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組分配比對剪切增稠拋光流體流變性能的影響

2021-01-20 工具技術

剪切增稠流體(Shear Thickening Fluid,STF)是將納米級或微米級顆粒分散到溶劑中獲得的懸浮分散體系,在一定的剪切條件下,其粘度隨剪切速率或剪切應力的增大而增加,且此過程可逆。不同於傳統的電流變液、磁流變液等需要外加能場控制以表現出非牛頓流動行為,STF可直接對振動、衝擊等外加載荷做出響應。STF的力學行為在外力作用下表現出顯著且可逆的變化,在能量吸收、個體防護和精密加工等方向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的廣泛研究。使用STF對工件進行精密拋光是較新的研究方向,柔性固著磨具的形成是實現材料去除的主要手段,且STF剪切增稠的可逆性使其可重複使用。相較於磁流變、化學機械等拋光手段,使用STF拋光具有成本低、無汙染的優勢。Li M.等使用多羥基聚合物STF對模具鋼進行拋光,材料去除率可達13.69μm/h,表面粗糙度由Ra105.95nm降至Ra5.1nm,表明使用STF可以實現材料的高效高質量加工。

由於在使用STF進行拋光時,STF的性能會直接影響工件加工的表面質量和效率,因此STF的製備是剪切增稠拋光技術的關鍵因素之一。山磊等製備了4種分散介質的STF,發現高粘度的分散介質可以提高分散相的整體剛度,增強剪切增稠效果;Lyu B.H.等通過流變特性測試得出,在較小的分散顆粒粒徑和相對較高的濃度下,STF的剪切增稠效果較好,而氧化鋁和金剛石等磨粒的加入對流變特性影響較小。對分散相顆粒進行表面改性以及在分散體系中添加表面活性劑或者碳納米管等也可以增強STF的剪切增稠效果,而分散介質和分散相配比的組合尚待進一步研究。

為得到剪切增稠性能良好的STF,本文通過正交試驗製備剪切增稠分散體系,針對不同組分對剪切增稠性能的影響,使用流變儀測試流變特性優選配方,並對優選STF配方在矽片拋光方向的應用進行試驗驗證。

分散相為粒徑20nm的球形顆粒;分散介質分別為親水性二元醇(DIOL)和水溶性聚合物(WSP200、WSP400);磨粒;初始待加工矽片。

通過機械攪拌的方式,在不同分散介質中依次加入分散相和磨粒。將樣品進行超聲波振蕩,使加入的固體顆粒均勻分散到介質中,獲得穩定的分散體系。為探究不同組分對分散體系流變性能的影響,利用正交試驗法對分散相質量分數、磨粒質量分數、磨粒粒徑和分散介質種類4個因素進行研究。每個因素設置3個水平(見表1),分散體系的配製見表2。

使用HAAKE Rheo Stress RS75旋轉流變儀對配製的分散體系進行流變特性測試,在25℃下進行試驗,使用錐板-平板轉子,板直徑35mm,錐角1°,板間距為0.052mm,在剪切速率區間0.1~1000/s進行穩態掃描。流變數據的測量重複3次取均值以消除測量誤差。對於剪切增稠流體,在一定的剪切速率範圍內,其粘度隨剪切速率的升高而升高,以該階段的粘度增幅為試驗的考察指標,評價剪切增稠流體的增稠性能的計算式可表示為

式中,R為粘度的增長幅度,R值越大則體系的粘度變化越顯著;ηmax為剪切增稠階段的峰值點粘度;η0為發生剪切增稠的臨界點粘度。將剪切變稀的分散體系的粘度增長幅度定義為0。

將剪切增稠流體用水稀釋,獲得穩定的檢測樣本,使用Malvern Zetasizer Nano ZS納米粒度電位儀測試流體內顆粒的粒徑分布。通過體系中顆粒的粒徑分布判斷顆粒在體系中分散的均勻性。

使用正交試驗優選得到的分散體系配方,製備剪切增稠拋光流體,在自動精密研磨拋光機(瀋陽科晶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Unipol-1502)上進行拋光試驗,拋光工藝參數見表3。使用Keyence VK-X200K 3D雷射共焦顯微鏡觀察工件拋光前後的表面形貌,測量表面粗糙度。

