍性」。

文明建設可能對寫標識的人很重要,

但有幾個上廁所的會帶著文明情懷大小便呢?

相反,對自身的生理問題的重視更有可能讓人們對第二張標識產生共鳴。

對比這兩幅標識,

「伊卜生」為大家切割一下,

人的大腦輸出信息的整個過程:

人類對於一句警示標識的大腦反應,基本分為4步。

即:

假設「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作者是某文明辦的工作人員。

那麼他/她在設計這句標識之前的大腦活動大概是這樣的:

感知 衛生間不乾淨 ,要承擔責任。調取記憶 剛剛參加的會議,領導點名批評廁所衛生,影響文明建設。直覺加工 尋找原因:「因為衛生間沒提示講文明」 。形成認知 提示講文明,就都講衛生了。

當需要把他/她認為的缺失補齊時,就自然輸出這種認知:

「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而信息接收者,上廁所的人大腦接收的過程卻是這樣的。

感知 口號和我沒有必然關係調取記憶 記憶封閉 (不是相關工作者,無相關記憶)潛意識加工 只是句口號固有認知 無所謂,不關我事

上廁所哥們兒的態度:排斥/無感

直覺得出結論:it’s none my bussiness

顯而易見的是「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警示標識對於大部分人是一種無效的提示。

而第二張標識的可能形成的場景區別就很大:

信息接收者的心理內化過程

感知 人會產生疑問:我短?(與接收者相關)。 這關乎自信。調取記憶 我以前有沒有尿外邊的時候

—如果有,會自責。如果無,則慶幸。

加工 沒尿外邊,說明我正常。達到內化平衡固有認知 為了文明和公共衛生,不尿外邊(牴觸)

—為了男人的尊嚴,一定尿裡邊(接納)

接收者態度:吸收(被說服)。

採取行動:不會尿在便池外邊 。

就算是廁所裡沒有人,也不讓自己相信「我真的即短又軟」。

由於這一句「射在外邊說明你短,射不進去說明你軟」

成功調動了受眾感知,最終形成了有效的態度。

因此這類說服過程屬於有效說服。

——有效說服:說服者【信息輸出者】與被說服者【信息接收者】的大腦認知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擅於說服對方。女性具有更強的感受他人感知的能力。

在心理學上稱為「共情」。

她們會更能感受到一個深處災區的孤兒的痛苦,更容易被影視劇的情節感動,更容易被閨蜜的情緒感染。所以她們也就更擅長加工這種他人感知。

這也就是為什麼,「善解人意」更可能用於形容一位女性,而不是一個糙老爺們兒。

「感知——形成認知」理論

典型事例:

「隆中對」諸葛亮成功說服了劉備,因為割據一方正是劉備所感, 而諸葛亮的論述邏輯都是圍繞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而談的。所以雙方能夠達成共識。

試想如果 孔明勸說劉備,以現有的實力只能入朝保皇或是輔佐一方諸侯, 劉備沒準就拂袖而去了。

反面的例子:


「這個事情你應該先約」

好多人都看過早期,馬雲到體委試圖說服某官員被拒的視頻

1996年,馬云為中國黃頁求訪北京到國家某委, 慷慨陳詞「我們做的事是在信息高速公路,把中國的體育產業 放上去,讓全世界都能了解」。

得到的答覆卻是:「這個事情你應該先約,你要是不約呢,我很難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覆。」

「顯然,官員並不關心世界了不了解中國。這跟他的本職工作沒什 麼關係」。

所以就算馬雲就這個論題的闡述無比精彩,也不太可能打動對方。

不過馬雲之所以是馬雲,正源於他迅速調整策略的能力。

到了創立阿里巴巴時,品牌說服能力明顯得到提升。

當時阿里的slogan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這句slogon的成功就在於,它順應了中小商戶感受層, 幫助受眾重構了回憶,經過不同大腦的加工,形成了 普遍性的認知。

想像一下中小商戶心理內化過程:

感受: 以前的生意確實難做調取記憶: 那些年做生意遇到的種種阻礙加工: 電商會幫我解決這些阻礙形成認知: 做電商更輕鬆,不做電商會被淘汰。而電商=阿里。

這樣調動感知,引導形成認知的套路,是不是讓人很難招架?

