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無論幹啥,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勢必會有些特殊優待,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然而,第一個發現秦陵兵馬俑的人卻是個例外,雖說他一個鋤頭挖出了震驚世界的偉大奇蹟,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個又一個的白眼,他沒有做錯什麼,甚至還拒絕了物質獎勵,可是為何他會遭遇如此「厄運」呢?
1974年春天,陝西地區久旱無雨,驪山腳下西楊村的村民愁白了頭,若天氣再這麼晴朗下去,莊稼保準會旱死。於是,大傢伙一合計,決定挖井取水,畢竟這是老祖宗留下的一門手藝,怎麼說也不能生疏了不是?幾天後,生產隊隊長楊培彥振臂一呼,鄉親們紛紛扛著鋤頭出來了,他們來到村南的砂石灘,選定了幾處挖井地點之後,他們便三五人為一組分散開來,不知疲倦地幹了起來。
在這些人之中,幹活最賣力無疑是楊志發兩兄弟,他們年輕力壯,總想為村裡幹點實事。到了中午,楊志發已經挖了近兩米,出來幹活的村民相繼回家吃飯,唯有楊志發幾人還沒走。突然,楊志發挖到了一個堅硬的土層,他幾鋤頭下去都沒鑿開。其他幾個人見狀,馬上拿工具上前幫忙,在眾人合力下,這個原本堅固無比的硬土層終於被鑿透,而掩埋在下面的寶貝,也將在幾天後正式面世。
3月29日,村民們繼續挖井大業,楊志發又來到了之前的大坑,奮力揮起手中的鋤頭。挖到4、5米的時候,楊志發發現了不對勁,因為他挖出了半截泥人,黑頭髮白皮膚紅嘴唇的,和真人極為相似。不久之後,泥人身上的顏色消失了,楊志發虎軀一震,「鬧鬼」二字瞬間在他腦海中升騰而起。當時,見到這一幕的村民並不在少數,他們擔心這是個「不祥徵兆」,於是一鬨而散,各回各家了。
楊志發回家後與妻子說起了這件事,妻子在當地一所小學教書,算是少有的文化人,在她看來,泥人非但不是什麼不祥徵兆,反而很可能是古文物。於是,楊志發在妻子的敦促下回到了泥人坑,他取下其中一部分,找上了當地的文物部門。不出意外,楊志發獲得了表彰,他得到了30元的物質獎勵,而文物部門也很快派出人手前往調查。
不過,楊志發的覺悟卻很高,他把30元直接轉交給了生產隊,被記上了5個工分,相當於1角3分錢。不久之後,秦陵兵馬俑的消息傳了出來,立下首功的楊志發被大家稱為「楊一钁」,他的名字很快就傳了出去。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由於當地要擴大挖掘,並建立秦俑博物館,所以西楊村不得不搬到更遠的地方,而原本被奉為英雄的楊志發也成為了村民的洩憤對象,他遭了20多年的白眼,並被迫把家搬到村子的角落。
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來中國參觀兵馬俑,他點名要見第一個發現兵馬俑的人——楊志發。就這樣,楊志發的人生迎來了轉折,他不但給柯林頓籤了名字,還被讚揚了一番。就這樣,楊志發重新走進了大眾視野,他被任命為博物館榮譽館長,身份地位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刻,楊志發終於能夠揚眉吐氣,他不再是村裡的罪人,而是一個徹底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