圖1為各分散體系的粘度-剪切速率曲線,不同組分配比的分散體系,其穩態流變特性差異較大。8號、9號分散體系呈現顯著的剪切增稠效應,粘度增幅超過100%;1號、2號、4號、6號分散體系剪切增稠效應稍弱,粘度增幅介於10%~50%;其餘3種分散體系則表現為剪切變稀。分散體系的剪切增稠特性與分散介質種類和分散相質量分數有關,分散相質量分數相同時,與WSP相比,DIOL含有更多的羥基,其與顆粒之間團聚形成的氫鍵數量較多,導致體系內顆粒與流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較強,需要較大的附加載荷才能使顆粒擺脫流體的束縛從而形成粒子簇。因此,使用DIOL作為分散介質製備的分散體系,其發生剪切增稠的臨界剪切速率較高,在試驗涉及的分散相質量分數和剪切速率掃描範圍內,不足以表現出剪切增稠特性。8號和9號分散體系選用的WSP分散介質和高的分散相質量分數則降低了臨界剪切速率,分散介質中羥基的減少使顆粒更易擺脫流體束縛從而形成粒子簇;分散相含量的增加則使得剪切過程中形成的粒子簇數量更多且粒徑更大,因而剪切增稠效應更顯著。

採用極差分析方法,計算得到各因素對粘度增長幅度影響的主次順序,極差越大說明該因素影響越大,在流體配製中予以優先考慮。由表4分析可得,極差順序為R1>R4>R3>R2,因此各因素對粘度增長幅度影響程度的大小順序依次為:分散相質量分數、分散介質種類、磨粒粒徑、磨粒質量分數。由圖2可知,當分散相質量分數為30%、磨粒質量分數為16%、磨粒粒徑為1000nm、分散介質為WSP200與WSP400復配時,粘度的增長幅度最大。對於主要因素分散相質量分數和分散介質種類,選擇最優參數30%和WSP200與WSP400復配;對於次要因素磨粒的粒徑和質量分數,需要考慮材料去除率及工件的初始表面質量。由於材料去除率與磨粒質量分數和磨粒粒徑呈正相關,結合流變特性測試結果,將磨粒粒徑大而質量分數小的8號分散體系和磨粒粒徑小而質量分數大的9號分散體系確定為拋光優選組合。

拋光流體內部顆粒應分散均勻,無異常聚集,避免大顆粒團簇對工件表面造成劃傷。圖3為8號和9號分散體系中顆粒的粒徑分布。8號分散體系的粒徑分布峰值在1280nm處,分布範圍為712~1480nm;9號分散體系的粒徑分布峰值在91nm處,分布範圍為68~190nm。分散體系中顆粒具有較高的表面能,發生團聚而使粒徑變大。由於粒徑分布基本符合正態分布,無粒徑異常增大的團聚體,故可用於拋光試驗。

矽片的前道加工工藝為使用水基SiC研磨液研磨,如圖4a所示,其表面存在劃痕、崩碎等材料脆性去除痕跡,表面粗糙度為Ra68nm。使用所製備的8號和9號分散體系進行矽片拋光試驗,經過1h拋光,矽片表面劃痕和凹坑均變淺和減少,8號和9號分散體系拋光所得矽片的表面粗糙度分別下降至Ra14nm和Ra11nm。由於剪切增稠拋光流體粘度高,在拋光過程中粘附在拋光墊表面而損耗較少;且剪切增稠特性具有可逆性,使拋光流體在拋光區域能夠保持對磨粒的約束力,從而保持磨粒的切削性能。試驗中拋光流體用量為5ml/min,遠低於矽片化學機械拋光中常用的100ml/min,可減少拋光流體配製和廢液處理成本。

通過正交試驗製備不同組分的分散體系,獲得具有顯著剪切增稠效應的分散體系組分配比,拋光試驗表明所獲分散體系對矽片具有較好的加工效果,可以獲得高質量表面。

(1)分散相質量分數越高,體系中越易形成粒子簇,分散體系增稠效果越強,當需要較大的粘度增幅時,應選用質量分數較大的分散相。與單一分散介質相比,分散介質復配可有效增強分散體系的剪切增稠效果,使分散體系粘度更高且臨界剪切速率更小;

(2)含有磨粒的剪切增稠分散體系具有非牛頓冪率流體的剪切增稠特性,並且磨粒的引入對分散體系的剪切增稠特性並不起主導作用,因此可根據加工要求和工件特性等對磨粒類型予以調整;