在商戶的初衷是找不難做的生意,

而平臺的初衷是讓商戶都上來用。

只要把這二者畫上等號,商業模式就是成型的。

綜合看來,說服他人的前提首先是要

A.與對方相關

1980年美國大選,最終當選的羅納德.裡根憑藉一句「你比4年前過得更好嗎」?就擊敗了企圖連任的競爭對手前總統卡特.

聽到這樣一句質問的話, 大部分美國民眾的感知

——認知邏輯是:

感受: 我沒有4年前過得好。調取記憶: 過去四年總統任期,美國與蘇聯針鋒相對, 核問題威脅全球安全 。嚴重的通貨膨脹和高失 業率使得人心惶惶。加工: 要想改變局面就得換總統。形成認知: 要換總統就得換能解決這些問題的,誰提出誰就能解決,他就是裡根。

試想,如果裡根上來就說自己的執政方針或是 只表明自己當好總 統的決心。

歷史會不會改寫呢?

異曲同工的案例還有:

「你比我更會掙錢嗎?」

雷軍在組建小米糰隊,說服他想要招募的成員時這樣說。

「自己創業比公司平臺更大嗎?資源更多嗎?」

馬雲意圖說服單飛創業的員工時這樣說。

反面的例子:董明珠開機屏保

董總初衷是希望說服大眾使用格力手機,但自嗨式的營銷只能讓潛在用戶覺得:「這跟我有什麼關係」?太多無關用戶的設計,不會輕易被忽略,反而是用戶放棄選擇的動因。

「董明珠開機畫面」不僅沒有塑造成格力手機的賣點,反而成了人們不想使用的理由。

因此,說服的過程要與對方相關,千萬不能陷入自嗨。

當然只是單純的與受眾相關,還不足以讓他人信服。

「在說服他人之前還必先說服自己:以達到內化的自我平衡。」

想一想當我們的所作所為和他人意願的時候, 是不是總要先找個藉口說服自己呢?

舉個例子:

「如果你是一個抽菸成癮的人,並且短期內不想戒菸, 而家庭意願是希望他儘早戒菸。」

為了不用忍受家人的嘮叨,更不需承受戒菸的痛苦, 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從自我譴責中解救出來。

於是,你會找一個天衣無縫的藉口:

「很多偉人都抽菸」。當得出這一結論時,也許還有一些小激動。 因為這是自己在精神上唯一接近偉人的方式。

讓家人認可這種觀點,從此以後他都可以無所顧忌的吞雲吐霧了。

深度解讀你,不戒菸和勸你戒菸人三者的關係:

如果兩者矛盾用「-」表示,如果兩者一致則用「+」表示,

如此關係當中:

(1)當事人意願是不戒菸,二者是一致的。屬於正相關,用「+」表示。

(2)當事人和勸戒的人是矛盾體。屬於負相關,用「—」表示。

(3)不戒菸和勸戒的人是矛盾體。屬於負相關。用「—」表示。

需要改變的是(2)。當事人為了尋求家庭和睦,勢必要讓自己與勸戒人保持一致。

需要明確的一個前提是,當三角中關係符號代入數字後,相乘。

結果是「+」,則三者處於平衡狀態。

如果結果為「—」,則矛盾並沒有解決,三者仍處於失衡狀態。

就像上邊的這個關係中:

「+1 X +1 X -1=-1」

無可厚非,你/不戒菸/勸戒的家庭成員三者關係處於失衡狀態。

要想讓它們重新獲得平衡,有這樣幾種方法:

改變意願,進行戒菸與勸戒者決裂讓勸戒者接受不戒菸的理由

第一點是非常難的,人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是很難的。

第二點基本是不可能的,畢竟沒有人希望面臨與家庭決裂的風險。

相對來說,第三點就容易了。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先說服自己,再讓家人接受。成本簡直低得可以忽略不計了。

所以,這裡核心問題是吸菸有害,如果合理 解釋吸菸無害,矛盾 就自然解決了。

當你在朋友圈看到「《90%深度思考的人都抽菸》」或是《大部分的偉人都抽菸》,然後就不假思索地選擇去相信。並且轉發給家人。

畢竟比起改變行為或犧牲目標,相信一個觀念的成本簡直太低了。


這樣三者就輕易地達到了平衡狀態。

這也就是那些習慣熬夜晚睡的人,為什麼寧願聽取:「早睡早起身體好,晚睡晚起智商高」的言論,而不是:「晚睡可能導致身體機能迅速衰退」。

因此,絕大多數成功的說服,除了要與對方相關,還必須做到讓對方:

