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鈣—用於二維電子器件的超薄高k電介質材料

2020-08-01 知社學術圈
氟化鈣—用於二維電子器件的超薄高k電介質材料

機械剝離的二維(2D)六方氮化硼(h-BN)是目前納米電子器件中首選的介電材料,可與石墨烯和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等二維材料形成平整的範德華界面。然而,由於六方氮化硼具有較低的介電常數(≈3.9),在以六方氮化硼為電介質的超大規模器件中會出現高漏電流和過早的介電擊穿現象。另外,可擴展方法(例如化學氣相沉積)合成六方氮化硼的過程中需要非常高的溫度(> 900°C),並且製得的六方氮化硼包含大量的原子級尺寸的非晶區,從而降低了其均質性和介電強度。


7月17日,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學院Mario Lanza教授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艾菲物理技術研究所Nikolai S. Sokolov團隊、維也納工業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Tibor Grasser團隊, 德根多夫理工學院機械工程與機電一體化系Werner Frammelsberger教授,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Ultrathin CaF2 Ionic Crystals」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分子束外延法製備的超薄氟化鈣薄膜具有優異的介電性能。


通過導電原子力顯微鏡對分子束外延法生長的超薄(約2.5納米)氟化鈣薄膜進行電學測試。通過在該超薄材料三千多個位置進行電流-電壓曲線測試和電流圖測試,發現氟化鈣顯示出比工業生產的二氧化矽,二氧化鈦和六方氮化硼更好的介電性能(即高均勻性,低漏電流和高介電強度)。其主要原因是氟化鈣具有連續的立方晶體結構,並且其在大區域內沒有形成電弱點的缺陷。而同時,氟化鈣(111晶面)可以和2D材料間形成準範德華結構,可用於解決場效應管中二維管道和三維柵介質之間的接觸問題。


圖文解析


在矽(111)晶面上使用分子束外延法生長高質量的2.5納米厚的氟化鈣薄膜。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表徵發現,氟化鈣薄膜的立方晶體結構展現出不同的圖案,包括層間距約為0.32 納米的二維分層圖案,六邊形圖案,立方圖案和點狀圖案。這些圖案相互間可以平滑地過渡,且沒有可見的缺陷。


氟化鈣—用於二維電子器件的超薄高k電介質材料

圖1. 氟化鈣薄膜的高解析度橫截面TEM圖像。a–c)具有亞納米級解析度的大面積TEM圖像顯示了氟化鈣薄膜中無定形缺陷區域的連續立方晶體結構。d–g)顯示出不同晶體圖案的放大的TEM圖像,這與氟化鈣子晶格相對於TEM電子束的不同角度有關。比例尺:(a)–(c)中為3 納米,(d)–(g)中為2 納米。


通過導電原子力顯微鏡,在高真空條件下表徵氟化鈣薄膜的電學特性,並與工業化生產的二氧化矽、原子層沉積的二氧化鈦、化學氣相沉積生長的六方氮化硼進行對比。通過分析在樣品不同位置採集的電流與電壓曲線(I-V),發現氟化鈣薄膜表現出與其他電介質完全不同的I-V曲線特性,從圖中可以看出氟化鈣具有極低的漏電流。同時,和其它三種電介質相比,氟化鈣薄膜在不同位置的電流電壓曲線十分集中,顯出最高的電學均一性。


氟化鈣—用於二維電子器件的超薄高k電介質材料

圖2. 通過導電原子力顯微鏡表徵氟化鈣、二氧化矽、二氧化鈦和六方氮化硼的電均質性。通過施加0至10 伏的斜坡電壓應力,在2.5 納米的氟化鈣、4.7納米的二氧化矽、2納米二氧化鈦/1. 5nm氧化矽以及約6納米的六方氮化硼四個樣品的表面上收集電流電壓曲線。每個圖中為在300多個不同位置收集的電流電壓曲線。同時顯示了開啟電壓的平均值(μ)和標準偏差(σ)。


為進一步證實這一觀點,對所有樣品的不同位置施加恆定電壓並採集電流圖。電流圖中的紅色斑點代表該位置的電流比其他位置的電流更高。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氟化鈣樣品中的導電斑點的平均半徑僅為3.7納米,遠小於二氧化矽樣品(8.87納米),二氧化鈦樣品(7.24納米)和六方氮化硼樣品(14.48納米)中的導電位點。