(3)拋光試驗結果表明,剪切增稠拋光流體能以較低的損耗實現矽片的精密加工,當拋光流體用量為5ml/min時,矽片表面粗糙度由Ra68nm降至Ra11nm,獲得較高的表面質量。

⊙文章版權歸《工具技術》所有,歡迎轉發,轉載請聯繫。



歡迎關注工具技術微信公眾號:gjjs1964

E-mail:toolmagazine@chinatool.net

toolmagazine@163.com

論文投稿系統:

http://gjjs.cbpt.cnki.net

http://gjjs1964.com.cn

http://www.chinatool.net

工研所官方微信

工具技術官方微信



相關焦點

  • 正負極材料顆粒大小對充放電性能的影響
    在鋰離子電池的生產研發過程中,正負極片的性能對於電池性能影響巨大。而其中正負極 材料特性和相關的加工工藝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正負極材料的顆粒大小將會直接影響 電池的充放電行為,而相關電池漿料的流變性能又會直接影響流漿液的存儲、塗布和加工穩定性。 在鋰離子電池的生產過中,正負極片製備是非常關鍵的步驟,直接影響電池的使用性能。
  • 阿克倫大學研發剪切增稠電解質 可提升鋰離子電池抗外部衝擊能力
    Zhu博士和其高分子科學和高分子工程學研究生團隊合作,通過創造一個「剪切增稠」電解質(一種能夠在衝擊下變得更加濃稠的物質),以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該電解質放置在陽極和陰極之間,使陽極和陰極能夠抗擊衝擊,因而在任何碰撞事故下,都不會引起電池起火或爆炸。而在正常情況下,該新型電解質會保持柔軟狀態。
  • 剪切增稠電解液確保電池碰撞安全
    不同SiO2含量電解液粘度隨剪切力變化曲線。文中所研究的剪切增稠電解液就是在常規的1.2M LiPF6 EC:DMC=3:7電解液中添加SiO2得到,製備方法非常簡單。但是SiO2種類和添加量是關鍵因素,需要仔細研究。圖1所示是電解液中添加不同種類和濃度SiO2得到的粘度和剪切力應變曲線。
  • 鑽井液流變參數
    如鑽井液的塑性粘度、動切力、表觀粘度、有效粘度、靜切力和觸變性等性能都屬流變性參數。泥漿的流變性對鑽井的影響影響攜帶巖屑,保證井底清潔。影響懸浮巖屑與重晶石影響機械鑽速–影響井眼規則和井下安全。剪切應力與剪切速率   剪切速率(shear rate):在垂直於流動方向上單位距離內流速的增量(dv/dx)。­   剪切應力(shear stress):液體流動過程中,單位面積上抵抗流動的內摩擦力。流體的基本流型牛頓流體:剪切應力與剪切速率成正比。
  • Angew.北京林業大學彭鋒團隊在非平衡態流體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通常,滿足牛頓流動定律的液體稱為牛頓流體,如水、酒精等。但實際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是非牛頓流體,例如剪切變稀流體(黏度隨著剪切速率增加而隨之降低),最常見的如樹汁、紙漿、血液、油漆以及多糖溶液等。除此之外,另一類比較罕見的非牛頓流體則是剪切增稠液(黏度隨著剪切速率增加而反常變大),這類流體通常以顆粒懸浮液為主,例如澱粉糊、納米纖維素濃溶液以及聚氯乙烯塑料溶膠等。
  • 高剪切下的黏度變大一定意味著剪切增稠嗎?
    對於低黏度流體,測量時除了會出現前文所說的低剪切下黏度意外上升外,在高剪切區也常常會表現出黏度明顯上升的現象,這是不是意味著這類流體存在剪切增稠呢?
  • 增稠歷史悠久的切削液增稠劑
    在古羅馬時代,車削活塞泵的鑄件時就使用橄欖油,16世紀使用牛脂和水溶劑來拋光金屬盔甲。到了後來漫長發展後,車、刨、磨、齒輪加工和螺紋刀等各種工具機相繼出現,也標誌著切削液開始較大規模的應用。而切削液會因為稠度不夠而影響使用,切削液的重要附屬產品就是切削液增稠劑,這款橫空出世的助劑有什麼奇特之處,接著看。
  • 用旋轉流變儀測量聚合物的流變性能
    根據應用的不同,對聚合物材料的性能要求也不盡相同。就材料本身而言,不同的生產或改性工藝過程決定了其性能的差異,其中分子鏈的長度或纏結通常是影響其性能的決定性參數。因此,在塑料生產中,優化工藝和質量控制顯得尤為重要。 通常,通過流變學測試可以對許多相關的性能做出表徵。