B.易於實現

改變世界觀比讓人家去改變世界簡單的多。

對於自媒體大咖邏輯思維,很明確的一個認知是是,80,90後是產品 的種子用戶。

為了吸引年輕受眾,由此制定的方針是:

a.先了解這一群體有哪些屬性

b.篩選 這些屬性裡 又有哪些是不為其他年齡層的人理解的?

c.然後在幫助他們解釋困惑。幫助說服困擾他們的人和他們自己。

a 了解屬性

以下是邏輯思維總結的90後的屬性特徵:

不能被貼標籤

不喜歡被取悅

反組織/反權威

不站隊/不代表/不表態/場景分裂

但時常會感到焦慮

b 篩選矛盾屬性

邏輯思維從關於年齡層不同而引發社會矛盾入手贏得關注。

這些矛盾核心就是:

90後普遍太過以自己為中心,這種個人主義 得不到主流社會 的認可,形成各種關係的矛盾。

這種矛盾會引發父母子女無法互相理解,學校教育 找不到適合的溝 通方式,公司機構工作方式步調沒法一致等問題。

如果你屬於這一類,當家庭,學校或是社會評價你過於 自我中心主義 ,幼稚腦殘時,你的內心處於失衡狀態。

+1 x + 1 x -1=-1—失衡狀態

「除非你真的不希望被他人肯定,輿論對你無所謂,

否則這種狀態下就不可能達到內心的平衡。」

依舊失衡。-1 x + 1 x +1=-1

即使改變外在表現,但內心會更糾結苦痛。

讓你做出改變,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簡直難比登天。 人的思想和行為不是自己能選擇得了的,很多時 候是環境所造成的。

c 解惑

策略:

肯定受眾

「很少有人會對一味否定自己的人信服」。

雖然都知道忠言逆耳,但被否定的感覺一定不好受。 勉強聽後,行為上也很難與認知一致。

所有人都希望被他人肯定,尤其是被權威肯定。 尋求 新的 平衡,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大家都理解為什麼「90後自我中心」?

「要想讓各方都能接受,就要明白,90後以自我為中心這件事,首先是環境因素造成的,需要被理解「。

況且這並不是什麼錯誤,反而應該是他們獨有的優勢」。

三種肯定他人的方式:

理解而不是駁斥

「自我中心不應該被否定,形成原因是沒有集體記憶」。

60,70,80後們,你們可能會在某次同事或同學聚會上,聊起幾十年前一起幹的惡作劇,一起仰慕的男神/女神,一起追過的動畫片。你們把這種集體回憶當作是種幸福。但90後缺少感受這種幸福的機會。

【他們生活在沒有放學一起看動畫片,第二天到學校討論劇中人物,情節的年代。】

【他們一降生,多屏網際網路就有了。他們在手機,pad,mac各種瀏覽去中心化的信息。他們看AB站,二次元;思維跳躍;喜歡宅著自顧自,而不是過集體生活】

60,70,80後們,你們改變不了人家的成長環境,就要接受他們的價值觀。

在闡述這一觀點時,羅胖利用了心理學的經典理論——基本歸因的延伸概念。

即:人們習慣把自己的失誤歸結於是環境不利或運氣不佳。

而把他人的錯誤,悲劇歸結於是他們自己選擇的結果。

舉例:

「撞球神童」丁俊暉近幾年成績不佳,每逢輸球總要把原因歸結於,時差導致的疲勞,或是沒休息好等客觀原因。

其實可以理解,畢竟,沒有人願意承認是自己能力不足或是智力不夠導致的失敗。每當這個時刻,找某件事或某個人做失敗的替罪羊,成了很多人的妙方。

I 環境造成/運氣不佳 【評價自己時,不得已而為】

II 自我選擇——咎由自取【評價他人會說:都是他自己作的】

「伊卜生」在《創業公司:決策是怎麼被頭腦風暴誤導的》一文中提到,日本記者兩次對被塔利班斬首的同胞事件,調查國民態度。一次引導民眾把事件造成原因歸結於當事人咎由自取,另一次則是讓民眾認識轉移到痛恨恐怖分子的殘忍。而兩次調查的數據結果就有著天壤之別。這也算是利用了基本歸因理論的一次社會實驗。

