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化學藥品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真的來了,這些品種無需做

2020-11-28 騰訊網

醫谷微信號:yigoonet

醫谷訊,昨日(10月15日),為推進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國家藥監局官網同時發布《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技術要求》)《已上市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申報資料要求(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申報資料要求》)兩份文件,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旨在推進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

多個方面明確一致性評價要求

《技術要求》對參比製劑、處方工藝技術、原輔包質量控制技術、質量研究與控制技術、穩定性研究技術、特殊注射劑一致性評價、改規格注射劑、藥品說明書、藥品標準等多個方面明確了相關要求。

例如,《技術要求》提出,注射劑中輔料種類和用量通常應與參比製劑(RLD)相同,輔料的用量相同是指仿製藥輔料用量為參比製劑相應輔料用量的95%—105%,如附帶專用溶劑,應與參比製劑的專用溶劑處方一致。

再如在改規格注射劑方面,《技術要求》要求應結合參比製劑規格的上市情況,充分論證改規格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必要性,注射劑規格應在其使用說明書規定的用量範圍內,在適應症相同的情況下,不得改變注射劑原批准的用法用量或適用人群,其規格一般不得小於單次最小給藥劑量,也不得大於單次最大給藥劑量。

這些品種無需做一致性評價

《技術要求》明確,氯化鈉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注射用水、部分放射性藥物(如鎝〔99mTc〕)等品種無需開展一致性評價,但是需進行質量提升研究,滅菌工藝、濾器與包材選擇(含相容性研究)等應符合相關技術要求。

目前僅12品種過評

注射劑由於其給藥特點,其一直被視為風險程度較高的品種之一。2018年4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7年)》顯示,按劑型統計,2017年化學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注射劑佔66.7%、口服製劑佔30.3%。並且在國內的仿製藥市場中,注射劑相比口服製劑的份額更大,佔比近60%。

早在2017年12月,國家藥監局藥品評審中心就曾發布《已上市化學仿製藥(注射劑)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稿)》。不過,因為種種原因,在發布這一版《徵求意見稿》之後,化學仿製藥注射劑一致性評價一直未有新進展。同時,由於過評難度大,目前注射劑一致性評價進展不快。截至10月9日,僅12個注射劑有企業通過或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參比製劑發布,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工作正在提速,目前已有291個注射劑公布了參比製劑。

有分析機構分析認為,此次發布的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稿),一方面,有利於推動國內化學仿製藥的立項從「仿標準」到「仿品種」升級,建立和健全注射劑仿製研發的風險質控體系,全面提升我國注射劑仿製藥的質量水平。另一方面,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工作的推進也為之後注射劑納入帶量採購進行了鋪墊,參與帶量採購的注射劑品種數量也將逐步提升,未來這一市場將面臨價格調整。

附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

(徵求意見稿)

一、總體要求

申請人應全面了解已上市注射劑的國內外上市背景、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上市後不良反應監測情況,評價和確認其臨床價值。

二、參比製劑

申請人應按照國家局發布的《化學仿製藥參比製劑遴選與確定程序》選擇參比製劑,參照本技術要求和國內外相關技術指導原則開展一致性評價研究工作。

三、處方工藝技術要求

(一)處方

注射劑中輔料種類和用量通常應與參比製劑(RLD)相同。輔料的用量相同是指仿製藥輔料用量為參比製劑相應輔料用量的95%—105%。如附帶專用溶劑,應與參比製劑的專用溶劑處方一致。

申請人可以提交與參比製劑抑菌劑、緩衝劑、pH調節劑、抗氧劑、金屬離子絡合劑不同的處方,但需標註不同之處,闡述選擇的理由,並研究證明上述不同不影響所申請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輔料的濃度或用量需符合FDA IID資料庫限度要求,或提供充分依據。

過量投料建議參考ICH Q8相關要求。

(二)生產工藝

1.工藝研究

注射劑滅菌/無菌工藝的研究和選擇應參考國內外滅菌/無菌工藝驗證指導原則進行。

按相關指導原則開展工藝研究,確定生產工藝關鍵步驟和關鍵工藝參數。注意以下方面:

(1)為了有效控制熱原(細菌內毒素),需加強對原輔包、生產過程等的控制,注射劑生產中不建議使用活性炭。

(2)根據生產工藝進行過濾器相容性研究。根據溶液的特點和生產工藝進行矽膠管等直接接觸藥液容器的相容性研究。

(3)如參比製劑存在過量灌裝,仿製藥的過量灌裝宜與參比製劑保持一致,如不一致需提供合理性論證。

2.工藝驗證

(1)滅菌/無菌工藝驗證

對於終端滅菌藥品,至少進行並提交以下驗證報告:

藥品終端滅菌工藝驗證;

直接接觸藥品的內包材的除熱原驗證或供應商出具的相關證明資料;

包裝系統密封性驗證,方法需經適當的驗證;

保持時間(含化學和微生物)驗證。

對於無菌灌裝產品,至少進行並提交以下驗證報告:

除菌工藝的細菌截留驗證;

如不採用過濾除菌而採用其他方法滅菌,提供料液/大包裝藥的滅菌驗證;

直接接觸無菌物料和產品的容器密封系統的滅菌驗證;

直接接觸產品內包材的除熱原驗證或供應商出具的相關證明資料;

無菌工藝模擬試驗驗證,並明確試驗失敗後需要採取的措施;

包裝系統密封性驗證,方法需經適當的驗證;

保持時間(含化學和微生物)驗證。

(2)生產工藝驗證

提供工藝驗證資料,包括工藝驗證方案和驗證報告。

3.滅菌/無菌工藝控制

基於產品開發及驗證結果,確定滅菌/無菌工藝控制要求,如滅菌參數(溫度、時間、裝載方式)/除菌過濾參數(除菌濾器上下遊壓差、濾器使用時間/次數、濾器完整性測試等),生產關鍵步驟的時間/保持時間。

對採用除菌過濾工藝料液的除菌過濾前微生物負荷進行常規中控監測;對採用殘存概率滅菌工藝料液的滅菌前微生物負荷進行常規中控監測;對採用過度殺滅工藝料液的滅菌前微生物負荷可以進行放寬頻率的監測。

4.註冊批樣品批量參照發布的《化學仿製藥註冊批生產規模的一般性要求(試行)》執行。

同時應提交註冊批批生產記錄及生產工藝信息表。

四、原輔包質量控制技術要求

(一)原料藥

製劑生產商需結合原料藥生產工藝,根據現有指導原則和相關文件(含國家局2008年7號文)對原料藥的質量進行充分研究與評估,必要時修訂有關物質檢查方法,增加溶液澄清度與顏色、溶劑殘留、細菌內毒素、微生物限度等檢查,並提供相關的驗證資料,以滿足注射劑工藝和質量的控制要求;同時需關注對元素雜質和致突變雜質的研究和評估。

製劑生產商需根據注射劑持續穩定生產的需要,對原料藥來源和質量進行全面的審計和評估,在後續的商業化生產中保證供應鏈的穩定。如發生變更,需進行研究並按相關技術指導原則進行研究和申報。

(二)輔料

輔料應符合注射用要求,制定嚴格的內控標準。除特殊情況外,應符合現行中國藥典要求。

(三)直接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

注射劑使用的直接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應符合國家局頒布的包材標準,或USP、EP、JP的要求。

根據藥品的特性和臨床使用情況選擇能保證藥品質量的包裝材料和容器。

按照《化學藥品注射劑與塑料包裝材料相容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化學藥品注射劑與藥用玻璃包裝容器相容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化學藥品與彈性體密封件相容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等相關技術指導原則開展包裝材料和容器的相容性研究。

根據加速試驗和長期試驗研究結果確定所採用的包裝材料和容器的合理性,建議在穩定性考察過程中增加樣品倒置等考察,以全面研究內容物與膠塞等密封組件的相容性。

注射劑使用的包裝材料和容器的質量和性能不得低於參比製劑,以保證藥品質量與參比製劑一致。

五、質量研究與控制技術要求

(一)建議根據產品特性和相關技術指導原則科學設計試驗,提供充分的試驗資料與文獻資料。

(二)根據目標產品的質量概況(QTPP)確立製劑的關鍵質量屬性(CQA),通常注射劑的CQA包括但不限於以下研究:性狀、鑑別、復溶時間、分散時間、粒徑分布、復溶溶液性狀、溶液澄清度、溶液顏色、滲透壓/滲透壓比、pH值/酸鹼度、水分、裝量、裝量/重量差異、含量均勻度、可見異物、不溶性微粒、細菌內毒素、無菌、元素雜質、殘留溶劑、有關物質(異構體)、原料藥晶型/粒度、含量等。

