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田禾院士等基於雙通道電子/能量給體多樣激發態過程研究

2020-09-04 小材科研

近期,《德國應用化學》在線報導了華東理工大學田禾院士和張志雲特聘研究員科研團隊在振動誘導發光(VIE)研究中的最新進展,論文題為「Diversified Excited‐State Relaxation Pathways of Donor–Linker–Acceptor Dyads Controlled by a Bent‐to‐Planar Motion of the Donor」。

光誘導電子轉移與能量傳遞是光合作用和光電轉換的基本過程,探索Donor-Linker-Acceptor(D-L-A)分子體系中的激發態電子轉移和能量傳遞機理對設計人工光捕獲系統及操縱激子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目前,對於大多數的D-L-A型分子,給體單元往往呈現單波段發光,這表明該給體只具有單一的發光激發態作為電子/能量轉移的通道。因而,開發雙通道甚至多通道電子/能量給體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同時還可以深刻理解多通道的光致電子轉移與能量傳遞的路徑可為發展多功能材料及技術提供新的思路。

2015年,田禾院士和蘇建華教授團隊報導了N,N′-芳基-二氫二苯並[a,c]吩嗪(DPAC)類化合物的極大Stokes位移和多重發射現象及其發光機制(Chem. Commun., 2015, 51, 4462;J. Am. Chem. Soc., 2015, 137, 8509),並提出了「振動誘導發光(Vibration Induced Emission, VIE)」的概念。VIE分子DPAC受光激發後,分子構型會從彎曲逐步振動到近平面,並且存在構型依賴的發光性質,從而表現出覆蓋可見光全光譜的動態發光現象(J. Am. Chem. Soc., 2019, 141, 14798;J. Am. Chem. Soc., 2017, 139, 1636–1644)。

基於雙通道給體的D-L-A系統的光致電子轉移與能量傳遞過程示意圖

受此啟發,該課題組創新性地將DPAC作為雙通道電子/能量給體構建新的D-L-A體系,其中給體單元DPAC的激發態彎曲到近平面結構的弛豫過程可以被用來調控激發態電子/能量傳遞的過程。在分子設計策略上,通過調節受體A1~A5的能隙和前沿軌道能級,設計併合成了一系列新的D-L-A結構DLA1~DLA5,從而實現了具有多種發光性質的可調控的光致電子/能量轉移過程。運用穩態和瞬態光譜,系統地研究了激發態電子傳遞和能量傳遞受雙通道電子給體的影響(上圖),包括從激發供體到受體的彎曲到平面的光致電子轉移(PET)(氧化性PET)、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彎曲至平面狀態的電子轉移(PFET),以及從供體到受激受體的PET(還原性PET)。操控這種複雜的激發態動力學過程有望應用於精準示蹤生物體內微環境的動態分布,比如充當傳感器的VIE分子激發態構型變化受周圍粘度和極性等因素的影響,成像信號(光譜/壽命)可以通過增強(能量傳遞)或抑制(電子轉移)來讀取。

該論文由孫廣塵博士和臺灣大學博士研究生魏佑臣在特聘研究員張志雲、田禾院士、臺灣大學周必泰教授的共同指導下完成,並得到了蘇建華教授的大力支持。此外,研究團隊受邀在《化學科學》(Chem. Sci. 2020, 11, 7525)和《先進功能材料》(Adv. Funct. Mater., 2020, 30, 1902803)上,系統總結和闡述了二氫吩嗪VIE分子體系的結構特徵、發光機制和應用性能,並展望了未來的發展。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科技重大專項、上海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來源:華東理工大學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05466