因此,看待與自己不同的圈子存在的社會問題時,多去考慮他們所處的環境,就能多一些理解。羅胖把90後自我中心主義的首因,歸結於科技的發展和他們生活在沒有集體記憶年代,就很容易幫助他們博取其他年齡層人們的理解,甚至同情。

發現優勢不是劣勢

「比那些集體意識下長大的人,90後更具有創造力。」所以不能被否定,相反應該最大限度的鼓勵。

如果一個90後想得到理解肯定,那麼把這篇《千萬不要輕視90後》的文章轉發給父母/老師或是單位領導就行了。

羅胖大篇幅地替年輕人說話,因此獲得了大量的擁躉。

阿迪達斯廣告《太不巧》



這則廣告,展示了當下年輕人無畏周圍質疑目光,盡情展現自我的態度,而在一連串「太浮誇」、「太假」、「太娘」、「太 Man」的自我表達後,一句來自陳奕迅的「太不巧,這就是我」正是讚賞,這種不會因為別人的言論而改變自己的90後思維。契合了阿迪要傳播的品牌形象。方寸間完成品牌說服。

找到與偉人的共性

雖然總有人宣稱,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花朵。我是某某一世,不是誰誰第二。但當他人評價在某些方面,你確實很像某大咖時,還是會忘乎所以的。

在成就上沒法和功成名就的人比擬時,人們習慣類別相似的習慣/作風或是其他特徵等細枝末節。

比如:

「我和梅西是一個星座的,所以我有成為球星的潛質」。

「我和釋迦摩尼都有一樣的髮型,所以我是個有佛心的人」。

為了實現彰顯自我存在,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人們會讓自己的生活看起來凌亂一些。

「甚至為了佐證凌亂是一種偉大而不是墮落,還要找些能充當論據典故」。

《我和愛因斯坦/扎克伯雷的桌面都是亂糟糟的》

這是lens雜誌分享的一篇熱文。

其中引用了愛因斯坦的名言:

不僅如此,文章還還給出科學的研究:

文中展示了這幾位擁有最強大腦大咖的桌面

愛因斯坦的桌面

扎克伯雷的桌面

馬克.吐溫的桌面

自我概念:我的桌面也是亂糟糟的——所以我能接近偉大的人——所以無需整理

評論截圖:

可能你已經因為桌面太亂,被父母,領導罵了無數回,可就是不能把它整理乾淨。這個事也許已經困擾了你很多年,把這篇文章發給他們,意味著煩惱將要終結。

所以,如果你想要迅速有效的說服他人,切記儘量不要讓對方改變行為或是改變目標,而是讓他們儘可能的容易實現一些。除非摻雜了情感因素,否則成功的機率不會超過1%的。

後記:

文中的都是淺顯的例證,但伊卜生 絕不提倡以詭辯的方式,堅持有害的動機的說服。

總結一下有效說服的AB邏輯

PS:網際網路創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打造產品,然後讓大眾了解和使用產品。

因此如何說服,讓用戶感知你所提供的正是他們所需的,尤為重要。

網際網路的一些產品經理,習慣直覺上先假設用戶已經認可並且熟悉了產品模式和價值。這就在邏輯上犯了條件/結果混淆的錯誤。

那麼那些失敗的產品都有什麼典型特徵?又如何在打造產品之前和之中,營造大眾認知的環境?

下周分享」產品打造是如何淪陷」的相關話題。

本篇引用的心理學理論:

[1]虛假普遍性: False consensus effect

Miles .《社會心理學》.(2008).

[2]共情:empathy

Frans de Waal.《共情時代》.(2012).

[3]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

Fritz Heider. 《社會知覺與現象世界的因果關係》.(1944)

[4]認知失衡理論: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Leon Festinger.《認知失衡論》.(1957).

[5]基本歸因謬誤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fae)

Lee Ross.《人類推斷:社會判斷中的策略和缺點》.(2013).

[6]替罪羊理論: theory of scapegoating

RenéGirard 1923.《約伯記》.