1.有關物質

重點對製劑的降解產物進行研究,包括原料藥的降解產物或者原料藥與輔料和/或內包材的反應產物。原料藥的工藝雜質一般不需要在製劑中進行監測或說明。

根據產品的特點,按照相關技術指導原則以及國內外藥典的收載情況,科學合理的選擇有關物質檢查方法,並進行規範的方法學驗證。

結合相關技術指導原則要求,參考參比製劑的研究信息和國內外藥典收載的雜質信息,制定合理的有關物質限度。

2.異構體

對於存在幾何異構體和手性異構體等情況,根據產品特點和生產工藝等方面的研究,確定是否訂入標準。

3.致突變雜質

根據相關文獻、參比製劑的情況,通過對生產工藝、產品降解途徑的分析,判斷是否可能產生潛在的致突變雜質,必要時進行針對性的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按照相關技術指導原則進行控制。

4.元素雜質

根據ICH Q3D的規定,通過科學和基於風險的評估來確定製劑中元素雜質的控制策略,包括原輔包、生產設備等可能引入的元素雜質。

(三)自研產品應與參比製劑進行全面的質量對比(含雜質譜對比),保證自研產品與參比製劑質量一致。參比製劑原則上應提供多批次樣品的考察數據,考察與一致性評價緊密相關的關鍵質量屬性。

六、穩定性研究技術要求

注射劑穩定性研究內容包括影響因素試驗、加速試驗和長期試驗,必要時應進行中間條件試驗考察。對低溫下可能不穩定的注射劑建議進行低溫試驗和凍融試驗。依據參比製劑說明書進行臨床配伍穩定性研究,對於穩定性差的產品,臨床配伍穩定性研究應至少包括兩批自製樣品(建議其中一批為近效期樣品),其他產品可採用一批自製樣品;若在臨床配伍過程中質量發生顯著性變化,需與參比製劑進行有針對性的對比研究,證明其變化幅度與參比製劑等同。

參照ICH Q1B要求進行光照穩定性研究。

注射劑穩定性研究的加速試驗、長期試驗應在符合GMP條件下進行,可綜合考慮申報注射劑產品的特點,如產品規格、容器、裝量、原輔料濃度等,按照相關技術指導原則設計穩定性研究方案,考察在貯藏過程中易發生變化的,可能影響製劑質量、安全性和/或有效性的項目。若注射劑處方中含有抗氧劑、抑菌劑等輔料,在穩定性研究中還要考察這些輔料含量的變化情況。穩定性考察初期和末期進行無菌檢查,其他時間點可採用包裝系統密封性替代。包裝系統密封性可採用物理完整測試方法(例如壓力/真空衰減等)進行檢測,並進行方法學驗證。一般應提供不少於6個月的穩定性研究數據。

根據穩定性研究結果,參考參比製劑信息確定貯藏條件,仿製藥的穩定性應不低於參比製劑。

申請人需提交穩定性研究方案和承諾。穩定性研究方案至少包括樣品批次、樣品數量、試驗地點、放置條件、取樣時間點、考察指標、分析方法及可接受限度。通常,承諾批次的穩定性試驗方案與申報批次的方案相同,若有變化,需提供科學合理的理由。申請人需承諾在產品獲得批准後,繼續對工藝驗證批進行穩定性考察;商業化批量發生變化時,需對最初通過生產驗證的3批商業化規模生產的產品進行穩定性試驗。

七、特殊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的基本考慮

特殊注射劑(如脂質體、靜脈乳、微球、混懸型注射劑等)一致性評價在按照上述技術要求開展研究的同時,還需根據特殊注射劑的特點,參照FDA、EMA發布的特殊製劑相關技術要求,科學設計試驗。建議關注以下問題:

(一)處方工藝

處方原則上應與參比製劑一致,建議對輔料的型號及可能影響注射劑體內行為的輔料的CQA進行研究。

特殊注射劑的生產工藝可能影響藥物體內行為,需深入研究;對於採用無菌工藝生產的特殊注射劑,需特別注意各生產步驟的無菌保證措施和驗證。

註冊批和商業批的生產工藝及批量原則上應保持一致。

(二)質量研究

考察的關鍵質量屬性可能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理化性質(如性狀、黏度,滲透壓摩爾濃度,pH值/酸鹼度等),Zeta電位,粒子形態,粒徑及分布(如D10,D50,D90等),體外溶出/釋放行為,游離和結合藥物,藥物晶型和結晶形態。

原則上應提供至少3批次參比製劑樣品的質量對比考察數據。

(三)BE/臨床試驗的考慮

應採用商業批量的樣品進行BE試驗和/或臨床試驗。

對於FDA或EMA已公布指導原則的特定注射劑品種,建議參照其技術要求開展與參比製劑的對比研究。

八、改規格注射劑的基本考慮

改規格注射劑係指與參比製劑不同規格的注射劑。應結合參比製劑規格的上市情況,充分論證改規格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必要性。注射劑規格應在其使用說明書規定的用量範圍內,在適應症相同的情況下,不得改變注射劑原批准的用法用量或適用人群,其規格一般不得小於單次最小給藥劑量,也不得大於單次最大給藥劑量。

九、藥品說明書的擬定

申請人需檢索並追蹤參比製劑說明書的變更情況,參考最新版參比製劑說明書,合理擬定一致性評價藥品說明書。

十、藥品標準

藥品註冊標準收載檢驗項目少於藥典規定或質量指標低於藥典要求的,應執行藥典規定。

十一、無需開展一致性評價的品種

氯化鈉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注射用水、部分放射性藥物(如鎝〔99mTc〕)等品種無需開展一致性評價,需進行質量提升研究,滅菌工藝、濾器與包材選擇(含相容性研究)等應符合相關技術要求。

參考文獻:

1.ICH Steering Committee, Harmonised Tripartite Guideline Q8: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August, 2009

2.ICH Steering Committee. Harmonised Tripartite Guideline Q1A: Stability Testing of New Drug Substances and Products. 2003

3.ICH Steering Committee. Harmonised Tripartite Guideline Q3D: Guideline for Elemental Impurities. 2014

4.ICH Steering Committee. Harmonised Tripartite Guideline M7: 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DNA Reactive (Mutagenic) Impurities in Pharmaceuticals to Limit Potential Carcinogenic Risk. 2017

5.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化學藥品新註冊分類申報資料要求(試行)》(2016年第80號)

6.化學藥品注射劑基本技術要求(試行)(國食藥監注〔2008〕7號)

7.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滅菌/無菌工藝驗證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2013年8月)

8.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除菌過濾技術及應用指南》(2018年第85號)

9.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化學藥物(原料藥和製劑)穩定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修訂)》(2015年第3號)

10.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化學藥品注射劑與塑料包裝材料相容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國食藥監注〔2012〕267號)

11.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化學藥品注射劑與藥用玻璃包裝容器相容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2015年第40號)

12.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化學藥品與彈性體密封件相容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2018年第14號)

13.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化學仿製藥註冊批生產規模的一般性要求(試行)》(2018年6月)

14.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化學仿製藥參比製劑遴選與確定程序》(2019年第25號)

15.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加強藥用玻璃包裝注射劑藥品監督管理的通知》(食藥監辦注〔2012〕132號)

16.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Office of Pharmaceutical Quality. Manual of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MAPP), Policy and Procedures, 5040.1, Product Quality Microbiology Information in the Common Technical Document - Quality (CTD-Q). January 2017

17.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A Submissions – Refuse-to-Receive Standards. December, 2016

18.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A Submissions – Refuse to Receive for Lack of Justification of Impurity Limits. August 2016

19.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and Center for Veterinary Medicine (CVM). Guidance for Industry for the Submission Documentation for Sterilization Process Validation in Applications for Human and Veterinary Drug Products. November 1994

