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識鑄就空間長城,以心血鑄就和平之盾,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始終不渝的強烈心願。」這是許其鳳院士在採訪中說的話,也是他一生的寫照,畢生心血只為國家需要。
許其鳳院士一生都獻給了衛星導航科技,在北鬥衛星系統終於完成了,他也完成了人生的終極目標,心無遺憾地走了。
北鬥衛星
在80年代初期,國家在衛星定位技術都是空白,那時的技術只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的手裡,這是確定為大國地位的重要標誌。他從大地定位直接轉到空間定位,這對其是很大的一個挑戰。當年全國就只有兩三人對這一塊有所研究,所以一切都需要靠自己。其中的艱辛只有自己知道,一生中有鮮花,但更多的是荊棘累累,都需要自己克服。
許其鳳院士碩果纍纍,在科研成果上,都是海內外先進的理論及實際操作試驗。在人才培養上,為國家培養了一大群在國內響噹噹的人物:中國航天工程測控系統總師於志堅,北鬥二號地面運控系統總師周建華。在其任職上,先後擔任了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工程」專家 。
而這一次次的榮譽,與他對科學的熱枕及對祖國的熱愛是分不開的。當他醉心於科研的時候,他可以廢寢忘食,連續奮戰數個日夜,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從來不曾退縮,先後三次延遲了退休,只因為祖國在GPS上的研究還很落後,他不能因為個人的原因就放棄奮鬥,他要把自己的所學都傳輸給下一代。他曾在70歲時說過:如果再給他20年他就幹到90歲,如果再給他30年,他就幹到100歲。事實也是如此,他幹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許其鳳學習
有件事情特別能體現許其鳳院士的執著精神。2015年,他的身體抱恙,去檢查後發現是肺癌,在上手術臺前他記得的唯一一件事情是他曾答應地質局需要給他們講一堂課。就這樣,他硬生生的把手術時間推遲了,拖著病軀完成了他的演講後才進入了手術室。
有人給許其鳳院士做過一個計算:如果每日按8個小時算一個工作日的話,他每年多出來的工作日高達上百個。
就這樣一個熱衷於科研的老學者,一生可能最對不起的就是妻兒。他27歲結婚,42歲才把愛人調到身邊。而後在他58歲的時候,因為高齡的母親需要照顧,她的妻子又必須回去照顧,所以的再一次兩地分居。一生的婚姻,卻兩次兩地分居,第一次在人生的事業上升期長達15年的分離。
有次採訪中,許其鳳的女兒許明笑著說:「我爸他老是說,等他退休了,他要買根魚竿去釣魚,但是到現在我們都沒有吃到魚。」笑談中卻更多的是無奈,還有對父親的心疼。
許其鳳女兒回憶
而其妻子談到老伴的時候,也是深深的無奈,原以為除去了兩地分居以後,調到了一起能好好過日子,但是醉心於科研的許其鳳,仍然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只把家當旅館,一樣聚少離多。
許其鳳一生樸素,就算後來搬到了學院分的住房裡,家裡的擺設也是極其簡單,一張長沙發,一張普通的茶几,一部半舊的彩電,還有幾張老舊的桌椅,這就是他家的全部。
曾經因為其出色的技術水平,在去外國交流時,他國曾極力挽留許其鳳院士為其工作,別墅、高新、小轎車、優越的科研環境作為條件,許其鳳院士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在1991年的時候,因為廈門有所學院知道他的情況,特地把條件開得很高,最主要的是能和家人在一起的條件很誘惑他。拋開他的身上帶著的光環,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是一對兒女的父親,是一位妻子的丈夫,沒人不希望自己過上好日子,但最終他都拒絕了,不為別的,只因為國家需要。
許其鳳說過:「他的所有一切都是國家給的,他的是為國家軍隊建設服務的,不可能跑到其他地方去工作。」
許其鳳接受採訪
反觀現在的有些人,拿著國家津貼,用著國家資源,卻在去到了國外見到了所謂的民主,就開始攻擊辱罵生養他的國家,甚至直接改成他國國籍,投身於為別國建設的懷抱,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6月24日,隨著一聲令下,北鬥全球導航系統的最後一顆衛星發射升空,意味著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而就在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後的8天後,許其鳳院士的一生目標也完成了,他亦隨著北鬥飛向浩瀚宇宙,時刻守護著這個生他養他的國家。
許其鳳院士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就算走了,也會化作北鬥時刻服務於這個他所熱愛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