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2018年全球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的角度,分析了中美在「七條賽道」上的競爭。這「七條賽道」分別是ICT、金融、製藥、消費品牌和渠道、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
中國定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覆蓋了九大領域,分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相關服務業。這九個領域和中美競爭的「七條賽道」重合度很高,有六個是重合的,只是名字和範圍有所不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ICT;高端裝備製造產業——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生物產業——製藥;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汽車;數字創意產業——消費品牌和渠道。
當然了,中國官方還另外定義了新材料、節能環保產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1、新一代信息技術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這個新興產業裡,還有新型電子元器件(半導體分立器件、光電子器件、半導體照明器件、光纖光纜、電阻電容電感元件)和集成電路製造等領域。這些看起來是兩個領域,但其實新型電子元器件裡面的半導體分立器件、光電子器件、半導體照明器件都屬於半導體的範疇。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些產業分為半導體、光纖光纜、被動元件三大類。
半導體設備方面,國內的玩家主要有:
最大的兩家是北方華創和中微,2017年的營收都是11億元人民幣左右。北方華創是國內最全面的生產設備廠家,涵蓋了各種沉積設備、刻蝕機、氧化爐和清洗機;中微在LED的MOCVD設備方面進展很大,但在集成電路製造領域還主要局限於介質刻蝕機。上海微電子是唯一的光刻機玩家。電科裝備在離子注入機和化學機械拋光機兩個領域不斷實現突破。晶盛機電的半導體設備將會異軍突起,不過現在規模還很小,只有1億元人民幣。盛美半導體專攻矽片清洗機,技術上直追國際廠家,但是規模也很小,不到2億元人民幣。光纖光纜領域的技術,中國大部分已經攻克,全球份額也是最高,只是在高端領域,例如海底光纜方案、低衰減方案上還有欠缺。
被動元件(電容電感電阻之類),這方面日本全球最強,而中國臺灣廠家佔據著市場最大的份額,我國還是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態。當然,從全球範圍來看,主要的生產商也就是集中在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
中國2018年幾家主力被動元件廠家發展情況均不錯。深圳宇陽電子,是港股上市公司天利控股旗下負責MLCC(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的公司,主要專注於小微型MLCC產品,可實現大規模生產01005、0201、0402、0603、0805等規格的微型MLCC產品,宇陽電子是中國大陸MLCC技術最為領先的企業之一。
國內最大的被動元件製造商風華高科,主要提供MLCC和片式電阻器等產品,也是全球八大片式元器件製造商之一。
潮州三環,這其實是一家以生產陶瓷材料為主的高科技公司,最主要的產品是光通信的各種接插件陶瓷產品,另外還生產片式電阻用的陶瓷基板,MLCC也是公司的重要業務之一。
深圳順絡電子是中國最大的片式電感生產企業,也是龍頭企業。
艾華集團主要是做工業設備和照明設備用的電容器(筆記本電腦和手機裡用的片式電容器也做,只是份額佔比很小),這是我國鋁電解電容龍頭企業。更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不僅能夠製造生產鋁電解電容,而且上遊的原材料(腐蝕箔、化成箔)也自己生產,同時電容器生產設備,以及電容器品質專業管理軟體系統都是自主研發,是本行業中全球少數具有完整產業鏈的高科技企業之一。該公司佔全球中高檔節能燈鋁電解電容器市場的70%左右,為全球最大,德國歐司朗、荷蘭飛利浦、美國GE、日本松下、東芝、海爾、海信、長虹等燈具品牌都是其客戶。
艾華在鋁電解電容器全球市佔率位列第5。除了在照明領域做到了世界第一之外,該公司在另外一個細分領域——智慧型手機快充領域市佔率也持續保持全球第1位,其中在中國大陸市佔率達到了80%。
另外還有法拉電子,該公司是中國大陸最大的薄膜電容器製造商,專業從事薄膜電容器及其金屬化膜製造與研發。
在太陽能發電和半導體照明(LED)方面,中國公司已經完成了逆襲,太陽能領域不用說了。在LED部分,三安光電等中國本土LED晶片公司已經實現了進口替代。
2、高端裝備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第二個部分,是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包括什麼呢?