20.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and 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BER). Guidance for Industry: Allowable Excess Volume and Labeled Vial Fill Size in Injectable Drug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June 2015

21.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 and Center for Veterinary Medicine. Guidance for Industry: Container and Closure System Integrity Testing in Lieu of Sterility Testing as a Component of the Stability Protocol for Sterile Products. February 2008

22.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Guidance for Industry: Changes to an Approved NDA or ANDA. April 2004

23.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As: Stability Testing of Drug Substances and Products, Questions and Answers. May 2014

24.USP 、、、

25.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Committee for 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 (CHMP). EMA/CHMP/QWP/799402/2011: Reflection Paper on the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of Intravenous Medicinal Products Containing Active Substances Solubilised in Micellar Systems.

26.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Committee for 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 (CHMP). Guideline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Bioequivalence. January 2010

27.Health Canada, Health Products and Food Branch. GUIDANCE FOR INDUSTRY: Pharmaceutical Quality of Aqueous Solutions. February 2008

28.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Research (CDER). Guidances(Drugs):Generics: https:// www.fda.gov/Drug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s/ucm064995.htm

29.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Research (CDER). Generic Drug Development: https://www.fda.gov/Drugs/DevelopmentApprovalProcess/HowDrugsareDevelopedandApproved/ApprovalApplications/AbbreviatedNewDrugApplicationANDAGenerics/ucm142112.htm

30.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Office of Generic Drugs. Filing Review of 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s, MAPP 5200.14. September 2017.

31.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Committee for Proprietary Medicine Products. Note for Guidance on In-use Stability Testing of Human Medicine Products. September 2001.

32.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Committee for Proprietary Medicine Products. Note for Guidance on Inclusion of Antioxidants and Antimicrobial Preservatives in Medicine Products. January 1998.

附已上市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申報資料要求

(徵求意見稿)

一、申報資料項目

(一)概要

1.歷史沿革

2.批准及上市情況

3.自評估報告

4.臨床信息及不良反應

5.最終確定的處方組成及生產工藝情況

6.參比製劑

6.1參比製劑的選擇

說明參比製劑的遴選和確認情況,並根據查閱文獻或專利信息資料,提供參比製劑處方組成以及生產工藝概述(儘可能了解其特殊的、關鍵的工藝技術)、輔料與直接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情況,以及對參比製劑的考察等。

6.2參比製劑基本信息

7.上市許可人信息

8.藥品說明書、起草說明及相關參考文獻:包括按有關規定起草的藥品說明書、說明書各項內容的起草說明、相關文獻。

9.包裝、標籤設計樣稿。

(二)藥學研究資料

10.藥學研究信息匯總表

11.藥學申報資料

(三)非臨床研究資料

12.非臨床研究信息匯總表

13.過敏性(局部、全身和光敏毒性)、溶血性和局部(血管、皮膚、黏膜、肌肉等)刺激性等特殊安全性試驗資料及文獻資料。

14.其他非臨床研究資料

(四)臨床試驗資料

15.臨床試驗信息匯總表

16.臨床試驗資料

二、申報資料項目說明

(一)概要

第1—5項及6.2項資料參照《化學藥品仿製藥口服固體製劑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申報資料要求(試行)》(2016年第120號)相關要求整理。

