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自古以來給了人類無限的遐想,才有了中秋節等節日。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的影像技術的發展,人們便把對月球的想像用影片的方式記錄了下來。就讓我們來看一看100年來,人類電影裡對月球的認知變化吧。
一群科學家用大炮發射炮彈宇宙飛船,打瞎了月亮,登陸後還用雨傘和月球人幹架。
用大炮發射宇宙飛船現在聽來或許荒謬,但時至今日仍然有人想用電磁炮之類的技術把貨物運送到太空中。
這是一部德國啞劇,導演是製作第一部的科幻電影《大都會》的弗裡茨·朗。它可算是儘量符合科學原則的硬科幻電影。
這部電影預測去月球要用火箭,這可是在1929年!而第一個現代火箭的原型在1926年才試射。
女主角正在端詳地月系統的重力場和宇宙飛船的軌道
《月亮中的女人》還是火箭發射前不是都會倒數計時的發明者。後人看了這部電影,覺得這麼做很科學又有助於協調各單位,就照抄下來變成今天的標準作業程序。
他們也知道會有無重力狀態,所以地板上釘有許多布條好讓人把腳勾著,才不會飛走
只是降落的時候就直接墜落在月球表面,還好月球上都是「沙漠」,撞擊在沙中好像不會死的樣子。
不像同時代好萊塢的電影,那時的蘇聯對女性更尊重,女主角不僅漂亮,也不是等著男人去救的花瓶,而是位英雄。
這火箭的名字叫史達林號
電影裡的火箭並不像現代火箭垂直發射,而是經過像雲霄飛車的軌道來加速,片中的火箭比較像噴射客機。
電影中的月球有許多洞穴,要航天員到裡面探險。
當年好萊塢的大手筆科幻電影,號稱將是美國第一部太空科幻片,其實是另一部小成本科幻片《Rocketship X-M》。
《徵服月世界》的主角可說是馬斯克的原型,認為徵服太空應該是私人企業的責任,就打造了一臺核動力火箭。
SpaceX的火箭原型機
片中火箭的外型真的像馬斯克的SpaceX 的大型火箭「Starship」的原型機「Hopper」。
月球上的荒涼場景,但月表龜裂的痕跡很奇怪。
這是一部英式諷刺喜劇(英國人的癖好,其實自己也不咋地)。
藍衣航天員:「我們先到,我宣布這是美國領土」
紅衣航天員:「是我們先到,這屬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和全世界無產工農」
白衣航天員:「午安各位,等你們好久了,我已經為你們做好晚餐...」
這部片是諷刺美蘇的太空競賽的。雖然談不上硬科幻,但和之前的幾部電影不同的是:登月的載具不是整臺火箭,而是有腳架的登陸艇,更接近真實的阿波羅計劃。
這一部電影上映的時間離登陸月球還有一年,人們對月球的知識已經非常正確,電影背景設定的時間是在2001年,那時的人類已經在月球上建立的殖民地,有定期的航班往返於地球軌道與月球。
遠望山下的月球城市。
還在那裡發現外星人在億萬年前埋在地底的物體!
可惜的是直到現在現在電影中的一切都沒發生,反而片中經營地月航班的泛美航空已經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