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8個晝夜的連續奮戰,和燕路過江通道「復興號」盾構機於7月4日一次性穿越江中衝槽淺覆土、斷層破碎帶的疊加層,標誌著全線施工風險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難題已被攻克。此次穿越江底最難啃「骨頭」不僅非常順利,還比原計劃提前了4天。至此,和燕路過江通道左線盾構施工將逐漸由江中轉入江南地段。
和燕路過江通道盾構隧道全長2965米,平靜的江面下,盾構機需穿越長達50米的斷層破碎帶及衝槽疊加段,風險重重。左線項目總工程師周昆介紹,該區域的覆土厚度不到盾構直徑的1倍,最薄處僅9.6米。不僅如此,盾構機上覆巖層較薄且破碎,透水性強,對切口壓力的控制要求極高,而全斷面硬巖地層對刀具磨損很大,需在江底實施常壓換刀。此段隧道是全線水土壓力最大的區域,加之正值汛期,施工難度更是大大增加,極易發生冒頂、沉降、失穩坍塌等巨大風險。
建設單位市公建中心該項目負責人胡建南介紹,在南京以往過江通道大直徑盾構過程中,還沒有遇到過兩個難點疊加的盾構段。為應對各種風險,公建中心與左線施工單位中鐵十四局聯合攻關,成立技術專家組,反覆論證,不斷優化施工方案。項目負責人徐樹軍介紹,他們根據以往施工經驗,結合本段地層的覆土厚度和水位深度,精確計算出盾構機掘進的最佳參數,調整同步注漿量和配比,使用同步注漿掃描系統,採用「高黏度、高比重」的漿液,提高泥漿的攜渣能力,在掌子面形成有效泥膜。「此舉可以防止刀頭被破碎的巖石卡死。」周昆對記者說,為了預防高水壓對盾尾的滲透風險,還提高了盾尾密封油脂的注入量。
目前,和燕路左線過江隧道已掘進三分之二,在接下來的施工中還將面臨穿越全斷面硬巖地層、巖溶地區、上土下巖地層、盾構接收等難題。胡建南說:「目前我們完成了在幕府山下的勘探,通過跨孔CT(電阻率和地震波結合的勘探方式)、跨孔彈性波等方式為隧道通過的山體做掃描,找到需要注漿的溶洞,後續將加緊該區域的注漿填充工作,為後面400多米的溶巖區盾構做好準備。」
【來源:棲霞視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