氟化鈣—用於二維電子器件的超薄高k電介質材料

圖3. 在四個樣品上收集的電流圖以及對每個電流圖中觀察到的導電位點大小的統計分析。比例尺:氟化鈣中為30 納米,二氧化矽、二氧化鈦和六方氮化硼中100納米。


為進一步分析氟化鈣樣品中超過納安級別的電流,將導電探針連接到對數前置放大器重複該實驗。實驗表明,在電介質擊穿之前,超薄氟化鈣樣品中的洩漏電流要比二氧化矽樣品中的洩漏電流小得多。該特性可以用來改善電子設備的可靠性和隨時間變化的波動性。此外,氟化鈣的介電強度約為27.8±1.7 MV cm-1,可以與工業生產的二氧化矽的介電強度(20.3±0.9 MV cm-1)媲美。


氟化鈣—用於二維電子器件的超薄高k電介質材料

圖4. 氟化鈣和二氧化矽中的洩漏電流和介電強度分析。使用對數前置放大器通過施加0至10 V的斜坡電壓應力,在2.5納米氟化鈣和4.7納米二氧化矽樣品的表面上收集的電流電壓曲線。


總結與展望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超薄氟化鈣薄膜在受到電應力作用下展現出高均勻性,高介電強度(約27.8 MVcm-1)和低洩漏電流。本文對解決傳統絕緣電介質材料和二維材料界面存在缺陷的問題做出了積極探索。而超薄氟化鈣薄膜的優秀絕緣性和與二維材料的兼容性值得其在二維電子器件中得到關注和深入研究。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2002525