工業機器人製造,重大成套設備製造,智能測控裝備製造,智能關鍵基礎零部件製造,航空裝備產業,各種類型衛星製造,各種衛星應用服務、其他太空飛行器和運載火箭製造,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海洋工程裝備和服務產業。代表性企業主要有,中國商飛、中國中車、中石油裝備製造、庫卡、格力智能裝備等。
在被各方面關注的工業機器人領域,中國在2018年進展還是比較順利。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全球4強之一的庫卡已經是美的集團旗下公司。更為重要的是,主要的國產機器人龍頭企業在2018年進展均不錯。以下為主要的幾家龍頭工業機器人企業的表現。
安徽埃夫特有限公司陸續收購了義大利4家機器人企業,形成從核心零部件到機器人整機再到高端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格局。2018年埃夫特的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 000臺,產值超過20億元。廣東拓斯達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8.51億元,同比增長67.5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29億元,同比增長24.29%。埃斯頓公司成立於1993年,目前公司有兩大核心業務,一個是自動化核心部件及運動控制系統,一個是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系統。其中自動化核心部件的生產,自從收購了英國Trio公司之後,大量應用了Trio公司的運動控制系統器。埃斯頓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在推進「ALL Made By ESTUN」戰略,目前工業機器人的幾個主要組成部分,除了減速器之外,伺服電機、控制器和機器人本體埃斯頓都可以自制,是國內零部件自研比例較高的國產工業機器人企業之一。南京埃斯頓公司2018年營業總收入為14.8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8.0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0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99%。瀋陽新松公司(機器人),2018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0.74 億元,同比增長23.6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29億元,同比增長20.29%。上海新時達公司,新時達的主營業務中機器人的佔比相對較低,其自我定位是「全球電梯控制系統領導品牌、中國機器人行業領軍企業」,其在電梯控制領域為電梯整梯廠提供電梯控制成套系統、電梯智能化微機控制板、電梯操縱箱與召喚箱、線纜、電梯物聯網、電梯變頻器等。江蘇哈工智慧機器人公司,比起前面的公司,該公司更像是一家整合性的平臺企業,例如房地產是該公司三大業務之一。深圳匯川技術公司,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工業自動化產品(電梯控制器、變頻器、傳感器之類)和工業機器人,可以說是我國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龍頭企業之一了。2018年國內機器人龍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像拓斯達和埃斯頓,都只有十幾個億人民幣。機器人的四大家族之一,總部位於瑞士的ABB集團2018年上半年的營收就有175.16億美元,淨利潤12.53億美元。日本的安川電機,2018—2019年度,銷售額近300億元人民幣,利潤近30億元人民幣。正因為如此,機器人產業國產替代的潛力極大。
三、新材料
在碳纖維領域,國內的光威碳纖公司(光威復材)是龍頭。2018年的淨利潤為3.68億~3.91億元,比上年增長55%~65%。不過該公司的財報,很大程度上來自國家的補貼扶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還需要加強。
在玻璃纖維領域,中國巨石是全球最大的玻纖生產企業。2018年前三季度,巨石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6.29億元,增長18.48%,淨利潤19.12億元,增長23.26%。
高性能陶瓷企業方面,潮州三環集團是國內的龍頭。國瓷材料給MLCC陶瓷電容提供陶瓷材料的。
四、生物醫藥
這七大產業領域裡面,美國真正能夠做到絕對領先中國的,就是生物產業(製藥+醫療)。美國輝瑞製藥,作為美國最大的製藥企業,營收525.46億美元,利潤218.08億美元,利潤率為41.5%。這是電子行業標杆企業對製藥行業標杆企業,可見製藥業的利潤之高。
這個領域我國目前還處於產業發展的初期,不過值得欣喜的是,已經形成了一批百億人民幣級別的企業了,至少有像樣的選手能夠上場比賽了。
2018年全球製藥TOP 50中,我國只有兩家企業上榜,一家是江蘇恆瑞,一家是深圳邁瑞,也是目前中國市值最高的兩家醫療產業的相關企業,這兩家目前的發展都處於初始的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創新藥的開發,2018年內,有56個創新藥正在臨床開發。在創新藥開發上,已基本形成了每年都有創新藥申請臨床,每2~3年都有創新藥上市的良性發展態勢。當前,中國的創新藥正處於爆發期。
五、新能源汽車
純電動領域的特斯拉,混動領域的豐田、寶馬等仍然具有品牌和技術優勢,國產汽車企業目前還看不到強力突破的跡象。
電動汽車將是中國實現大超越的機遇。電動汽車和燃油汽車的成本結構完全不同,發達國家佔據優勢的關鍵零部件成本比例,在電動汽車裡要低很多。比如燃油汽車內燃機不可或缺的變速箱,純電動汽車就可以不需要,成本為零。
