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始建廠,至實現國產,特斯拉只用了一年時間。
從新車開始交付,至月銷量破萬,奪取新能源車銷冠,Model 3隻用了三個月時間。
而從月銷過萬輛,訂單大爆發,至銷量暴跌6成,Model 3也僅僅是用了一個月時間。
這一切,都挺突然的。
回看特斯拉在國內的發展歷程,也算是一路高歌。此前無論是自燃事件,還是隨意降價都不能阻止其「肆意生長」。但好景不長,Model 3在4月份突然受到了「暴擊」,銷量跳樓式下跌了6成以上。而且,4月份的大市環境已經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所以Model 3下滑的數據尤為突出。
而Model 3這樣的表現,也令到不少人產生一種疑問:Model 3這麼快就不行了?是不是把「韭菜」都割完了?(部分特斯拉車主自稱「韭菜」)
誠然不是,Model 3是勢頭還是很強的,一時半會絕對滅不了。但這次暴跌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此次Model 3銷量下跌其實是受到了多方面因素影響:
簡單概括,Model 3今年2-4月的銷量數據呈一個「倒V」的走勢,如果要解釋4月為何走低,那就要先分析3月為何出現高峰。
先說銷量曲線為什麼會出現高峰。Model 3此前已經累積了不少客戶訂單,據說1月份的訂單已經排到了3月。所以完成累積的訂單也是一個大數目。
再者是,特斯拉一直以來都會公布其季度財報。而公布財務報告的目的,當然是離不開「秀成績」,所以財報的數據一定不能差,尤其是在全球疫情的節點上,好看的數據更能給予投資者信心。
但疫情當下的大環境是不理想的,所以今年第一季度如果想要保持盈利,季度末衝量是其中一個辦法。將4月份的部分訂單提前完成,便能達成衝量。
再說銷量曲線為何出現走低。
4月10日,國產Model 3長續航版上市,補貼後的售價為34.05萬元,比進口版車型便宜10萬元左右,而且比標準續航版僅僅是貴出4萬元而已。也就只是說,多花4萬塊就能換來200+km的續航裡程,這性價比也太高了吧?
長續航版雖然性價比高,但這也預示著標準續航版的性價比相對變低了。所以出現了原標準續航訂單被退訂,轉單為長續航版,而且據說轉單率高達80%(數據可信度不能確定)。
而又因為長續航版車型的交付時間比較遲,6月份才開始交付第一批新車。所以4月份實際完成的訂單數量會大幅度降低,也就出現了走低。
另外,國產Model 3的國產率並不高,年初時零部件國產率只是30%,所以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依靠國外工廠進口。而國外的超級工廠受疫情影響,處於停工狀態。再結合上海超級工廠自5月1日開始休假後,在6日沒有如期開工,猜測是因為零部件供應不足而導致產能受限。
綜上所述,Model 3並沒有「涼」,出現「倒V」的走勢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所以銷量走低也算是合理範圍內。
再補充一點。
根據財政部等部門發布的《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指出,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前售價須在30萬元以下。所以Model 3為了響應政策,將標準續航版的指導價降至30萬元以內。而補貼後的售價為27.155萬元。
但是長續航版車型的指導價高於30萬,也就意味著3個月緩衝期過後,長續航版車型的售價將會上漲。與標準續航版相比,售價一升一降,兩者之間的差距十分大。
所以訂了長續航版車型的客戶又「不高興」了,不少準車主在微博表示:如果長續航版不降價,那就選擇退訂,做一個「等等黨」。
據此,特斯拉也作出了表示,哪怕是3個月緩衝期過後,長續航版的售價依舊保持34.05萬元,原本補貼部分由特斯拉為消費者承擔。
所以,以Model 3目前的售價來看,依舊具備充足的市場競爭力。「把韭菜割完」?還遠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