相關焦點

  • :超薄高κ介電層集成二維電子器件
    因此,2D半導體,特別是寬帶隙的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s),已被廣泛研究用作低功耗電子器件的溝道材料。然而,對於EOT為亞1 nm、柵極漏電流以及界面質量與Si CMOS等同的高κ柵介質,將其與2D材料集成仍具挑戰性。這主要是因為介電材料在沉積到2D材料(一般無懸掛鍵)上時,會產生非均勻成核。
  • 石墨烯與二維材料使電子器件超越「摩爾定律」!
    自旋電子學是開發電子產品的一個新方法。在這些電子器件中,存儲器件(RAM)與邏輯器件(電晶體)均通過「自旋」實現,自旋是電子的基本特性,使其表現得既像微型磁體又像電子電荷。「隨著繼續在基礎和技術方面付出努力,我們相信彈道自旋輸運將在二維異質結構中實現,甚至是在室溫下。這種輸運使得電子波函數的量子力學特性得到實際運用,使二維材料中的自旋服務於未來量子計算方案。」石墨烯及其他二維材料中可控的自旋輸運,越來越有望應用到各種器件中。
  • 網絡講堂:導電原子力顯微鏡(C-AFM)在二維材料及納米電子器件中的...
    導電原子力顯微鏡(C-AFM)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掃描探針顯微鏡(SPA)納米表徵技術,它不僅可以對樣品的形貌進行表徵,更重要的是可以探測許多介質材料和電子器件的局部電學性質  目前,隨著電子器件尺寸和介電材料厚度的不斷縮減
  • 面向生物電子學的非石墨烯二維材料:從基礎性質到器件應用
    在過去十餘年間,具有原子層級厚度、高比表面積、柔性的二維材料的出現推動了生物電子器件的快速發展。與零帶隙的石墨烯相比,非石墨烯二維材料如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Cs)、黑磷(BP)和MXene具有更為豐富物理化學性質和多樣化的能帶結構,因而成為生物電子學領域的研究熱點。
  • 綜述:基於二維材料光電子學信息功能器件的新發展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姚佰承教授和深圳大學張晗教授團隊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發表文章,綜述了基於二維材料光電子學信息功能器件的新發展。二維材料飽和吸收特性的機理是:當輸入光能量大於二維材料的帶隙時,價帶的電子會吸收光子能量從而躍遷到導帶上,熱電子會迅速冷卻形成費米-狄拉克分布,這些新產生的電子-空穴對會阻止該費米能量下的電子躍遷,從而降低光吸收,在帶內聲子散射進一步冷卻熱載流子後,電子-空穴複合開始控制整個過程,形成平衡的電子空穴分布。
  • 應用材料公司推出BLOk II 低K電介質技術
    近日,低K電介質技術的領導者應用材料公司宣布推出Applied Producer® BLOk™ II PECVD系統。這個全新的系統能夠提供先進的阻擋層低K電介質技術,用於亞45納米技術節點製造速度更快、功耗更小的邏輯晶片。通過超低K介電質(如應用材料的Black Diamond®薄膜)的應用,BLOk II 阻擋薄膜最高可降低互連電介質疊合層的有效K值10%,從而加速了信號傳輸速度。
  • 科研前線 | 北大新材料研究助力突破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瓶頸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關於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的研究成果,該課題組通過對Bi2O2Se材料進行熱氧化處理,得到高K柵介質材料 Bi2SeO5薄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在工藝應用中為集成電路二維結構的改良與優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 低K與高K介電PCB基板材料介紹與分析
    PCB基板材料的介電常數可能比其他任何材料特性都重要,這是因為它對信號完整性和電源完整性的影響。在這場辯論中,通常會比較低k和高k介電層壓板用作PCB基板材料。用於3D列印的高級應用的可用材料範圍不斷擴大,並且許多特殊材料也變得可用。讓我們看一下低k與高k PCB基板材料的全面比較。 低K與高K介電基板的比較 許多在高頻或高速設計領域工作的設計人員通常建議使用Dk值較低的電介質。低k PCB基板材料確實提供了許多信號完整性優勢,這促使許多設計人員建議直接使用這些材料。
  • 完全電子化的二維自旋電晶體:有望取代傳統電子器件
    導讀據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物理學家們構造出一款二維自旋電晶體。背景時下,電子器件基本上都是基於電子的電荷特性。金屬導體或者半導體中的電荷定向運動會形成電流,電流可用於傳輸與處理數據信息。可是,當電流流經導線與半導體時,不可避免地會散發熱量,產生能耗。可是,除了電荷這一特性,電子還有另一種與生俱來的量子物理特性:「自旋」。它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自旋著的電子可創造出用於轉移或存儲信息的磁矩。
  • 知識貼:先進電介質材料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的廣泛利用,電力設備通常都需在高頻、高壓、高功率以及高溫等苛刻的環境下運行,因而作為上述器件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電介質材料不僅存在著輕量化要求,同時還要有非常好的工作穩定性。這對電介質材料的導熱性、力學性能、耐熱性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綜合要求。然而,當前對於這類具有多種功能需求的電介質材料的極端條件下服役特性、設計與製備的研究還很不充分,在基礎設計理論與製備手段方面都需要創新。
  • 超快雷射直寫二維材料製備多功能光子學器件綜述
    各種各樣的二維材料,如石墨烯、氮化硼、過渡金屬硫化物、黑磷和鈣鈦礦都已經被成功地分離出來。二維材料表現出奇異的物理化學性質,比如具有原子層厚度、強烈的非線性光學性質、磁性以及優異的機械性能。這些與其對應的塊體材料迥異的性能為二維材料應用於納米器件,尤其是在光子學中的應用創造了新的機遇。
  • 二維材料中的新型量子點:為量子電子器件帶來新可能!
    導讀近日,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研團隊成功地開發出一種新型量子點,它由兩種二維材料: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以及掃描隧道顯微鏡的針尖組成。量子點技術在非線形光學、磁介質、催化、醫藥及功能材料等方面具有極為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將對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以及物質領域的基礎研究產生深刻的影響。現在,量子點技術比較熱門的應用有:LED、太陽能電池和生物醫學標記等。
  • 後矽時代,這種材料被看好
    研究人員說,超緊湊,高性能的電子晶片可以克服傳統集成電路面臨的挑戰,並無限期地維持摩爾定律。為了創建這些高性能晶片,研究人員將利用相對較新且前景廣闊的二維(2D)材料。在過去的十年中,二維材料引起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興趣。2D材料的興起始於2004年石墨烯樣品的成功製備。
  • 科學網—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寇豔)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
  • 北工大《JMCC》綜述:鐵電材料的熔鹽法構建策略及在能源領域的應用
    通常,化學式AxByOz氧化物中[BOn]多面體基元以共邊或者共頂形式相互連接,其中具有強各向異性結構(如單斜、四方鎢青銅、鉍層)的氧化物易於在熔鹽中自發生長成低維形貌(如一維棒狀,二維片狀等)。然而,對於重要的電功能材料——鈣鈦礦結構氧化物,因自身高度對稱性的晶體結構,在非受限條件上會自發生長為立方塊狀或者球狀形貌以降低體系能量。
  • 新型晶體將電子限制在一維空間 可用於開發自旋電子器件
    原標題:新型晶體將電子限制在一維空間 可用於開發自旋電子器件   核心提示:只沿著拐角邊緣傳導自旋電流。
  • 雙層石墨烯加電可調材料特性,二維材料進入2.0時代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系的助理教授巨龍,近年來通過融合光學、微器件加工及電學輸運測量等跨領域實驗手段,揭示了更多關於石墨烯材料的全新物理特性和應用前景,其創新發明的實驗技術也對二維材料的物理研究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憑藉極具開拓性的科研貢獻,他成功入選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
  • 二維金量子點: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
    二維材料,是指電子僅可在兩個維度的非納米尺度上自由運動的材料,例如納米薄膜、超晶格、量子阱等。除石墨烯外,二維材料還包括六方氮化硼、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二硫化鉬、二硫化鎢、二硒化鎢)、黑磷等。如今,大多數電子設備內的電晶體與其他元件都是由矽等三維材料製成。
  • 數據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電子元器件在不斷微型化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
  • ...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異質...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電子元器件在不斷微型化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