電動汽車發生了兩個價值份額變化,一個是價值向電池轉移,電池的成本佔到了電動汽車總成本的四分之一甚至更高。電池的研發投入屬於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中國在這方面的投入很大,並不弱。
一個是價值向電子產品轉移,電動汽車的「電子化」非常明顯,各種電子設備、車載軟體的價值佔比增大。中國在電子設備方面的價值份額和研發投入都是高於汽車產業的,而且我們要注意到「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是我國研發投入最高的產業。
電動汽車的出現,讓汽車產業發生了賽道偏移,汽車產業和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以及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重合了起來,這給了中國汽車產業換道超車的機遇。
汽車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產業,也是我們中國沒有攻克的傳統大產業。德國、日本、美國、韓國等傳統汽車強國面前,中國在傳統汽車領域話語權很低。中國一方面在大力推廣新能源,另一方面又鼓勵結合5G技術優勢大力發展自動駕駛領域,我們就是要用新能源車+自動駕駛雙重技術壁壘,來突破四大汽車強國上百年技術積累和品牌優勢,實現中國在汽車產業的再突破。
六、新能源產業
中核工業集團,這是世界上技術和規模都第一流的核工業集團。隨著以後全球的核電站主要在中國建造,歐美日基本停止新建核電站,而在英國、阿根廷、巴基斯坦、南非、土耳其等國的核電站中核集團都有參與,中核集團將形成事實上的全球壟斷地位。
中核工業集團的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負責核電站核島建設,2016年全球在建的60臺核電站機組,有24臺是該公司建造,全球市場佔有率為40%。
由於中廣核和中核承擔的核電站項目全世界最多,同時研發投資金額全世界最高,因此在該領域我國逐漸走向世界領先地位是可以預期的。新能源領域,風電、太陽能發電,中國都是世界第一。
七、節能環保產業
這兩年我國大力搞環保風暴,其產生的正面效果之一,就是我國環保相關的製造業出現了高速的發展。我國環保裝備業上市企業,2017年營收排在前5名的企業為三聚環保、啟迪桑德、龍淨環保、華光股份、瀚藍環境。
總體上,環保裝備產業仍然處於較快發展的態勢,必然是未來製造業發展的一個增長點,這將是一個萬億銷售金額的產業。
八、數字創業產業
這個主要是與文化相關,包括各種軟體開發、動漫、遊戲、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的內容服務等。
氣象服務、研發服務、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服務、創業創新服務、現代金融服務等,基本可以認為是為前面的製造業提供各種便利的產業,這個可以認為是支撐性的產業。
據普華永道對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前景的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規模為7萬億美元,是世界第1位;美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為3.7萬億美元,是世界第2位;歐洲人工智慧產業規模為2.5萬億美元,是世界第3位。也就是說,中國的產業規模會比美國和歐洲之和更大。
在人工智慧領域,對中國來說更多的是機遇。首先是人工智慧已經上升為中國的國家戰略,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從國家層面對人工智慧進行系統布局,《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確立了「三步走」目標:
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
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到2030 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
到2030年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應該說,在中國這麼多發展規劃裡,罕見的是人工智慧的規劃非常霸氣和自信,國務院很清楚目前人工智慧就是中美競爭,其他國家基本只能重在參與。
目前來說,這個產業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中美兩國在這一新興產業中居於明顯的領先位置,兩國人工智慧初創企業總數佔據全球人工智慧初創企業總數的三分之二,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構成人工智慧產業的第一集團軍。這個統計裡面,美國1 100家左右,中國600家左右,其他國家的總和800多家。
百度目前在國內人工智慧領域處於領軍地位。中國除了BAT三巨頭和華為在做人工智慧,另外有語音識別最為知名的科大訊飛。其他還有近幾年來湧現的中科寒武紀、依圖、智齒客服、深鑑科技、碳雲智能、出門問問、商湯科技、達闥科技、地平線等一大批初創型人工智慧企業,在智能晶片、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智能生活解決方案和醫療基因等領域形成了競爭優勢,並在各自領域內的技術領先度或市場佔有率上領先。
人工智慧還可以運用在汽車自動駕駛領域,汽車自動駕駛技術被認為是目前人工智慧項目中複雜度和技術要求最高的項目,對技術的要求相當苛。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首席工程師吳甘沙曾撰文,人工智慧系統算法太複雜,一輛奔馳S級轎車的代碼行數,是一架波音787夢想客機代碼行數的16倍,它要處理的環境比天上複雜得多。
正是因為自動駕駛的難度過高,在自動駕駛領域,傳統汽車廠商都選擇和人工智慧公司合作研發,而不是自主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