相關焦點

  • :基於F rster共振能量轉移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螢光探針已應用於包括生物、藥物和藥理學在內的諸多領域,也是許多化學和生物學家的一個研究主題。基於螢光探針的檢測方法展示出許多優勢,例如:簡單、低成本、高選擇性、易適應於自動分析、能用於時空分辨成像以及提供多信號輸出模式。
  • 科學家觀測到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和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袁開軍團隊,與南京大學教授胡茜茜、謝代前合作,在水分子的光解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當分子處於一個內態能量高於其第一電離能的高裡德堡態時,學界把該分子稱為超激發態分子。
  • 大連化物所等觀測到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和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袁開軍團隊,與南京大學教授胡茜茜、謝代前合作,在水分子的光解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
  • 實現調整有機半導體的能量水平:電子激發態和電荷輸運能級!
    調整有機半導體的能量水平,來自德勒斯登大學應用物理與光子材料集成中心(IAPP)和先進電子德勒斯登中心(cfaed)的物理學家,以及來自圖賓根、波茨坦和美因茨的研究人員,能夠證明有機半導體薄膜中的電子能量是如何被靜電力調諧的。
  • 田中群院士團隊Matter: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此外,在SP激發後,等離子納米材料可以重新分布和轉化入射光子,產生激發態的載流子,並在弛豫過程中對局部區域加熱。總之,表面等離激元材料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光子、電子和熱能的重新分配。這些特性激發了廣泛的基礎研究,產生了眾多的實際應用,例如等離激元增強分子光譜,等離激元傳感,熱療法等等。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面對面」解決空間電荷轉移激發態輻射躍遷和非輻射躍遷競爭難題
    通過電子給-受體空間扭曲構建電荷轉移激發態來減小激發態單重態和三重態的能隙是促進TADF分子的反向系間竄躍(RISC)的基本策略。然而,與此同時帶來的激發態輻射躍遷振子強度的降低則不利於實現材料的高發光效率。因此,如何有效地平衡激發態輻射躍遷速率和RISC速率是開發理想TADF分子的關鍵。
  • 李政道研究所學者吳建達對多磁子弦激發態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7】此項研究通過對準一維反鐵磁材料SrCo2V2O8在強縱向磁場中的中子散射實驗,詳細揭示了對應於自旋1/2的反鐵磁海森堡-伊辛鏈的各類多體激發,特別是系統中新穎的多磁子弦激發態在布裡淵區的譜分布及其磁場依賴行為。
  • 華東師範大學電催化制氫研究獲重要成果—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上海市綠色化學與化工過程綠色化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施劍林院士與青年教師陳立松博士在有機物輔助電催化析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的高級激發態發光(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多色發光材料在柔性顯示器、固態照明和有機雷射器等領域中應用廣泛。由於採用多組分多色發光材料受制於相分離和不同顏色老化的問題,發展多發射的單一分子發光體是構築多色發光固體器件的最優選擇。但是根據Kasha規則,在固態或凝聚態中,分子的高級激發態將通過振動馳豫和碰撞迅速失活到達最低激發態,並在最低激發態輻射發光。
  • 錳摻雜Cs4PbCl6零維鈣鈦礦納米晶激發態動力學研究
    Mn2+在介質材料中的光學性能主要取決於其局域態的電子結構和激發態動力學,對Mn2+摻雜零維鈣鈦礦納米晶開展深入的光譜學研究對於提高其光學性能及應用至關重要。目前,製備Mn2+摻雜Cs4PbX6零維鈣鈦礦納米晶純相併揭示Mn2+發光中心的激發態動力學仍是該領域的一個技術難題。
  • 唐本忠院士、高蒙副研究員和任力教授:基於雙通道螢光點亮成像自我...
    華南理工大學唐本忠院士、高蒙副研究員和任力教授開發了一種診療一體化納米探針,可實現線粒體和溶酶體靶向的化療與光動力協同治療,而且可通過雙通道螢光點亮成像實時監測細胞內藥物釋放過程。由於AIE-Mito-TPP和AlPcSNa4之間存在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過程,且光敏劑AlPcSNa4在聚集態時存在螢光自我猝滅效應,AIE-Mito-TPP/AlPcSNa4 納米探針自身幾乎不發螢光。
  • 中國科大在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與能量轉換過程的微觀機理研究方面...
    中國科大在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與能量轉換過程的微觀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凝聚態體系基態的物理性質已經較為成熟
  • 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綜述卟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進展
    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 為了提升光捕獲能力,並促進光生電子的轉移,通常將卟啉染料設計成D π A 型 (電子給體 π 橋 電子受體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Ti3+相關電子結構物理本質
    、周傳耀博士和博士生王志強等與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劉利民研究員以及普林斯頓大學Annabella Selloni教授合作,結合雙光子光電子能譜(two-photon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2PPE)和理論計算,揭示了二氧化鈦中Ti3+離子3d軌道由於John-Teller效應分裂成費米能級以下1 eV的帶隙態和費米能級之上2.5 eV的激發態的物理本質。
  • (原創)物質在「激發態」時是電子、原子、分子!
    地球磁場產生金屬態氫離子)金屬態氫離子的「磁力矩」相互切割聚合形成新元素的同時釋放電磁波——能量顯然,熱核反應質量守恆,物質不會轉化為能量——電磁波。金屬態氫離子聚合的元素在「激發態」時是電子,是原子,是分子。
  • 《上海科技報》華東理工大學在環境化學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邢明陽教授課題組在環境汙染控制領域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通過缺陷調控實現硫化鈷對水中有機汙染物的長效降解》為題,發表在德國化學會知名學術刊物《德國應用化學》上。水環境保護是當前人類社會的熱點議題之一。在眾多水汙染處理手段中,高級氧化技術憑藉其強大的氧化能力,被廣泛應用於處理水環境中難降解的有機汙染物。
  • 華東理工大學卟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為了提升光捕獲能力,並促進光生電子的轉移,通常將卟啉染料設計成D-π-A型 (電子給體-π橋-電子受體)推拉電子結構,吸附於二氧化鈦薄膜,構築DSSCs。前期研究中,解永樹教授研究團隊通過系統優化電子給體及額外電子受體單元,從拓展p共軛結構和增強分子內電荷轉移 (ICT)效應兩方面著手,拓展吸收光譜。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進一步運用小分子共敏化劑彌補卟啉染料吸收缺陷,顯著提升電流。
  • 電位調控等離激元熱電子誘導脫溴的光電協同反應動力學研究
    2020-12-05 20:49:32 來源: 化學人生 舉報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田中群院士團隊吳德印教授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Ti3+相關電子結構物理本質—新聞—科學網
    通訊員周傳耀、王志強 記者劉萬生 7月20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院士、周傳耀博士和博士生王志強等與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劉利民研究員以及普林斯頓大學Annabella Selloni教授合作,結合雙光子光電子能譜(two-photon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2PPE)和理論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