  • 專家PPT分享 | 汙泥流變特性分析
    一個方面描述了汙泥的基本理化性質,如同檢測其他指標一樣,另外一方面解決面對工程技術層面的問題,比如說我們談到沉降性能的問題,脫水性能以及泵站、管道等輸送過程中流動阻力的問題,同時還有黏附性的問題。從這樣一個角度看,儘管汙水處理提標改造是日趨完善的,但我們要面對含固率更高,流變行為更加複雜的汙泥處理處置問題。高含固汙泥是典型的非牛頓流體,相對於傳統的低固汙泥,流變性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pH值處理對黑豆分離蛋白結構、流變特性及乳化性能的影響
    nm,明顯大於pH值處理後的樣品螢光強度;經pH值處理後蛋白質的色氨酸殘基不同程度的暴露在外部的極性環境中且BBPI的螢光強度隨著pH值處理程度加深而增加,反映了這種結構變化屬於一種動態過程,pH值處理後的蛋白樣品螢光強度低於未處理組。
  • 美國推出新型剪切增稠液體技術防彈服
    據「國際纖維雜誌」國際記者ADRIANWILSON報導,美國最近又推出了一種新型液態性織物處理技術,可以顯著地增強服裝的防護性能。北美地區最大的防彈服(body armor)生產商Armor Holdings公司已首次獲得該剪切增稠液體[(Shear Thickening Fluid)(STF)]技術特許,準備年末用此工藝進行生產,關於該新產品的其它特許事宜正在洽談中。
  • 我國科學家發現:顆粒材料流變行為類同於複雜流體
    我國科學家發現:顆粒材料流變行為類同於複雜流體 原標題:   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記者仇逸)中國科學家在顆粒物質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 Rheo-SAXS系統實現實驗室流變-納米結構同步分析
    DSR502流變測量頭安東帕DSR502流變測量頭,是具有尖端性能的空氣軸承流變儀測量頭,其測量頭與電子模塊分離的特點,使其可根據需要安裝到試驗臺、反應釜等任何需要的位置上,或自行設計樣品進樣系統、自行設計測量頭支架,或與其他儀器設備相配合,進行聯合同步測量
  • 高危從業人員新型STF-防刺服性能和機理探討
    高危從業人員新型STF-防刺服性能和機理探討 2012-03-15 09:31:08 來源:網上輕紡城 我國防刺服的研究和應用前景廣闊,當今的防刺服主要有質重
  • 紡織機械零件去毛刺處理,流體拋光工藝應用案例
    一般磨削加工後的零件表面較難滿足這一要求,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纖維或織物的質量和產量。也是國產產品落後於進口設備的原因之一。為了提高產品質量,紡織機械行業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已逐步推廣磨粒流加工技術。對一些表面要求高的接觸纖維的零件進行磨粒流拋光加工,使表面粗糙度等級普遍提高。特別是對毛刺的清除效果是其他加工工藝達不到的。
  • 黏度測量時為什麼不能使用太低的剪切速率?
    若是,為什麼明確為牛頓流體的樣品也會如此表現呢?我們知道,在執行黏度測量時,黏度(η)是由量測的應力(σ)除以施加的剪切速率(dγ/dt)得到的,那麼測試時可使用的剪切速率並不僅僅是由儀器所能施加的剪切速率範圍決定,還會由儀器所能量測的應力範圍決定。在旋轉流變儀上,應力(σ)由扭矩(M)結合夾具幾何特徵及尺寸換算得到,那麼儀器所能量測的應力範圍則由儀器的扭矩範圍和夾具的幾何尺寸共同決定。
  • 雙低功率連續波雷射拋光的影響因素研究
    02研究背景目前雷射拋光的一個主要挑戰是拋光過程中雷射能量密度的優化。在傳統的的高斯束雷射拋光中,雷射功率、掃描速度和光斑直徑都會影響能量密度進而影響拋光效果。在較低總功率條件下,該方法可以實現20%以上的拋光性能提升。03實驗參數利用兩個Nd:YAG(1070 nm)高斯連續雷射束作為雷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