第7項資料參照《化學藥品新註冊分類申報資料要求(試行)》(2016年第80號)及相關要求整理。

(二)藥學研究資料

參照《化學藥品新註冊分類申報資料要求(試行)》(2016年第80號)第二部分註冊分類4和5.2類相關要求整理。

(三)非臨床研究資料

參照《化學藥品新註冊分類申報資料要求(試行)》(2016年第80號)相關要求整理。

第13項適用於處方有改變的品種。如無,註明不適用。

第14項適用於特殊注射劑等需要提供其他非臨床研究資料的品種。如無,註明不適用。

(四)臨床試驗資料

參照《化學藥品新註冊分類申報資料要求(試行)》(2016年第80號)相關要求整理。如無,註明不適用。

文 | 醫谷

相關焦點

  • 國家藥監局公開徵求《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
    國家藥監局公開徵求《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稿)》、《已上市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申報資料要求(徵求意見稿)》意見。附件1: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稿)一、總體要求申請人應全面了解已上市注射劑的國內外上市背景、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上市後不良反應監測情況,評價和確認其臨床價值。
  • CDE發布注射劑一致性評價要求
    2017年12月22日,CDE發布關於公開徵求《已上市化學仿製藥(注射劑)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意見的通知,自口服製劑開展一致性評價後,注射劑也開始走上一致性評價的道路。注射劑再評價此前是預計5-10年完成的,一致性評價屬於再評價範圍內,由此可以推測化學藥注射劑的窗口期會到2023年-2028年。三、穩定性研究技術建議其中一批為近效期樣品一致性評價前期的藥學研究預計要6個月,注射劑的保質期一般要兩年,這意味項目申報最快要2年,加上參比製劑的購買等,預計注射劑一致性評價要耗費3年。
  • 「仿標準」到「仿質量」 注射劑一致性評價駛入快車道
    >2020年第62號《關於開展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的公告》,再次為加快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提速,公告中要求已上市的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中未按照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原則審批的品種均需開展一致性評價,標誌著倍受矚目的注射劑一致性評價正式啟動。
  • 第四輪國採 這些注射劑或入選
    多個注射劑,已滿足國採條件2020年5月14日,國家藥監局發布《關於開展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的公告》,標誌著化藥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工作正式啟動。雖然注射劑一致性評價開始的時間晚於口服製劑,但是由於注射劑市場規模龐大,在公立醫院用藥市場的地位舉足輕重,且參與一致性評價工作的主要為國內頗具實力的頭部仿製藥企業,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的開展進度一直廣受關注。
  • 國君醫藥:3千條一致性評價數據告訴你 仿製藥企業至暗時刻過去了?
    預計第二批集採品種將從這些品種中選出,尤其是市場規模較大、通過企業較多的品種,入選概率較大。由於一致性評價研發費用高昂,企業的立項也越來越審慎。這一趨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已上市仿製藥的BE開展節奏和一致性評價申請節奏趨緩;  CDE新受理的一致性評價申請多為首次申請或暫無企業通過的大品種。
  • 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品種分類指導意見出臺
    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品種分類指導意見的通告,將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品種分為原研進口上市品種,原研企業在中國境內生產上市的品種,進口仿製品種,國內仿製品種和改規格、改劑型、改鹽基的仿製品種及國內特有品種六大類,並分別提出了開展一致性評價的指導意見。
  • 這10個超十億的大品種尚無一致性評價申報!
    據米內網統計,截至5月20日,國家藥監局已公布參比製劑的注射劑有345個(以藥品名稱計),其中有144個注射劑至今還未有企業提交一致性評價補充申請或按新註冊分類報產。
  • 20億級注射劑首申報;齊魯第35個產品過評;苯磺酸氨氯地片過30家
    20億級注射劑首申報;齊魯第35個產品過評;苯磺酸氨氯地片通過30家…來源:藥智網|時生截止7月17日,CDE一致性評價受理號達2218個,涉及584家企業的527個品種(按補充申請計,下同);已通過受理號611個;本周又有5個品種6個品規過評,其中3個為首家;13個品種審批完畢,過評在即;10個品種申報獲受理,浙江北生藥業超20億大品種首家被承辦