「一切的偶然都有隱藏的推動力」。

 

本文來源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創業邦, 作者@易卜生

相關焦點

  • 產品經理之熵減思維
    就像筆者在之前分享的《產品經理之「種子」挑選和栽培》、《破局:如何運用金字塔原理開啟產品設計思路》中都有提到,產品經理需要有將具象的事物進行抽象再具化的能力,這其實就是熵減思維。為更好地闡述該思維,筆者先簡單闡述一下熵增原理。
  • 會是誰最後幹掉了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這個行業還會存在多久呢?誰又會代替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本文作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並且找到了一些產品經理不被替代的理由。只有這樣,產品經理才可以從容進化,無懼未來。產品經理距離「物種滅絕」還有多久?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比話題更沉重的,是現實。
  • 騰訊產品經理的要求
    騰訊產品經理的要求有哪些呢?以下各項指標均為5分制,括號裡的分值是騰訊產品專家P4的基礎要求。一、素質1、基本素質學習/提煉能力(5分)辦公技能(5分)執行力/IQ(5分)關聯專業知識(3分)溝通能力/Trade off(5分)二、關鍵素質行業融入感/Ownership(5分)技術理解(4分)AQ/EQ(心態/胸懷)(4分)三、能力1、市場能力對外商務溝通(BD\
  • 爆款產品打造公式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4. 55°杯55°杯是當之無愧杯壺類的爆款,是LKK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旗下的五十五度科技有限公司智慧生活類產品品牌,誕生於2014年。55度杯是LKK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在十周年之季,自行研發、設計、生產的一款「快速降溫水杯」,當年可以說是風靡了整個杯壺行業。其出貨量預計在200萬以上5.
  • 產品經理不得不知的——有限狀態機
    它雖然不是做好一款產品的必備品,但是卻可以讓你在跟技術等人員溝通時效率更高。文章對有限狀態機進行了簡要的介紹,與大家分享。一、地址的分析和識別以前每次搬家,要重新寫收貨地址時,我都會特別小心,要去百度地圖上搜一下地址的完整寫法,生怕一不小心寫錯或寫漏了就收不到包裹了(捂臉)。直到某天我看到有限狀態機的原理,才知道我太天真了。
  • 頂尖技術團隊是如何定義「產品經理」的?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最近很火。但產品經理是幹什麼的?需要承擔哪些責任?要具備什麼樣的技能?對於這些問題似乎缺乏統一的意見。
  • 產品經理之「不可能三角形」定律
    這個非著名的產品經理三連問反覆出沒在各種煲湯文、洗腦培訓和知識付費課程中。為了順利閱讀本文,戎老溼先戳破這三連問表面那層紙,隱藏在背後的潛臺詞實際是:產品經理如何能獲得高薪、高職位和高產出?如果你不能馬上回答,那麼你最多只是一個帶刀侍衛,這個產品裡並沒有你的靈魂。2. PM IS QUEEN——在哪兒跌倒,就在哪兒睡一覺第二張牌是Queen。Queen是用來母儀天下的,這裡用來比喻產品經理胸懷要大。做人其實都應該心胸寬廣,但是產品經理與其他崗位的人溝通特別多,所以尤其需要心胸寬廣。
  • 產品經理如何理解/分析有效需求
    有時候消費完了,你會後悔;比如說旅遊、網購後的產品體驗、虛假廣告。但是你還未知的時候,你要消費的時候,你內心想像中得到的收益肯定會比現實的大。成本和收益都是用戶內心自己衡量的。同件事物在不同的人裡邊成本和收益邊際效用都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些家長可以為了小孩教育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甚至可以花了四千萬多萬送女兒入史丹福大學。
  • 創業公司產品經理浮沉圖鑑
    做產品不再像想像中的輕鬆瀟灑:一邊是產品各自搏殺的紅海市場,一邊是成長的焦慮滋生。內憂外患之下,產品經理如何立足?這篇文章,我們盤點了五個城市、五個不同行業的創業公司產品經理,從深圳、北京的漂泊一族,到鄭州、成都的奮鬥青年,他們的理想與現實的衝撞,他們的妥協與堅持,這裡的職場浮沉,產品故事,我們說給你聽:
  • 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擁有犛牛種群和數量最多的國家,全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記者從近日召開的第四屆國際犛牛大會上獲悉,目前全世界共有犛牛大約1470萬頭,其中有1400萬頭分布在中國喜馬拉雅山、崑崙山、阿爾金山及祁連山所環繞的青藏高原地區,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蒙古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二個犛牛較多的國家。
