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書燕說
有個人晚上給燕國國相寫信,光線不充足,他對拿蠟燭的人說:「舉燭!」順手把這兩個字寫在了信上。其實和信的內容沒什麼關聯。相國收到信後說:「蠟燭是代表光明的東西,這是讓我選舉人才啊!」於是對燕王說了,王非常高興,全國範圍內選拔人才,國家由此興盛。雖然國家得到好處,但不是那個寫信人的本意。現在的學者,經常這樣!
(當代的語文教材,也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對前人文章努力挖掘,附會出一些高深的用意,其實,未必就是作者本意。我記得語文老師講「院子裡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講了很多這樣寫的好處,當時我就似懂非懂,覺得有點牽強,現在都忘了。)
【原文】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
執竿入城
魯國有個人拿著一根長竹竿進城,到了城門,橫著豎著都進不去。這時過來一個老叟說:「我不是聖人,但是經驗多,你為什麼不截斷拿進去呢?」截斷後,果然進了城。
(我看第一遍的時候,也認為老叟說的對,哈哈!思維定勢影響。)
【原文】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夏蟲不可語冰
子貢早晨打掃院子,來了一個客人求見孔子。子貢問什麼事。客人說問問一年幾個季節。子貢說這還用問先生嘛,一年四個季節。來客說三個。爭論不休,到了中午。孔子聽到後出來看,開始沒說話,觀察了一會兒說:「三個季節。」
客人很高興地離開。子貢奇怪的問:「明明是四個季節,先生為什麼這麼說?」孔子說:「你看那個人,細長的身材,綠色的衣服,那是個蚱蜢精呀!他春天生而秋天死,不知道有冬天,你和他爭論三天也沒用。」子貢認為老師說的對。
(據說這個故事是後人編撰的,但流傳較廣,提醒人們不要進行無謂的爭論。有時候別人是那隻蚱蜢,有時候自己是!我有兩個同事,特別喜歡談論國家大事,除了國際風雲,甚至誇誇其談最高層的站隊問題。我就很納悶,他們是怎麼知道的?有一次我忍不住說:「我猜皇帝挑水肯定用金扁擔。」還好他們聽出了嘲笑的意思,當時不再繼續說。過了幾天,還是繼續,無非是從網上看點自媒體的文章,然後再妄自附會上一部分。)
【原文】朝,子貢事灑掃,客至,問曰:「夫子乎?」曰:「何勞先生?」曰:「問時也。」子貢見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幾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討論不止,過午未休。子聞聲而出,子貢問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後言:「三季也。」
客樂而樂也,笑辭夫子。子貢問時,子曰:「四季也。」子貢異色。子曰:「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顏,田間蚱爾,生於春而亡於秋,何見冬也?子與之論時,三日不絕也。」子貢以為然。
陳體方
吳中的陳體方,寫詩很出名。有個叫黃秀雲的妓女,聰明詼諧,也喜歡詩。她和陳體方開玩笑說:「我想嫁給你,但你家也太窮了,拿不出聘禮。這樣吧,你給我寫一百首情詩,就當是聘禮了。」陳體方信以為真,天天苦苦思索,寫到六十首就因為思慮過度而亡。他的詩清新悽婉,苦苦作詩的時候,有人笑話他這麼大歲數了還被騙。他卻不以為然地向人誇耀,當作自己的奇遇。
陳體方如果地下有知,肯定把一百首詩寫完。秀雲如果不嫁,他肯定去冥府告狀!
【原文】吳中陳體方,以詩名。有妓黃秀雲,性黠慧,喜詩。謬謂體方曰:「吾必嫁君。然君家貧,乞詩百首為聘。」體方信之,苦吟至六十餘章,神竭而歿。其詩情致清婉。方苦吟時,人多笑其老髦被紿,而欣然每誇於人,以為奇遇。
體方死而有知,猶必吟完百首。秀雲死亦必相從。不然,體方亦必以賴婚訟於地下主者。
荀奉倩
荀奉倩和妻子感情很好。冬天,他妻子感冒發燒,荀奉倩就在院子裡凍一會兒,然後進屋用身子給妻子降溫。
【原文】荀奉倩與婦至篤。冬月,婦病熱,乃出中庭,自取冷還,以身熨之。
尾生報柱
尾生和一個姑娘約好在橋下見面,姑娘還沒來的時候,發了大水。尾生不肯失約,抱著橋柱子被淹死了。孔子都說:「這人是情痴的祖宗!」
【原文】尾生與女子期於梁,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子猶曰:「此萬世情痴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