  • 柴胡等七種中藥注射劑禁止兒童使用 行業監管再收緊
    中藥注射劑大約80%是在國家實施新藥審批辦法前開發的品種,當時研發水平和科技條件有限,生產工藝和質量研究不太完善,某些品種臨床試驗數據支撐力遠遠不夠。包括柴胡注射液在內的七種中藥注射劑被國家藥監局發文禁止兒童使用後,其安全性再次引發廣泛關注。
  • CDE重磅一出,300多大品種遭牽連
    相比2015年,此次CDE沒有公示企業名單,也沒有限期撤回、後果更輕微,不過,結合一致性評價加快、帶量採購向注射劑傾斜的新形勢,業界也清楚意識到,這一新規預示著更加嚴峻的市場變局。而在10月21日的通知中,CDE也提到,在化學仿製藥注射劑一致性評價中,發現部分品種註冊申報資料缺陷明顯,與相關的指導原則要求差距較大,甚至到了「需補充開展大量新的研究工作」程度。「722慘案」之後,經過提高標準、簡化程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之後,2015年審評完成量就比2014年提高了90%,新藥研發更加規範,門檻也大大提高。
  • 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新進展:總局豁免40餘品種生物等效性試驗
    因此,作為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中最為核心的內容,生物等效性試驗是驗證仿製藥是否達到參比製劑(一般為原研藥品)治療效果的直接手段。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該名單涉及43個豁免BE品種和13個簡化BE品種,涉及維生素片、葡萄糖鈣酸片、酚酞片等常用藥品種。
  • 不良反應「未知」 清開靈等中藥注射劑還有哪些尷尬
    去年發布的《2017版醫保藥品目錄》中,26類中藥注射劑在二級以下醫療機構使用受限,其中包括大眾熟悉的雙黃連注射劑、清開靈注射劑、疏血通注射劑等。同時,此類藥品不僅被限制醫院級別,更被限制病種:如喜炎平注射劑等僅可用於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重症患者,清開靈注射劑更被限制用於急性中風偏癱、神志不清患者。
  • 463家企業參與仿製藥一致性評價 集採中標影響幾何?
    【過評品種】一致性評價受理品種達439個新京報記者根據同花順和公開數據,梳理了截至2019年12月13日企業一致性評價過評品種排名情況,以母公司計算,按照通過品種排名,齊魯製藥、石藥集團、正大天晴排名前三。截至2019年12月13日,國家藥監局共承辦一致性評價受理號1653個,涉及439個品種、463家藥企。
  • 人福醫藥: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
    近日,人福醫藥控股子公司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收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的《藥品補充申請批准通知書》(通知書編號:2020B05479、2020B05480、2020B05481),該藥品通過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
  • 醫藥大省,40品種執行帶量採購
    2兩個評審組帶量據了解,山東省此次將產品進行評審分組:第一評審組:過保護期專利藥品、一致性評價參比製劑、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品、按照化學藥品新註冊分類批准的仿製藥品、納入《中國上市藥品目錄集》的藥品以及我國境內生產獲得美國、歐盟(德國、法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 4+7最全分析(藥企、品種、價格、市場)
    作者曾圍繞4+7網絡版(9月11日流出)發表了《 國家帶量採購,六大變局來了 》一文和圍繞4+7正式版(11月15公布)發表了《 收藏!11張圖表講透帶量採購 》一文,現再分別從中選結果、省市排名、企業排名、品種排名、落地進度和聯動趨勢等6個方面對4+7中選結果(12月14日公示結束)剖析如下文。
  • 保障藥品供應工作推進,6個注射劑品種納入短缺藥品清單
    從國家短缺藥品清單來看,共有6個品種,分別為甲氨蝶呤注射劑、垂體後葉注射液、苄星青黴素注射劑、米託蒽醌注射劑、新斯的明注射劑、硫代硫酸鈉注射劑。   國家臨床必需易短缺藥品重點監測清單共有57個品種,側重在臨床必需且不可替代或不可完全替代、存在供給短缺風險的藥品,通過監測掌握藥品供應和使用情況,及早預警,及時採取措施,防止短缺情況發生。
  • 7月CDE藥品審評析 20個化藥及118一致性評價品種獲受理
    7月CDE藥品審評析 20個化藥及118一致性1.化藥1類國產申報情況本月CDE受理化藥國產1類新藥共計22個受理號,涉及8個品種8家企業。下表為7月新承辦的1類新藥。表一2019年7月新承辦的化藥1類新藥
  • 保障藥品供應工作推進,6個注射劑品種納入短缺藥品清單_藥品,短缺...
    從國家短缺藥品清單來看,共有6個品種,分別為甲氨蝶呤注射劑、垂體後葉注射液、苄星青黴素注射劑、米託蒽醌注射劑、新斯的明注射劑、硫代硫酸鈉注射劑。   國家臨床必需易短缺藥品重點監測清單共有57個品種,側重在臨床必需且不可替代或不可完全替代、存在供給短缺風險的藥品,通過監測掌握藥品供應和使用情況,及早預警,及時採取措施,防止短缺情況發生。