  • 《奇葩說》連續7季爆火,產品經理能得到什麼啟示? | 人人都是產品...
    調查對象大部分為95後和00後。製作人李楠楠表示:每個題目的產生都至少要經過3個月的時間,和多個步驟的打分、反饋、測試。最終,節目組從1000多道辯題中,迭代篩選出了節目中呈現的39個。這整個過程,其實就是現代網際網路業打造爆款產品的經典流程。在第五季時,《奇葩說》就顛覆性地改了賽制,以期獲得繼續生存的權力。
  • 現實生活中,年收益率8%~9%的保本理財產品有哪些?
    ,又要保證本金安全,又要收益率高,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這麼好的理財產品。  現實生活中的理財產品就是這樣的,本金安全有保障的,收益率是肯定非常低的,年收益率都是在6%以內;但真正想要尋找年收益率8%~9%的理財產品,而且還要進行保本的,現實生活中是絕對不存在這種理財產品。
  • 為何你們常常陷入無效溝通,總是溝而不通?
    這種狀態下,兩個人就會變成無效溝通,溝而不通。前面的內容裡,我跟大家講過:行為環、需求環和自我環,溝通其實就是用你的環跟對方的環去碰撞。我們看到的通常都是對方的行為環,但是行為環下面是他的需求環、自我環在發揮作用。那麼,這個時候兩個人要想能夠溝通的了,就要在這三個環上互相碰撞,看能不能融合到一起去,這個過程裡面交互很重要。
  • 【開講啦】產品經理和程式設計師的那些「恩怨情仇」(附PPT下載)
    產品經理和程式設計師的那些「恩怨情仇」相信大家讀聽過「五個程式設計師殺了兩個產品經理」的故事,雖然故事有點誇大,但卻反映了程式設計師和產品經理之間長久以來的「恩怨」。做為開發中的兩個關鍵角色,程式設計師和產品經理的衝突在哪裡呢?作為一個做了十年技術,同時也有過主導產品經驗的程式設計師,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和體會。首先,我們先來總結一下,衝突發生在哪裡?
  • 項目開始之前,產品經理要先確定產品定義
    很多項目在缺少必要溝通、約定的情況下就匆匆開始了,以致在項目進行中失去方向,因為各種原因產品經理無法在項目進程中加以扭轉,最終很可能導致項目爛尾甚至失敗。開始前一定不要忘了,我們到底要幹什麼。01 什麼是產品定義?對一個產品構想由宏觀到微觀的準確描述。產品設計的輸出物。02 為什麼要做產品定義?1.
  • Refresh:刷新產品經理的新機會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克雷洛夫一直以來,當新機會出現時,我都顯得心煩有些心煩意亂。這一次,我不想再置若罔聞,隨意糊弄搪塞自己,有必要解答自己內心的疑問。從三個維度切入思考,分別:為什麼選擇新機會?
  • 從職位定義入手,認識「產品經理」的本質
    產品經理的定義:產品從想法構思到用戶實際使用的負責人。由於範圍包含整個產品開發流程,因此可以推敲出兩個重點:「一是因為流程很長,所以產品經理需要和多領域的人溝通協作;二還是因為流程很長,所以流程裡大部分的人,都跟產品經理沒有上下級關係。」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App體驗報告及改進建議
    產品概況背景介紹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是中國最大、最活躍、最具人氣產品經理學習、交流、分享平臺。社區目前擁有300萬忠實粉絲,其中產品經理佔比50萬, 中國75%的產品經理都在這裡。產品經理這款APP是繼Web端之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推出的移動端產品,更加便於資訊信息的獲取以及產品經理之間的交流學習。產品簡介產品經理這款App主要以業界資訊動態,產品的互動設計運營等相關的文章為主,也有著關於行業招聘,職場攻略的文章,是一款將產品經理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部涵蓋進去的App。
  • 產品經理的進階之路(2):如何搭建產品經理的知識體系?
    在上一期發布搭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之後,後臺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問題,今天我們就詳細來說說產品經理的知識體系有哪些內容。每一個產品經理,應該都需要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划去收集資料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由於每個產品經理的職業生涯規劃都不一致,短期的在公司達到什麼位置,長期的10年後要做什麼都會不一樣,一套涵蓋所有範圍的知識體系不太現實,在成長期也會分散我們的學習精力。下面是具體搭建知識體系的方法:1.
  • 大公司和創業公司的產品經理,有什麼不同?
    從大公司跳到創業公司,或者從創業公司跳到大公司,作為產品經理分別需要作出哪些改變?在回答了他的問題後,我覺得,這個可能是很多產品經理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我重新進行了詳細的梳理。現在將自己的梳理結果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